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言语实践”不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hun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文已经言明,用语行事活动就是言语实践活动。本文刻意换成“言语实践”的说法,意在用更加直白的方式揭示言语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笔者所理解的言语实践活动,其本质内涵是:作为主体的人以语言为必要工具或载体,有目的地用言语的方式能动地探索、影响和改造他人他物以及自身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生存和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当下,在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中,“言语实践”被泛化和伪化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导致“言语实践”成了一个巨大的箩筐,成了许多违背语文学习规律的教学设计的美丽装饰。其具体表现是:
  一、 主体性丧失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所谓的“言语实践”时,操控着学生的思维,规限着学生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或权威的思想情感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行文中虽然常常用第一人称“我”来言说,但所用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全不是“我”的,“我”在替“他人”代言,“我”的言语行为被许多掌控者——老师、权威、优秀作文的作者、阅卷评分者……诱导着、暗示着、明示着、强制着,“我”应有的主体性在所谓的“言语实践”中基本丧失。“我手不写我心”的现象,在中国中小学学生的写作中十分普遍。这种现象与我们语文教学的整体导向有关。老师在让学生写作时过度指导,导致学生写作时完全按照老师授意写,或者刻意迎合老师的意图或喜好来写,于是习作大同小异,假、大、空成了学生习作的通病。
  二、 对象感缺失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所谓的“言语实践”时,不引导学生关注“对谁言说”,导致学生言说时没有对象感,他们在进行“言语实践”时常常处于“闭着眼睛”“天马行空”“自说自话”的状态。某语文特级教师在一所小学六年级借班上作文课,指导学生写《我真想和某某做同桌》,要求十分明确:写一封信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表达你想和某某做同桌的强烈愿望和充足理由,如果几位老师看了你的信之后被你说服了、打动了,就满足你的心愿(该特级教师之前已经得到了该班班主任、任课老师应允)。结果仍然有不少同学所写习作无视言说对象的特点,其中有一位据说是班级“写作高手”的同学是这样开头和结尾的:
  开头——
  敬爱的老师:
  你们好!
  值此之际,我想给你们写一封信!
  何为朋友?朋友,它是一个简单而又很温馨的字眼,它可以帮你消除痛苦,聚散阳光,打开你心灵的窗户……
  结尾——
  青春的旋律,青春的岁月,青春之歌,都化成了一个个音符,围绕在她和我的身边,奏出我和她的欢乐、忧愁,还有成长的感悟。
  老师们,请满足我这个小愿望吧。
  从这位“写作高手”的文章中,看不出他是在对他的老师们说话,但开头和结尾都在用看上去“优美的语言”空发议论,大谈“何为朋友”,大谈“青春”,仿佛已经过了青春年岁的老师们还都不知道“何为朋友”“何为青春”。为什么在写作要求里讲得十分明确的要求(写给老师的,要打动老师、说服老师),这位学生却视而不见呢?笔者搞了一项调查,想了解语文老师如何评价这篇习作。我就请了80位语文老师批改这篇习作,并且给予等级评定。结果令笔者大吃一惊:有二分之一的老师对这位同学的开头和结尾给予了褒奖(语言优美,有激情,深刻,生动),四分之三的老师评判这篇文章为“优等”。我倒吸了一口凉气:老师啊老师,这篇文章从头至尾几乎都不是在对老师们说话的,通篇无视言说对象的存在,怎么能说它是优秀习作呢?难怪“写作高手”这样写习作,原来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这样教的。笔者看到调查结果,感到心情十分沉重。
  三、 目的性不明
  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时,不重视引导学生增强言说的目的感。这种现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片段写作时尤为突出。请看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
  朱自清《匆匆》中有这样的话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日子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老师说: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话吗?学生说能,老师就让学生模仿朱文例句说了很多相似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老师说:“你们能将刚才大家说的句子组成一首诗吗?”“能——”
  一首现场生成的组合诗很快诞生:
  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岁月是匆匆的。
  考试的时候,日子从沙沙的答题声中过去,时间是匆匆的。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中过去,回音是匆匆的。
  奋斗的时候,日子从汗水中过去,成长是匆匆的。
  这是一位参加语文教学比赛的老师上课的片段。据说这位老师获得了一等奖,教学到学生朗读现场生成的诗歌时,听课老师给了热烈的掌声,评委专家在评课的时候,对这位语文老師巧妙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设计,给予了热情洋溢的褒奖。
  这位老师的教学真的值得肯定吗?
  不!我反对!
  朱自清所写的那段话,其目的是想展现自己在匆匆流逝的岁月里因无为而潜隐的心灵颤动,所以他选写的生活细节都是不能在生命中留下痕迹、产生价值的“有为”性细节,而是让人感觉生命虚度的琐碎的生活细节,让人感觉“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作者回想这些情景时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可是,案例中的学生并没有深刻地理解朱自清表达的目的,没有领会朱自清为什么选写那些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是生搬硬套其“外形”。学生所写的很多句子,与朱自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相反的,如果朱自清也这样写的话,与其表达目的就背道而驰了。学生“写字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奋斗的时候”都是在努力“有为”的时候,都是在创造生命价值的时候,都是留下生命痕迹的时候,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根本无心去关注时间的脚步,人在回想这些情境的时候,也不会感觉时间的虚掷、生命的虚度,不会产生“无奈”的情绪,更不会“头涔涔”而“泪潸潸”的,所以学生所写与应该表达的中心相悖了。可我们的老师却认为“学生的课堂表现是精彩的”。简直是优劣不分,黑白颠倒!   四、 语境虚无化
  就是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所谓的“言语实践”时,不引导学生关注表达的情境,不指导学生根据特殊的言语情境,来选择言语的方式,确定言语的分寸和色彩,导致学生“在真空中言说”,读学生文本、听学生言说,不知道他们是在什么语境中、针对什么情境表达的。
  有位老师在教学生学习写母爱的文章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文章中的有关句子写“母爱是……”。有学生这样写道:母爱是早晨妈妈端来的一杯牛奶;母爱是出门时妈妈一次又一次的叮嘱;母爱是下雨天妈妈送来的一把雨伞;母爱是妈妈没完没了的唠叨;母爱是考试成绩不好时的一声叹息……老师大加赞赏:“写得好!”
  真写得好吗?
  自然在某些教师看来,学生能运用排比,写出的句子整齐排列,汩汩滔滔、铺排华丽,显得很有声势……这样的语言形式当然是好的。然而须知,这样的句子或语段,只能在特定的场景下为着特定目的才能采用。如果文章的确需要用重复来引起读者注意、说明某种道理、强化某种情感,这当然无可非议。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形是学生不论语境、文体、用途,一开腔就用这种腔调来言说,这样的言说方式在很多学生的习作中会经常看到。看多了人们就会觉得它十分讨厌。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是:机关枪似的强词夺理和不节制的渲染铺排。这种语言表达手法其实很简单,就是用一个句型模子去机械复制语言。这种简单机械的句式操练是不需要考虑具体的言语情境的,不需要投入真情实感的。这种不结合语境需求的所谓“言语实践”搞多了,会逐渐破坏学生的天然语感和语言趣味,弱化学生的表达能力。(此段评论吸纳了荣维东先生的思想,请参见2015年第7期《语文建设》)
  五、 言说形式化
  一些老师在教学中设计的“言语实践”活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他们只引导学生關注言语形式,不关注言语内容,学生的表达只要形似就大加赞赏,全然不顾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是否协调,学生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语言与精神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构共生。
  有老师指导学生围绕“快乐”写话,他首先提供“快乐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的例句,然后让学生模仿此句继续写几个相同的句子。有学生写道:快乐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快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快乐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快乐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快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快乐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老师看到这样的语段,大为赞赏,印发给全班同学背诵学习。
  亲爱的老师啊,再认真推敲推敲,这个语段除了用了排比的方式、除了引用了大量经典名句,除了读起来气势磅礴、华美艳丽之外还有什么?文中所引用的那么多名句是对快乐内涵的诠释吗?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言中,我们怎么读到快乐的?你拿这个语段中的名言警句去给一千个中文系的本科生读读,看看有几个人能从中读到“快乐”?
  这是典型的为形式而形式。任何语言表达的艺术方式——各种修辞手法,结词成句、结句成段、结段成文的各种技巧,都是为表达内容、表达效果服务的。如果不问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而纯粹从形式出发,那么这种形式有什么意义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人讲“修辞立其诚”,修辞是为了更加准确、得体地表达思想情感的,如果不知自己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那么,再华丽的修辞技巧也只是掩饰精神虚空的僵死工具。语言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生成有意义的言语,没有与精神同构的语言,它只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空壳。
  “言语实践活动”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机制,但我们必须对“言语实践活动”的本质内涵有准确的把握。言语者丧失主体性的语言活动,不是真正的言语实践;言语目的不明确的言语活动,不是真正的言语实践;言语者缺乏对象感的言语活动,不是真正的言语实践;言语者没有场境感的言语活动,不是真正的言语实践;只关注形式而不关注内容、不能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语活动”,也不是真正的言语实践活动。
  语文教育人要谨防“伪言语实践”“泛言语实践”的发生啊!
  (杨金林,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泰兴市襟江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中间还是碧绿的,似乎正在抵抗着冬天的到来,保护着那最后一丝春意。  在阅读了这三个片段的基础上,笔者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学们的发言精彩极了:“它的叶子是从四周慢慢往里黄的呢!”“茶花是个小个子。它的生命力极强,这朵谢了那朵开,粉色的花朵在绿叶中显得格外美丽。”“还有那竹林,远远地望去,绿油油的一大片,但走近一看,竟然许多叶子都是黄色的,令人吃惊。”有的同学甚至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变化:“在这寒
期刊
一、 欣赏雪花,激趣导入  1. 教学“雪”字。(出示雪花飘的图片)冬天来了,天空中飘起了一朵朵晶亮洁白的小雪花。(板书:雪)雪花飘呀飘呀,一会儿往下,一会儿又被风吹起来。(教师用手势提示第三声)“雪”字,上面是个雨字头,水蒸气遇到寒冷空气变成了一种六角形的白色冰晶,就是雪花。雪花飘落在地,人们用扫帚清扫地面,“雪”字下面部分的横山,就像是扫帚的样子。  2. 它们飘呀飘呀,都飘落在哪儿了呢?今天
期刊
了一个信号,炎热的夏季来啦!  (3)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蝈蝈是怎么鸣叫的?  (4) 这时,你觉得“鸣”字仅仅指鸟叫吗?“鸣”字一开始指鸟叫,后来很多动物的叫声、机器发出的声音,可以用“鸣”字来表示,“鸣”字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5) 刚才的打鸣声,吸引来了一位小朋友,他正打开门,用耳朵仔细地听呢。“闻”字在一开始就表示听的意思。① 《春晓》这首诗里就有“闻”这个字。(
期刊
让学生惊异于语言  腻”,接着就发现了所有的“猫腻”。看着画出的这些句子,全班陷入了沉思,我知道“静水流声”!紧接着,同学们的发言此起彼伏:  生:我发现省略掉的几个句子是从外洞引入孔隙,从孔隙引入内洞的……一条线索,不能省去。  师:哦,省掉之后还能读得通吧!  生:省掉之后能读得通,但是感觉上……这种变化好像太快了!显得突然、太生硬了!  师:哦?而加了这一句呢?  生:变化就显得很自然了,感
期刊
【编者的话】读了陆平副教授的这篇文章,回想起《在大海中永生》改编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即“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中的“伴”字,通讯原文是搅拌的“拌”。后经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提出建议:改为“伴”字,此意见终被编者采纳。这表明一线教师在教材建设中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这一层面说,教材正是广大教师、专家学者和编者心血、智慧的结晶。  理。再次,压缩联想文字,通讯用了四个段落写有关浪花送骨灰的联想,课
期刊
可以直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是可教的,也是重要的。教学中应力避只重修辞本身的机械讲授,而要兼顾其表达的意义,让学习轻松快乐起来。  (1) 多一点情境。郑振铎先生的《燕子》一文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于“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两句,不谈那诗歌一样美的句式,也不谈语句中万紫千红的色彩,单单一个“赶”字便
期刊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交互式电子白板更符合现代化课堂教学要求,能更有效促成教师的课前预设与课堂随机生成巧妙的结合,使学生“动”起来,教学“趣”起来,难点“易”起来,抽象“显”出来,让学生“乐”起来。  一、 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学生“动”起来  儿童心理学指出:小学低年级儿童由于其高级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备,其有意注意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都较差,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以强制小学生集中注意,而应当通过新颖、生动、
期刊
一、 研读文本,学生在其中  初读文本,看到的或许仅仅只是和谐温馨的萨沙一家人。闲暇假日,四口之家游玩于蔷薇初绽的美好森林之中,或玩耍,或静读,无论是安静的,还是追跑的,其心境都是一样的愉悦与幸福。如此境遇之下,就算突降的大雨,也丝毫没有让那层温馨褪色,相反给了这个暖意融融的家庭呈现美好心灵的一个最佳契机。雨衣在各自手中递出的瞬间,就是善意与爱心弥漫的当儿,此情此境间,连一株植物都富含生命气息,拥
期刊
学科整合合作学习让相同年级、相关学科以及相关学校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相互研讨、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教师团队合作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 以读为主,体现语文课特色  多学科与语文的整合,增大了语文学科的信息量。语文教材面对的是空前广袤的视野,是空前扩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创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的条件,这样的语文教学必能提高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知识
期刊
春天,百花盛开,是激发学生习作灵感,唤起学生热爱生活情感的大好时机。笔者抓住了这个教学机会,适时设计三次观察习作教学活动,收效颇丰。  一、 留心观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习作素材  “桃花开,杏花败,李子梅子长出来。”教学楼前的几排花,最先开放的是梅子花,其次是杏花、桃花……在几株李子、梅子花已是满树飞雪之时,杏花蓓蕾初绽,满树满枝粉红色的小星星,有几朵已急不可耐地探出头来,扬起笑脸。这期间,正好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