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以云南大学中级班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他们作业中出现的偏误句子为研究语料,从组句偏误角度研究这些句子。通过借鉴汉语偏误分析理论,对这些语料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组句偏误类型。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组句;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按照HSK等级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对于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汉语水平应该能够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但是,很多留学生对于课堂上听懂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又会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各种偏误。因此,以水平等级为标准进行研究,便于我们发现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出现偏误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
我们研究所用的语料来自曾在云南大学学习汉语的中级班留学生的46本作业,其中作业类型分为用所给词造句,看图写句子,根据情景写句子等,共收集到偏误句子130个。
一、偏误的归类
在这些偏误句子中,有很多句子的偏误具有相似性,我們把具有相似性的偏误句子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寻找偏误规律。如:
(一)不看他不起眼儿,他已经通过了HSK8级。
(二)她很不足耐心,经常有始无终。
(三)我昨天玩游戏玩儿糟透了,果然失败了。
句子(1),混淆了“不”和“别”的用法,句子(2),混淆了“不足”和“缺乏”的用法,句子(3),“果然”的意思是“情况确实如此,表示情况与所预料的相符”,“结果”的意思是“情况达到最后的状态,表示事情发展的最后情况”,两个词语都可以用来说明结果是什么,但是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留学生没有弄明白两者的区别,只看到了两词的相同之处,因而混淆了两词的用法。这些句子的偏误类型具有相似性,它们都混淆了相近或相似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所以,把这些句子的偏误类型归结为一类。
我们对搜集到的全部语料进行了鉴别、整理,将这些组句偏误句子进行了归类,并统计出不同偏误类型在全部组句偏误中所占的比例,语义偏误一共59个,占45%,句式偏误32个,占25%,搭配偏误17个,占13%,语序偏误16个,占12%,生造词偏误6个,占5%。
二、云南大学中级班留学生汉语组句偏误类型分析
留学生因不明白汉语的词汇意义或用法而出现的语义偏误率占45%,这一偏误类型一直是困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的一项难题;句式偏误占全部偏误的25%,这一比例也是相当高的,需要引起重视;搭配偏误占全部偏误的13%,语序偏误占12%,说明搭配问题和语序问题对于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生造词的偏误率最低,仅占全部偏误数量的5%,说明生造词不是留学生汉语偏误的主要现象。针对上表,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这些偏误类型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语义偏误。语义偏误是指使用汉语词语时由于难以准确把握词语意义而出现词语的错用、混用、滥用等偏误现象。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统计发现,语义偏误率最高,是数量最多的偏误类型,由此可见,词义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语料的具体情况,我们又可把语义偏误细分为语义不清和语义混淆两小类。语料中语义不清有6例,占语义偏误的10.17%,占全部偏误总数的4.16%;语义混淆是指留学生混淆了语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造成词语使用不正确、语义表达不准确的偏误情况。语料中,语义混淆有53例,占语义偏误的86.89%,占全部偏误总数的40.45%,语义混淆偏误不仅是语义偏误这一大类偏误中出现最多的情况,而且是全部偏误中比例最大的偏误小类,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汉语词语大多数都具有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并且深层意义还往往由表层意义比喻、引申转化而来,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有一定的联系,留学生在理解词语时往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使深层意义的理解受到表层意义的影响,从而在理解词语的真正深层意义时出现偏差,造成语言表达的前后矛盾。例如:
(1)刚开始工作时我没有经验,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许多麻烦事用心地处理起来都觉得很费脑筋。
(2)我们开会的时候,他喜欢唱反调,提出了很多新办法 ,领导很满意。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口语中一般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意思。此处“不管三七二十一”与说话者的实际意思大相径庭,混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唱反调”指有意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这里误将其理解为“比较积极配合领导”。一般情况下,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意见,一般不会得到对方的认同,这里领导反而“很满意”,显然是不符合汉语逻辑的。
(二)句式偏误。句式是指在汉语中有特殊标志或者有特殊表达作用的句子格式。因为汉语句式有一定复杂性和固定的格式,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式历来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从我们搜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出现句式偏误的数量是32例,占全部偏误总数的24%,是偏误中数量第二多的偏误类型。句式偏误不但偏误率高,而且出现偏误的情况也是比较复杂。根据语料具体情况,我们又可把句式偏误细分为叠加糅合偏误、冗余或者残缺偏误和句式混用三小类。
1、叠加糅合偏误。所谓叠加糅合偏误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句子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例如:
(1)他每天迟到,被老师挨批评,但是他毫不在意。
用“被”或者“挨”都能表示遭受的意思,但是这两种表达形式不能叠加,两者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表达,正确表达应该是“他每天迟到,被老师批评,但是他毫不在意。”或者是“他每天迟到,挨老师批评,但是他毫不在意”。
2、冗余或者残缺偏误。冗余偏误是指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造出汉语句子里面一些不能有的多余的成分,造成句意不好理解。一般表现为主语成分多余、宾语成分多余、定语多余、状语多余等。而词语残缺偏误是指在句子中,由于句子整体需要要求出现的句子成分没有出现,或配套的关联词语残缺不完整。 (1)今天下大雨了,大概有十几个同学们没有来上课。
(2)我生病了,替我去请假。
(3)我们一起教室吧。
“们”常常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如果代词或者名词前有具体的数词修饰限制的时候,那么就不用“们”修饰。本句中,“同学”前面有“十几个”具体的数字表示修饰,此时,就不用“们”修饰“同学”,此处的“们”是多余的。本句是一个复句,“我生病了”是原因,“替我去请假”是结果,在本复句中,前后两个主语不一致,后一句欠缺主语“你”,所以,本句应该修改为“我生病了,你替我去请假。”同样的道理,在汉语中,谓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缺少谓语将会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混乱,该句留学生回避了“去”,造成词语残缺。
3、句式混用。句式混用是指在表达句意时,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把两种句式或是几种句式硬凑在一个句子里,造成句式混乱、句意不清,表意不明。“灰太狼给喜洋洋上当了。”“给”属于表示对象的介词。“给”一般有三种用法,当表示引进、传递接受者的时候,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当引出动作的受事者时,位于名词前面;当引出动作的受害者时,常常需要放在表示受害的名词前构成介词词组,留学生将“使---上当”和“给”的用法混淆了,结果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三)搭配偏误。搭配偏误包括词汇搭配偏误和句法搭配偏误,这些搭配偏误影响留学生汉语使用的准确性。词汇搭配偏误主要是某一词类或格式的偏误,比如名词、动词、代词、连词、介词等词类的搭配偏误。句法搭配偏误主要是指句法综合偏误或特殊句式偏误,如主谓搭配、动宾搭配、“把”字句、“连谓”句等句式偏误。
1、当他走进教室后,他脱下眼镜。
2、昨天我和小王一起参观了杨老师。
3、我真迫不及待地回去法国看我家人和朋友。
例(1),本句中的“脱”应该修改为“摘”。“脱”后面接表示衣物的词作宾语,如“脱衣服”“脱袜子”;“摘”的宾语由表示挂着的东西做宾语,如“摘眼镜”等。“参观”后应该接处所名词,不能直接接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本句的“参观”应该改为“看望”。例(3)中的“回去法国”应改为“回法国”。“回去”作为不及物动词词组,后面不能再接宾语;而“回”作为及物动词,后面可加宾语。
(四)语序偏误。语序是汉语表达语法的重要手段,语序偏误是对外汉语教学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语序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一般指语素,词的排列顺序,广义的语序通常指各个层面、各种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如果句子成分的顺序不符合汉语的语序表达规则,句子的意思就不能表达清楚。在汉语中,状语一般放在谓语前面,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起到修饰限制作用。在我們收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在语序方面主要有否定副词、定中、介宾、副词、动宾等位置不当的偏误。例如:
1、我的汉语是不很好,我得好好再努力学习汉语了。
2、你用不着大衣,在中国已经春天来到了。
例(1),应改为“我的汉语不是很好”,副词“不”应放在动词“是”之前来限定“是”;例(2)中,副词是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主要充当状语。应改为“在中国春天已经来到了”,“已经”应放到动词“来到”之前来限定“来到”,充当状语。
(五)生造词偏误。生造词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在原有汉语基础上,依据所学过的汉语知识,造出汉语词汇系统中没有而留学生自己使用的词语,这些临时创造的生造词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
1、我最近不去我的教堂,那个牧师有神没采,他没有意思。
2、随着毕业在即的时间,我紧张不堪地准备找工作。
例子(1),在汉语中没有“有神没采”,“有神没采”是因为留学生学过“有气无力,没精打采”但是印象不深刻,没有记住,从而造出了“有神没采”。例(2),留学生学习过“痛苦不堪、疲倦不堪、狼狈不堪”等带有“不堪”的词语后,留学生受到“形容词+不堪”的表达结构,于是造出了“紧张不堪”这个词。
对这些语料进行了搜集,并对语料进行了分类,同时对这些偏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的分类有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24.
[3]Ward,C, Bochner,S.&Furnham,A.The Psychology of Cultural Shock. Hove,East Sussex Roudedge,2001,4-7.
作者简介:1、张金朋(1990—),男(汉),山东济宁人,云南大学留学生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2、高敏(1992—),女(汉),山东济宁人,云南大学留学生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关键词:留学生;汉语组句;偏误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2-00-02
按照HSK等级与《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对于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他们的汉语水平应该能够用汉语进行较为完整的演讲,但是,很多留学生对于课堂上听懂的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又会遇到各种困难,产生各种偏误。因此,以水平等级为标准进行研究,便于我们发现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出现偏误的原因,以便制定相应的学习策略。
我们研究所用的语料来自曾在云南大学学习汉语的中级班留学生的46本作业,其中作业类型分为用所给词造句,看图写句子,根据情景写句子等,共收集到偏误句子130个。
一、偏误的归类
在这些偏误句子中,有很多句子的偏误具有相似性,我們把具有相似性的偏误句子归为一类,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寻找偏误规律。如:
(一)不看他不起眼儿,他已经通过了HSK8级。
(二)她很不足耐心,经常有始无终。
(三)我昨天玩游戏玩儿糟透了,果然失败了。
句子(1),混淆了“不”和“别”的用法,句子(2),混淆了“不足”和“缺乏”的用法,句子(3),“果然”的意思是“情况确实如此,表示情况与所预料的相符”,“结果”的意思是“情况达到最后的状态,表示事情发展的最后情况”,两个词语都可以用来说明结果是什么,但是两者的意义和用法都不一样,留学生没有弄明白两者的区别,只看到了两词的相同之处,因而混淆了两词的用法。这些句子的偏误类型具有相似性,它们都混淆了相近或相似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所以,把这些句子的偏误类型归结为一类。
我们对搜集到的全部语料进行了鉴别、整理,将这些组句偏误句子进行了归类,并统计出不同偏误类型在全部组句偏误中所占的比例,语义偏误一共59个,占45%,句式偏误32个,占25%,搭配偏误17个,占13%,语序偏误16个,占12%,生造词偏误6个,占5%。
二、云南大学中级班留学生汉语组句偏误类型分析
留学生因不明白汉语的词汇意义或用法而出现的语义偏误率占45%,这一偏误类型一直是困扰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的一项难题;句式偏误占全部偏误的25%,这一比例也是相当高的,需要引起重视;搭配偏误占全部偏误的13%,语序偏误占12%,说明搭配问题和语序问题对于中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生造词的偏误率最低,仅占全部偏误数量的5%,说明生造词不是留学生汉语偏误的主要现象。针对上表,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这些偏误类型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语义偏误。语义偏误是指使用汉语词语时由于难以准确把握词语意义而出现词语的错用、混用、滥用等偏误现象。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统计发现,语义偏误率最高,是数量最多的偏误类型,由此可见,词义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语料的具体情况,我们又可把语义偏误细分为语义不清和语义混淆两小类。语料中语义不清有6例,占语义偏误的10.17%,占全部偏误总数的4.16%;语义混淆是指留学生混淆了语义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造成词语使用不正确、语义表达不准确的偏误情况。语料中,语义混淆有53例,占语义偏误的86.89%,占全部偏误总数的40.45%,语义混淆偏误不仅是语义偏误这一大类偏误中出现最多的情况,而且是全部偏误中比例最大的偏误小类,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汉语词语大多数都具有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并且深层意义还往往由表层意义比喻、引申转化而来,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有一定的联系,留学生在理解词语时往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使深层意义的理解受到表层意义的影响,从而在理解词语的真正深层意义时出现偏差,造成语言表达的前后矛盾。例如:
(1)刚开始工作时我没有经验,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许多麻烦事用心地处理起来都觉得很费脑筋。
(2)我们开会的时候,他喜欢唱反调,提出了很多新办法 ,领导很满意。
“三七二十一”是珠算乘法口诀,口语中一般在其前面加上“不管”,即“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含有不管好歹,吉凶为何,偏要干一干,试一试意思。此处“不管三七二十一”与说话者的实际意思大相径庭,混淆了“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 唱反调”指有意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这里误将其理解为“比较积极配合领导”。一般情况下,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意见,一般不会得到对方的认同,这里领导反而“很满意”,显然是不符合汉语逻辑的。
(二)句式偏误。句式是指在汉语中有特殊标志或者有特殊表达作用的句子格式。因为汉语句式有一定复杂性和固定的格式,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句式历来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从我们搜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出现句式偏误的数量是32例,占全部偏误总数的24%,是偏误中数量第二多的偏误类型。句式偏误不但偏误率高,而且出现偏误的情况也是比较复杂。根据语料具体情况,我们又可把句式偏误细分为叠加糅合偏误、冗余或者残缺偏误和句式混用三小类。
1、叠加糅合偏误。所谓叠加糅合偏误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句子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例如:
(1)他每天迟到,被老师挨批评,但是他毫不在意。
用“被”或者“挨”都能表示遭受的意思,但是这两种表达形式不能叠加,两者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表达,正确表达应该是“他每天迟到,被老师批评,但是他毫不在意。”或者是“他每天迟到,挨老师批评,但是他毫不在意”。
2、冗余或者残缺偏误。冗余偏误是指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造出汉语句子里面一些不能有的多余的成分,造成句意不好理解。一般表现为主语成分多余、宾语成分多余、定语多余、状语多余等。而词语残缺偏误是指在句子中,由于句子整体需要要求出现的句子成分没有出现,或配套的关联词语残缺不完整。 (1)今天下大雨了,大概有十几个同学们没有来上课。
(2)我生病了,替我去请假。
(3)我们一起教室吧。
“们”常常是用在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如果代词或者名词前有具体的数词修饰限制的时候,那么就不用“们”修饰。本句中,“同学”前面有“十几个”具体的数字表示修饰,此时,就不用“们”修饰“同学”,此处的“们”是多余的。本句是一个复句,“我生病了”是原因,“替我去请假”是结果,在本复句中,前后两个主语不一致,后一句欠缺主语“你”,所以,本句应该修改为“我生病了,你替我去请假。”同样的道理,在汉语中,谓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缺少谓语将会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混乱,该句留学生回避了“去”,造成词语残缺。
3、句式混用。句式混用是指在表达句意时,既想用这种句式,又想用那种句式,结果把两种句式或是几种句式硬凑在一个句子里,造成句式混乱、句意不清,表意不明。“灰太狼给喜洋洋上当了。”“给”属于表示对象的介词。“给”一般有三种用法,当表示引进、传递接受者的时候,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当引出动作的受事者时,位于名词前面;当引出动作的受害者时,常常需要放在表示受害的名词前构成介词词组,留学生将“使---上当”和“给”的用法混淆了,结果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三)搭配偏误。搭配偏误包括词汇搭配偏误和句法搭配偏误,这些搭配偏误影响留学生汉语使用的准确性。词汇搭配偏误主要是某一词类或格式的偏误,比如名词、动词、代词、连词、介词等词类的搭配偏误。句法搭配偏误主要是指句法综合偏误或特殊句式偏误,如主谓搭配、动宾搭配、“把”字句、“连谓”句等句式偏误。
1、当他走进教室后,他脱下眼镜。
2、昨天我和小王一起参观了杨老师。
3、我真迫不及待地回去法国看我家人和朋友。
例(1),本句中的“脱”应该修改为“摘”。“脱”后面接表示衣物的词作宾语,如“脱衣服”“脱袜子”;“摘”的宾语由表示挂着的东西做宾语,如“摘眼镜”等。“参观”后应该接处所名词,不能直接接指人的名词或人称代词。本句的“参观”应该改为“看望”。例(3)中的“回去法国”应改为“回法国”。“回去”作为不及物动词词组,后面不能再接宾语;而“回”作为及物动词,后面可加宾语。
(四)语序偏误。语序是汉语表达语法的重要手段,语序偏误是对外汉语教学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之一,语序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一般指语素,词的排列顺序,广义的语序通常指各个层面、各种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如果句子成分的顺序不符合汉语的语序表达规则,句子的意思就不能表达清楚。在汉语中,状语一般放在谓语前面,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起到修饰限制作用。在我們收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在语序方面主要有否定副词、定中、介宾、副词、动宾等位置不当的偏误。例如:
1、我的汉语是不很好,我得好好再努力学习汉语了。
2、你用不着大衣,在中国已经春天来到了。
例(1),应改为“我的汉语不是很好”,副词“不”应放在动词“是”之前来限定“是”;例(2)中,副词是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主要充当状语。应改为“在中国春天已经来到了”,“已经”应放到动词“来到”之前来限定“来到”,充当状语。
(五)生造词偏误。生造词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在原有汉语基础上,依据所学过的汉语知识,造出汉语词汇系统中没有而留学生自己使用的词语,这些临时创造的生造词在形式上和被仿的词有近似的特点。
1、我最近不去我的教堂,那个牧师有神没采,他没有意思。
2、随着毕业在即的时间,我紧张不堪地准备找工作。
例子(1),在汉语中没有“有神没采”,“有神没采”是因为留学生学过“有气无力,没精打采”但是印象不深刻,没有记住,从而造出了“有神没采”。例(2),留学生学习过“痛苦不堪、疲倦不堪、狼狈不堪”等带有“不堪”的词语后,留学生受到“形容词+不堪”的表达结构,于是造出了“紧张不堪”这个词。
对这些语料进行了搜集,并对语料进行了分类,同时对这些偏误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的分类有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1-24.
[3]Ward,C, Bochner,S.&Furnham,A.The Psychology of Cultural Shock. Hove,East Sussex Roudedge,2001,4-7.
作者简介:1、张金朋(1990—),男(汉),山东济宁人,云南大学留学生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2、高敏(1992—),女(汉),山东济宁人,云南大学留学生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