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植入乡土地理知识,能够将抽象的地理问题具体化,使地理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地理;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和地理核心素养要求,把乡土地理作为地理综合思维性学习的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探讨性实践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有效的地理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以及地理核心素养,让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发地认识到保护乡土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以下是我在平时地理教学中的体会。
一、巧妙设问,激发兴趣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地理而言,联系本土实际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问,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淡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从而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讲初中地理“六大板块和两火山地震带”时,我结合近段时间增城区曾发生地震的情况和台湾省经常发生地震的事例进行提问:“增城区和台湾省分布位于哪里?为什么台湾省会经常发生地震?我国近几年发生过哪几次大地震?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发生大地震?我们本地是否发生过地震?为什么?”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课堂氛围非常热烈、融洽,学生踊跃的举手发言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表达完各自的观点后,我给他们展示了六大板块和两火山地震带图,然后让学生再想一想地震主要发生在哪里?最后跟学生一起总结出在板块的交界处形成火山、地震带,在火山、地震带上的地区(台湾)就会经常发生火山或地震;但并不是在板块内部(增城、四川)就永远不会发生地震。通过此次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关心时事、关心国家的责任感,还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知识的迁移。
二、联系实际,把地理知识融入生活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爱好和长处,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我在备课时着眼于本地的地域特点、学生生活在半山区农村的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教学时,我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讲授“因地制宜发展”时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农业、工业和城市规划布局的情况思考:在学习我国工业分布特征时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讨论本校旁边的玻璃胶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影响因素有哪些?由于对位于学校旁边的玻璃胶厂比较熟悉,学生兴趣倍增,纷纷动脑思考,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该厂虽然能为我区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但它的布局不合理,虽然该厂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但它位于学校的西北面且距学校不到30米,位于村莊的南面且距离村庄也很近,该厂排出的废气和废水同时污染学校和村庄,也使得附近的荔枝和一些农作物受污染严重,应该搬迁。通过身边的乡土地理,学生能得出合理的选择及恰当的建议,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思维能力。
对于长时间学习和生活的校园,学生对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人造景点、建筑设施等熟悉,都可以作为教育素材。我经常注意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结合日常观察的方法,留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如是否保持校园卫生,是否随意践踏草坪,是否把制造的垃圾带走并分类等,以此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珍爱环境的行为习惯,在讲述环境保护时对学生可加以正确引导。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地理教学才能生动有趣。教学中,应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逐渐具有地理意识。使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的思想。
三、走出课堂,加强实践能力
利用乡土地理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考察、以及让学生对生活的村庄进行环境监测等社会调查,开发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乡土实践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协调好学生家乡的人地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判断、归纳等能力。
在讲《地图》时,因为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必须要求全体学生熟练掌握读图、分析地图以及画图等能力。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环绕学校的地理园走了一圈,然后实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理园的平面图。在学生绘图时,我同时给他们详细的讲解地图的三要素,以及辨别方向的方法和记住一些常用图例。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我鼓励学生课后对从家里到学校的交通出行进行绘图,图中要体现出主要交通道路和地标性建筑即可。
四、就地取材,引导学习
在利用乡土地理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就地取材”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与学生进行探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学习地球运动时我就“北半球夏季时昼长夜短,冬季时昼短夜长”这个结论,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让不同组的学生提前预习,找出我区不同季节时的昼夜变化情况,在讲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本地夏季和冬季白天时间长短变化情况,分别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调查进行回答,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说:“冬天的时候我放学回到家做作业,才晚上6点多,外面就已经黑天了。可是夏天的时候,晚上8点多钟天还没有全黑。”经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冬季则相反。
有了上述基础以后,我要求学生分组探讨:南半球夏季昼夜长短如何,冬季昼夜长短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准确的回答出答案,可见把乡土地理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确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乡土地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要丰富情感,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是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提升,也培养了其热爱乡土与环境的人文情怀。
广州市从化区神岗第二中学 510980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地理;初中地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和地理核心素养要求,把乡土地理作为地理综合思维性学习的载体,引导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探讨性实践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通过有效的地理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乡土地理环境意识以及地理核心素养,让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自发地认识到保护乡土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过程,以下是我在平时地理教学中的体会。
一、巧妙设问,激发兴趣
乡土地理是地理课程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地理而言,联系本土实际进行乡土地理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学习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巧妙设问,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淡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从而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讲初中地理“六大板块和两火山地震带”时,我结合近段时间增城区曾发生地震的情况和台湾省经常发生地震的事例进行提问:“增城区和台湾省分布位于哪里?为什么台湾省会经常发生地震?我国近几年发生过哪几次大地震?为什么这些地区会发生大地震?我们本地是否发生过地震?为什么?”学生带着我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课堂氛围非常热烈、融洽,学生踊跃的举手发言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表达完各自的观点后,我给他们展示了六大板块和两火山地震带图,然后让学生再想一想地震主要发生在哪里?最后跟学生一起总结出在板块的交界处形成火山、地震带,在火山、地震带上的地区(台湾)就会经常发生火山或地震;但并不是在板块内部(增城、四川)就永远不会发生地震。通过此次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关心时事、关心国家的责任感,还提高了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知识的迁移。
二、联系实际,把地理知识融入生活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环境、爱好和长处,都有自己的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我在备课时着眼于本地的地域特点、学生生活在半山区农村的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教学时,我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讲授“因地制宜发展”时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农业、工业和城市规划布局的情况思考:在学习我国工业分布特征时提出以下问题:请同学讨论本校旁边的玻璃胶厂的布局是否合理,影响因素有哪些?由于对位于学校旁边的玻璃胶厂比较熟悉,学生兴趣倍增,纷纷动脑思考,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以下结论:该厂虽然能为我区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就业机会,但它的布局不合理,虽然该厂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但它位于学校的西北面且距学校不到30米,位于村莊的南面且距离村庄也很近,该厂排出的废气和废水同时污染学校和村庄,也使得附近的荔枝和一些农作物受污染严重,应该搬迁。通过身边的乡土地理,学生能得出合理的选择及恰当的建议,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思维能力。
对于长时间学习和生活的校园,学生对校园中的花草树木、人造景点、建筑设施等熟悉,都可以作为教育素材。我经常注意观察学生日常行为和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结合日常观察的方法,留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如是否保持校园卫生,是否随意践踏草坪,是否把制造的垃圾带走并分类等,以此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珍爱环境的行为习惯,在讲述环境保护时对学生可加以正确引导。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地理教学才能生动有趣。教学中,应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逐渐具有地理意识。使学生领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中处处有生活的思想。
三、走出课堂,加强实践能力
利用乡土地理充分挖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考察、以及让学生对生活的村庄进行环境监测等社会调查,开发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提高地理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乡土实践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协调好学生家乡的人地关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解、判断、归纳等能力。
在讲《地图》时,因为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必须要求全体学生熟练掌握读图、分析地图以及画图等能力。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环绕学校的地理园走了一圈,然后实地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理园的平面图。在学生绘图时,我同时给他们详细的讲解地图的三要素,以及辨别方向的方法和记住一些常用图例。为了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我鼓励学生课后对从家里到学校的交通出行进行绘图,图中要体现出主要交通道路和地标性建筑即可。
四、就地取材,引导学习
在利用乡土地理进行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就地取材”的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与学生进行探讨,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学习地球运动时我就“北半球夏季时昼长夜短,冬季时昼短夜长”这个结论,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分别让不同组的学生提前预习,找出我区不同季节时的昼夜变化情况,在讲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本地夏季和冬季白天时间长短变化情况,分别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调查进行回答,这时有的学生就会说:“冬天的时候我放学回到家做作业,才晚上6点多,外面就已经黑天了。可是夏天的时候,晚上8点多钟天还没有全黑。”经过讨论和分析,学生得出结论;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而冬季则相反。
有了上述基础以后,我要求学生分组探讨:南半球夏季昼夜长短如何,冬季昼夜长短又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就准确的回答出答案,可见把乡土地理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的确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乡土地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学习初中地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提升能力的同时也要丰富情感,培养学生乡土地理环境意识,是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提升,也培养了其热爱乡土与环境的人文情怀。
广州市从化区神岗第二中学 510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