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就是制造或者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场景,再现历史,以引导学生通过情境创设亲身感悟,体验情感,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想觉悟。文章结合实际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情境教学加以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成为一大亮点。历史课堂情境教学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寓教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教学方法。究竟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语言情境,渲染气氛,陶冶情感
语言表达是门艺术,更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饱满积极的情绪会使教学情境鲜明。特别是历史教师的讲述。因为历史是鲜活的,讲述时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情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以饱满、愉悦、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用情去讲授历史,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讲我国古代辉煌灿烂文化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时,激昂振奋;讲岳飞被害,谭嗣同遇难时,悲愤交加。只有教师以情叙史,以情动情,师生感情才能达到共鸣的境地,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
如在《义和团运动》讲解时,我用了这样一段语言来渲染气氛:“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更是一个斗志昂扬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华夏儿女的泪,记载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残酷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十九世纪末,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而又感人的历史!”这样深情的语言使课堂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感情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起到了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情境,激发兴趣, 立体直观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音、颜色、图像等效果能突破时空,再现历史情境,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很近、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利用多媒体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增强历史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加深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为例,课前播放歌曲,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澳门》,学生在歌声中进入学习情境;回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时,用幻灯片播放这一历史事件的形成经过,简洁、明了、直观;讲述一国两制时,借助历史影像资料的视频“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更详尽的阐述一国两制,便于学生理解这一难点;香港、澳门回归,也直接播放实况录像,再现历史瞬间,身临其境;对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用幻灯片图片展示,解读更直观,立体;对回归后香港、澳门的繁荣,通过大屏幕展示数据统计图,港澳发展繁荣的图片,国际媒体报道的视频来展示回归后香港澳门的繁荣景象;本课最后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祝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中华民族大团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通过多种感知方式来立体、直观、生动的接收历史信息。
三、利用角色体验,积极参与,亲近历史
历史学科有其独有的优势,集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规律性于一体。我们可以通过角色体验创设情境,打破时空界限,缩小时代距离,使历史“真实”起来,亲近历史,感悟历史,更深刻的了解历史,更准确的评价历史。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歷史人物,身临其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的产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使教学更富有吸引力。
在“盛世经济的繁荣”内容的学习中,可以把课题变成“盛唐经贸洽谈会”,把班级同学分为四个组,分别负责农业展厅、手工业展厅、商业展厅和政府职能部门。农业展厅组从新农具的创新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出现进行推介;手工业展厅组可以从制瓷业、丝织业和冶铁业等方面进行推介;商业展厅组可以介绍大都市长安的基本状况,以吸引各方客人的到来;政府职能组要阐明唐朝的开明政策,讨论盛唐经济繁荣的原因。这样的设计,适合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哲学家鲁塔克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创设疑问情境,教师课上提出疑问,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鼓励学生不断质疑,敢想敢问。
学习《战国七雄》一课时,我在教学目标上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把問题放入当时的战国情景,以当时的背景为依托,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借助问题的讨论,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战时的秦国社会,共同体会商殃变法给秦国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改变!
“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面性的特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学生们的不同态度正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面性,这一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接纳、鼓励、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历史学习领域,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教学的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刘翔.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6)52.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成为一大亮点。历史课堂情境教学就是为达到教学目的,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寓教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教学方法。究竟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呢?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语言情境,渲染气氛,陶冶情感
语言表达是门艺术,更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饱满积极的情绪会使教学情境鲜明。特别是历史教师的讲述。因为历史是鲜活的,讲述时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把自己的情态调节到最佳状态,以饱满、愉悦、积极的情绪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的用情去讲授历史,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讲我国古代辉煌灿烂文化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时,激昂振奋;讲岳飞被害,谭嗣同遇难时,悲愤交加。只有教师以情叙史,以情动情,师生感情才能达到共鸣的境地,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
如在《义和团运动》讲解时,我用了这样一段语言来渲染气氛:“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更是一个斗志昂扬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华夏儿女的泪,记载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残酷史实!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回到历史的十九世纪末,共同体会那段令人荡气回肠的悲壮而又感人的历史!”这样深情的语言使课堂笼罩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感情与课本内容的氛围相融合,起到了身临其境的震撼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情境,激发兴趣, 立体直观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音、颜色、图像等效果能突破时空,再现历史情境,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很近、形象、生动,给学生以新奇、醒目的视听感官刺激,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久高涨的学习情绪。利用多媒体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境,增强历史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加深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为例,课前播放歌曲,闻一多的《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澳门》,学生在歌声中进入学习情境;回顾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时,用幻灯片播放这一历史事件的形成经过,简洁、明了、直观;讲述一国两制时,借助历史影像资料的视频“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更详尽的阐述一国两制,便于学生理解这一难点;香港、澳门回归,也直接播放实况录像,再现历史瞬间,身临其境;对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用幻灯片图片展示,解读更直观,立体;对回归后香港、澳门的繁荣,通过大屏幕展示数据统计图,港澳发展繁荣的图片,国际媒体报道的视频来展示回归后香港澳门的繁荣景象;本课最后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祝愿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实现中华民族大团圆。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通过多种感知方式来立体、直观、生动的接收历史信息。
三、利用角色体验,积极参与,亲近历史
历史学科有其独有的优势,集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规律性于一体。我们可以通过角色体验创设情境,打破时空界限,缩小时代距离,使历史“真实”起来,亲近历史,感悟历史,更深刻的了解历史,更准确的评价历史。在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模拟历史场景和歷史人物,身临其境,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的产生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绪,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意识,使教学更富有吸引力。
在“盛世经济的繁荣”内容的学习中,可以把课题变成“盛唐经贸洽谈会”,把班级同学分为四个组,分别负责农业展厅、手工业展厅、商业展厅和政府职能部门。农业展厅组从新农具的创新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出现进行推介;手工业展厅组可以从制瓷业、丝织业和冶铁业等方面进行推介;商业展厅组可以介绍大都市长安的基本状况,以吸引各方客人的到来;政府职能组要阐明唐朝的开明政策,讨论盛唐经济繁荣的原因。这样的设计,适合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哲学家鲁塔克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创设疑问情境,教师课上提出疑问,让学生在疑问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鼓励学生不断质疑,敢想敢问。
学习《战国七雄》一课时,我在教学目标上与学生一起就“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为什么商君死而秦法未改?”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把問题放入当时的战国情景,以当时的背景为依托,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借助问题的讨论,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战时的秦国社会,共同体会商殃变法给秦国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改变!
“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面性的特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学生们的不同态度正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面性,这一难点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接纳、鼓励、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历史学习领域,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教学的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学习乐园。
参考文献
1.李秀梅,刘翔.论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