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状泛滥是一种行政病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h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防汛抗旱、村道管养、烟叶生产、劳动力转移、果树病虫害防治……据最近一期《半月谈》报道,记者在湖南部分地区采访了解到,一些乡镇每年要与上级党委政府签订二三十份责任状。不少乡镇干部反映,签订责任状、实行目标责任管理的初衷是好的,一些责任状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放任各种责任状“满天飞”,势必会造成基层干部忙乱不堪、无所适从,甚至带来浮夸虚报、数字造假、报喜不报忧等不正之风。
  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此说明有些地方有些人作风飘浮。看来现在还得加上一个“以责任状落实责任状”。从报道来看,一些乡镇干部一年要签33份责任状,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古有军令状,今有责任状。应该说,需要签订责任状的工作,一般都是重要的。比如,安全生产就一直是责任状的内容。而且也不能说签订责任状没有作用。责任状就是承诺书,不仅是对上承诺,而且也是对下承诺。既然是承诺,那就要“说到做到、不放空炮”。只是当责任状泛滥时,还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吗?
  从现实中看到,在各类责任状的逼压下,一些基层工作只看结果不问手段。湖南某产粮大县的一位镇党委书记介绍,“为应付上级落实责任状情况的檢查,避免出现耕地抛荒情况,镇政府甚至出钱请人种地”。
  在现实中,一些责任状的使命只是出现在签订时。在签订之时,往往要举行一个仪式,还有媒体跟着报道。可当责任状签订之后,也就被打入了冷宫。到了年底,根本不兑现奖惩——这就是责任状没有检查。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针对责任状的落实情况,有关方面确实组织了检查,可正如一位乡镇干部所说,这种检查不少是走马观花,但还得隔三差五准备材料、开会汇报、陪同检查,不堪重负。对有关方面来说,只要没有出大问题,检查意思意思就行了,根本就不会较真。这种责任状只是“看起来很美”。
  在现行行政体系中,不能说责任状没有用,一些工作确实有必要签订责任状。比如安全生产,大气治理,不仅可以而且必须纳入责任状考核。但是,不能患上“责任状依赖症”,不能把什么工作都纳入责任状。不客气地讲,不问青红皂白,签订责任状了事,这是一种“赶时髦”,也是一种“懒政”。这也意味着,过多、过滥的责任状该精简的要精简,该合并的要合并。
  而在精简之后,既然把责任状签订下来了,就要保证其刚性落实。不仅需要年底“盯住脸数麻子”,敢于頂真较真,而且在平时,也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只是这种检查,不是以看台账、听汇报为主,而是要针对具体工作,确保检查到真情实况。在有的时候,甚至不妨来几个“微服私访”。总之,不能让责任状成为摆设,沦为形式。
  乡镇干部一年要签33份责任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一些地方一些部门的工作作风依然不扎实。当责任状过多过滥时,也就失去了应有作用。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有些部门一旦签了责任状后,就当上了“甩手掌柜”,习惯站在上面发号施令,而把职责范围内的事也扔给基层。责任状泛滥是一种行政病,既然是病,那就得治。
  若子荐自《北京青年报》2016年12月30日 佚名/图
其他文献
“事来心应”是做事的又一种境界。无论好事坏事,与其慌乱不堪,不如坦然面對。不管成败得失,我们的好风度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自己,也会于事件之中得到启迪。也许,下次有同类的事情发生时,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呢?  “事去心止”,看上去简单的四个字,做起来却难。本来很有希望成功的一件事,突然像美麗的肥皂泡一样消失了,那种心痛,不是每个人都能“事去心止”的。惋惜是必然的,叹息命运不公,叹息造物弄人。可是,
期刊
我们一贯提倡作报告、写文章“有话则長,无话则短”。可惜好多人并不理会,那种懒婆娘裹脚布式的大報告和空洞无物的长文章仍随处可闻,随时可见。有些人正是打着“有话则长”的幌子,贩卖其蹩脚货的。  “有话则长”,倘若是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废话、屁话,那根本就不该说,不该写,怎么还谈得上“长”呢?!至于“无话则短”,也颇值得推敲,既然“无话”,那就免开尊口,免下大笔,而不是什么“短”不“短”的问题。  
期刊
一个男人,霸气、静气、傲气、江湖气;一个女人,娇气、秀气、灵气、自在气,都是很要紧很要紧的气。可是,男人女人,都该用点力气去养的,却是一缕清雅妩媚的书卷气。  大唐名相魏徵,“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因此博得唐太宗赞叹:“人言魏徵倔强,朕视之更觉妩媚耳”。  唐太宗说得对极了,魏徵哪是倔强?实是几分妩媚书生气。  书生的“妩媚”,不似女人的软妩
期刊
公款碰不得,有人就打起“公款存哪儿”的歪主意。恩惠“存”中取,反成了个别干部“退而求其次”的牟利通道,危害同样不可小觑。福建龙岩以“明规则”清扫灰色地带,坚决破除公款存储利益输送“潜规则”,营造了全面从严治党良好的“小气候”。  放眼当下,“潜规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滋生土壤还未清除。意思意思、通融通融的惯性在一些领域还未强力扭转,遇事找熟人、找人好办事等歪風的净化基础还不牢固。因而,只治标不治
期刊
杨孔翔(山东曲阜)  读许吉如先生的文章《安全感:国家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杂文月刊》2017年1月下),更加感觉到了我们中国的伟大。有比较才有差别,和一些仍然生活在缺乏安全感的国家的人民相比,我们稳定的社会是人们最大的福祉。如今的中国,以崭新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强大,国家富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再没有今天生活在一个平平安安的国度里让人们感到幸福的了。不比较不知道珍惜,特别
期刊
有一次,孔子带领十几个学生去泰山春游。赶车的是子路,他一路不停地向老师指点沿途的风景与建筑。当车子路过一个村口时,突然从路旁蹿出一个孩子,站立车前,挡住去路。子路跳下车,斥责挡路的孩子:“你为什么拦车,妨碍我们赶路?”  那孩子不但不予回答,反而指责子路:“你们不懂礼貌!”  坐在车子上的孔子,十分驚奇地反问:“你说说看,我们怎么对你无礼了?”  小孩说:“老先生,如果您面前有一座城池,是车子绕过
期刊
重看一本书,并不是奇怪的事。同样的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阅读,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发现。因此过不久,我就会拿以前读过的、觉得有所得的书重读,果然有新的收获。真是高兴的事,因為自觉又进了一步。  张爱玲最爱的书是《红楼梦》和《海上花》,這是她一生中不断重读的两部书。  有人强调阅读要广博,也有人认为读书不在多,而在于精和深。  两种说法都有理由,没有对错。  一位作家朋友说,他人生中的不同时间都
期刊
我是主张并践行乐享人生的,初步有了一些想法和实施的办法,似乎效果也挺理想。比如读书,重要的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而且读而不断,恒而有悟,就算是寂寞孤独,只要有书相伴,就感觉踏实了许多。  近来一直在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挺深奥的,也不容易懂,但慢慢地一段段读下去,对其知行合一的理论似乎有那么些感受。正因如此,我把朱熹、吕祖谦的《近思录》也找来参读,想想过去还读过的南怀瑾的《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期刊
应试教育带来的难题之一,是读书的趣味消失了。这原本惯性下的精神生活,不免被意图伦理所缠绕。许多教育机构希望以通识教育的方式解决此间的问题,但是教学路线图设计得虽好,而成绩寥寥。我自己曾经参与过教学改革的工作,发现一个现象是,当给同学自由的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许多人的注意力还是被分散掉。吸引青年的可能还是那些流行的东西。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读书的实用理念正在消解其间最为动人、有趣的部分。不过
期刊
一直搞不懂为什么我们中总有些人老爱抢?  上次去医院看牙,早早地第一个来到诊室门口等着医生来了开门。  离下午开诊还有两分钟,医生来了。  突然,从电梯门后面又窜出一个中年女人,硬是三步并作两步地冲在最前面,坐到了主任医师的就诊椅上赖着不走,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第一个看的了。  这一看,足足让我等了一个多小时!  大家都是来看病,都挂了号,按照挂号顺序一个一个来是理所当然的规矩。  可为什么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