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乡村小学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怎样认识和更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问题,以及几种教学新方法的实施意见。
【关键词】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乡村小学,是指教育不发达地区行政村一级的普通小学。“乡村小学”带有普遍性,因此,研究乡村小学的教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乡村小学的具有特定性,首先体现在地域和生源上。以笔者所在的小学为例:地处山区,生源来自多个民族。学生带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进入学校,也带着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成长和发展。有的低年级学生,要进行长时间的双语教学,才能适应学习环境。这些因素,必然给乡村小学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困难,应该加以研究,找到对策。
乡村小学的特定性还表现在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上。由于环境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个案”特点。纵向看,乡村小学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横向比,乡村小学又打上了当地文化氛围的烙印。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视野扩大了,教学空间也拓宽了。笔者在此文中,重点探讨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毋庸讳言,乡村小学教学曾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如对待学生以惩罚代管理,以教代学,等。客观原因来自于学校外部,如文化基础薄弱等。主观原因出自教育内部,如教师急于促成学生成长、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问题是教师的学生观和学习观的老化。
教育是把自然人纳入社会人轨道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也有独立欲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个性和创造性,这是教育的基本资源,应加以重视。而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的优劣,又决定着儿童发展的程度与好坏,所以要特别重视新方法的应用。
一些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完全的人来对待,所以出现诸如语言暴力、心罚、体罚等现象。在教学活动中,又会采取强行灌输、以教代学的方法。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往往抹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教育不应是操纵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格,相反地,是要协助学生,让他的内在能力与潜在特质得以发展。”①这是对现代学生观和学习观的最好诠释。地处边远山区的乡村小学,教育制约本来就较大,如果教师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再发生偏差,给教育带来的危害就更大。
乡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是多重的,如少数民族学生因文化差异、习俗差别等方面带来的学习困难,远远大于文化发达地区的同龄儿童。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其实这些差异也可以变为学习资源,用以激活学习群体(如一个班)和个体(即一位学生)。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生是带着原有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即学习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而且,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即学习是建构的结果。②那么,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应该明确两个理念:其一,来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经验,不但不是阻碍教学的因素,而且恰恰是可贵的课程资源,应该积极开发;其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是带着个性特征学习的,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使我们的许多疑惑得到了解答,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2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解决了认识问题,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就变得境界广阔了。拓宽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子,关键在于实施多样化教学。传统教法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也广为人们所熟知,在此不复赘述。本文主要针对几种新教法在运用中的规律和意义,阐述自己理解和做法。
2.1 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裴娣娜教授在《小学生主体性发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一书中,把人的主体性分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本质特征。③这是很有道理的。认识心理学大师皮亚杰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习的效率,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④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原理和教学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存在的和正在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加以重视,有意识地组织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如高年级学生学习《林海》一文(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策略,主动激发求知欲望,带着个性理解和欣赏课文。再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辅以老师的指导,完全可以很理想的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组织学习、指导方法、提供背景资料及解决疑难问题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后,学生更善于把学习中的疑问和思考迁移到课外,学习兴趣和阅读范围显然大得多。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如前所举的例子,学生自主学习《林海》一课,教师要明确:自主学习总是带着学生个体感受和爱好,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大抵是不完善的,不一定达成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因而,就需要合作交流。事实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具相辅相成。如,学生完成对《林海》一课的自主学习后,需要与同学交流和研讨,所以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就过渡为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有的学生重点研究“林”,有的学生所欣赏重点放在“岭”上,有的则更喜欢“花”的描绘。这样看来,学生个体对课文的学习是不全面的。适时把教学(也即学习)推进到合作学习阶段,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方式丰富了,学习成果也变得更完整。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小学生的主体性不容执疑。一些教师抱怨小学生“不懂事”,没有学习方法,显然是误解,根由在于教师的学生观、学习观的错位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单一。
2.2 开展探究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即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也即教学方法)已由实践和理论反复总结和验证,受到广泛好评。笔者有两个实践案例,可以说明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例一:二年级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狼来了”的故事。教师组织课堂学习小组,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研究探讨。由于不是一篇课文,所以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探究小组完成,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这次课堂学习活动,原来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小学低年级也能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却有出人意料的收获。各学习小组不但积极合作交流,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基本寓意和教诫作用,而且有很丰富的想像和发挥。尤其是有一个小组激烈地争论了一个问题:小孩子再一再二骗大人“狼来了”,人们为什么不制止、不教育,从而酿成大错。课后教师交流,没有一位再置疑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了。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书提供了一个教学案例:“感受美国的语文课”,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学习“鱼是怎么生出来的”“校园里面的树有没有妈妈”这一类问题,在浓厚的探究活动中学习语文。⑤这一案例启示我们:探究学习没有学识限定,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学习方法。
例二:一次,笔者组织三年级学生进行一次课外探究学习活动,课题是调查和研究当地小学发展历史。全班组成一个课题探究组,再分成小组分别开展调查研究活动。通过三个周的课余探究,汇总成果进行展示。结果,学生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采用访问、写信讯问、电话采访、查阅资料、实地勘访等方式调查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完成这次探究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难能可贵。
可见,教学不仅仅是按计划让学生获得学习成果,更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体验中成长。
单一的教学方式造就的是能力单一的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造就的是落伍的人才。应该说,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小学都面临的共同课题。而综合实践能力,则又更为匮乏。其实,乡村小学是完全有条件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前述的美国小学语文课即是一个范例。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乡村完小的开展情况却不尽理想。笔者的做法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把学生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再者,就是结合教材,开展单元性语文综合实际活动。另外,校本课程逐步受到重视,也给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育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把技能放在第二位,而把知识放在了第三位。这就是要求我们更应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简短小结
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具体而庞大的课题。笔者在此文中,这仅仅触及冰山的一角,用意不在于面面俱到地总结所有经验,而是撷取其中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探究部分问题,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注 释
①引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344页,孟庆茂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②参见张兴春著《教育心理学》,第166页—122页,华东书局,2001年。
③参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第100页,万福、于建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3月。
④引自《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瑞士]皮亚杰著,卢浚选译,第66页,人民教出版社,1990年。
⑤见该书第133页,《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研究性学习解读与实施》:云南省教育厅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米,2002年6月
[4]《新课程国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关键词】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乡村小学,是指教育不发达地区行政村一级的普通小学。“乡村小学”带有普遍性,因此,研究乡村小学的教学,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乡村小学的具有特定性,首先体现在地域和生源上。以笔者所在的小学为例:地处山区,生源来自多个民族。学生带着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进入学校,也带着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成长和发展。有的低年级学生,要进行长时间的双语教学,才能适应学习环境。这些因素,必然给乡村小学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困难,应该加以研究,找到对策。
乡村小学的特定性还表现在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制约上。由于环境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个案”特点。纵向看,乡村小学的发展更多地受到了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横向比,乡村小学又打上了当地文化氛围的烙印。
实施新课程后,教师的视野扩大了,教学空间也拓宽了。笔者在此文中,重点探讨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习观
毋庸讳言,乡村小学教学曾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做法,如对待学生以惩罚代管理,以教代学,等。客观原因来自于学校外部,如文化基础薄弱等。主观原因出自教育内部,如教师急于促成学生成长、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问题是教师的学生观和学习观的老化。
教育是把自然人纳入社会人轨道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也有独立欲望,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个性和创造性,这是教育的基本资源,应加以重视。而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的优劣,又决定着儿童发展的程度与好坏,所以要特别重视新方法的应用。
一些教师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把小学生当作一个完全的人来对待,所以出现诸如语言暴力、心罚、体罚等现象。在教学活动中,又会采取强行灌输、以教代学的方法。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往往抹杀。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教育不应是操纵一个消极被动的人格,相反地,是要协助学生,让他的内在能力与潜在特质得以发展。”①这是对现代学生观和学习观的最好诠释。地处边远山区的乡村小学,教育制约本来就较大,如果教师的学生观和学习观再发生偏差,给教育带来的危害就更大。
乡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是多重的,如少数民族学生因文化差异、习俗差别等方面带来的学习困难,远远大于文化发达地区的同龄儿童。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其实这些差异也可以变为学习资源,用以激活学习群体(如一个班)和个体(即一位学生)。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生是带着原有生活经验走进课堂的,即学习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而且,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即学习是建构的结果。②那么,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认识结构的过程。教师应该明确两个理念:其一,来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经验,不但不是阻碍教学的因素,而且恰恰是可贵的课程资源,应该积极开发;其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是带着个性特征学习的,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使我们的许多疑惑得到了解答,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2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解决了认识问题,乡村小学语文教学就变得境界广阔了。拓宽小学语文教学的路子,关键在于实施多样化教学。传统教法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也广为人们所熟知,在此不复赘述。本文主要针对几种新教法在运用中的规律和意义,阐述自己理解和做法。
2.1 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裴娣娜教授在《小学生主体性发展与指标体系的建立测评研究》一书中,把人的主体性分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本质特征。③这是很有道理的。认识心理学大师皮亚杰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习的效率,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④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学习原理和教学策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存在的和正在发展的,在教学活动中要加以重视,有意识地组织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如高年级学生学习《林海》一文(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策略,主动激发求知欲望,带着个性理解和欣赏课文。再如,在低年级学生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辅以老师的指导,完全可以很理想的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组织学习、指导方法、提供背景资料及解决疑难问题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后,学生更善于把学习中的疑问和思考迁移到课外,学习兴趣和阅读范围显然大得多。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如前所举的例子,学生自主学习《林海》一课,教师要明确:自主学习总是带着学生个体感受和爱好,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大抵是不完善的,不一定达成必须实现的教学目标。因而,就需要合作交流。事实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具相辅相成。如,学生完成对《林海》一课的自主学习后,需要与同学交流和研讨,所以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就过渡为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有的学生重点研究“林”,有的学生所欣赏重点放在“岭”上,有的则更喜欢“花”的描绘。这样看来,学生个体对课文的学习是不全面的。适时把教学(也即学习)推进到合作学习阶段,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方式丰富了,学习成果也变得更完整。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小学生的主体性不容执疑。一些教师抱怨小学生“不懂事”,没有学习方法,显然是误解,根由在于教师的学生观、学习观的错位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单一。
2.2 开展探究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即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也即教学方法)已由实践和理论反复总结和验证,受到广泛好评。笔者有两个实践案例,可以说明探究学习的方法和意义。 例一:二年级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狼来了”的故事。教师组织课堂学习小组,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研究探讨。由于不是一篇课文,所以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探究小组完成,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这次课堂学习活动,原来的目的是为了验证小学低年级也能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却有出人意料的收获。各学习小组不但积极合作交流,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基本寓意和教诫作用,而且有很丰富的想像和发挥。尤其是有一个小组激烈地争论了一个问题:小孩子再一再二骗大人“狼来了”,人们为什么不制止、不教育,从而酿成大错。课后教师交流,没有一位再置疑探究性学习的意义了。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一书提供了一个教学案例:“感受美国的语文课”,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学习“鱼是怎么生出来的”“校园里面的树有没有妈妈”这一类问题,在浓厚的探究活动中学习语文。⑤这一案例启示我们:探究学习没有学识限定,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学习方法。
例二:一次,笔者组织三年级学生进行一次课外探究学习活动,课题是调查和研究当地小学发展历史。全班组成一个课题探究组,再分成小组分别开展调查研究活动。通过三个周的课余探究,汇总成果进行展示。结果,学生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采用访问、写信讯问、电话采访、查阅资料、实地勘访等方式调查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学生完成这次探究活动,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难能可贵。
可见,教学不仅仅是按计划让学生获得学习成果,更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实践体验中成长。
单一的教学方式造就的是能力单一的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造就的是落伍的人才。应该说,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所有小学都面临的共同课题。而综合实践能力,则又更为匮乏。其实,乡村小学是完全有条件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前述的美国小学语文课即是一个范例。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乡村完小的开展情况却不尽理想。笔者的做法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把学生生活体验引入课堂并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再者,就是结合教材,开展单元性语文综合实际活动。另外,校本课程逐步受到重视,也给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应该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育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把技能放在第二位,而把知识放在了第三位。这就是要求我们更应加强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3 简短小结
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具体而庞大的课题。笔者在此文中,这仅仅触及冰山的一角,用意不在于面面俱到地总结所有经验,而是撷取其中较为突出的几个方面,探究部分问题,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注 释
①引自《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344页,孟庆茂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②参见张兴春著《教育心理学》,第166页—122页,华东书局,2001年。
③参见《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第100页,万福、于建福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年3月。
④引自《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瑞士]皮亚杰著,卢浚选译,第66页,人民教出版社,1990年。
⑤见该书第133页,《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朱慕菊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研究性学习解读与实施》:云南省教育厅编,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年5月
[3]《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米,2002年6月
[4]《新课程国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编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