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和形式相融 工具与人文并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80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认识“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文中三个引发作者对生命思考的事例。
  2.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含义;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初步学会写感悟。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受生命的价值,写下自己的感悟。
  【教學重点】
  抓住关键词语,从体会言语的内容到体会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初步学会写感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感受生命的价值。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读诗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你想说生命是什么?
  预设:生命是健康的体魄、生命是跳动的心房,生命是快乐的生活……
  我还想说:生命是乐章,是一段孕育生命的乐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台湾作家杏林子写的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
  2.请学生一起读课题。
  3.那么,到底什么是生命呢?课文围绕着生命写了什么内容呢?
  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小事,分别用简短的话来概括。开始读吧!
  【设计意图:以诗歌导入新课,通过深情的配乐朗读,一下子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顺势揭示课题,引出了生命是什么的思考,并且以这个问题作为主问题,串起整篇文章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并指导写好“撼”字,随机理解“震撼”。
  同学们,请看,“撼”字的右边是一个“感”字,也就是“感悟”的“感”。正因为有了深刻的感想,所以,心灵才会受到震撼。(板书:感悟)
  古语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课文中讲了几个让作者杏林子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的事例?
  3.生汇报,师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倾听心跳。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写“撼”字,引出“感悟”的板书,表明这节课的学习是围绕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来展开的。作者再通过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中所写的三个小故事,培养了四年级学生段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事例,感悟生命
  生命第一乐章:飞蛾求生
  1.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命的第一乐章。谁来给大家展示读第一个故事?
  2.出示作者感悟的句子。
  你们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你们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飞蛾被作者抓住了,它会怎么样?(挣扎)它是怎样挣扎的?(极力鼓动双翅)这时,飞蛾的心里在想着什么?(想跑,想飞走,想逃走。)
  对啊,极力鼓动双翅想飞走,这就是求生的欲望!
  谁能读出这激烈的挣扎,这用尽全力的挣脱?(指名读)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比较句子,让学生学习作者写感悟的方法,学习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对生命的感悟。
  是的,当你看到一件小事的时候,不仅要把事例写下来,还要写下你的感悟,这样文章才会写得精彩,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当你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悟?你能用上课前积累的词语说说你的感悟吗?
  当这只失去双腿的小狗站了起来,它的眼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你会感到它是那样_________________!那样______________!
  当你看到这个残疾人在奥运赛场上比赛的时候,你会感到,他是多么______________!多么______________!
  你们感受得真好!这就是你对生命的感悟。我们在写感悟时也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去写。
  6.齐读第2自然段中作者感悟的句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去体会句子的含义,并在体会关键词的基础上指导朗读,不仅让学生懂得了学习的策略,还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到了生命是什么。另外,通过让学生比较句子、观察言语的形式,在进一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适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悟,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生命第二乐章:瓜苗生长
  1.同学们,生命除了是飞蛾求生的欲望,还会是什么呢?我们再走进生命的第二乐章。
  2.指名读。
  3.读了这段话之后,你从瓜苗身上感受到了什么?(顽强)
  4.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它的顽强?
  5.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
  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了它的顽强?(冒出、冲破、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如果把“冲破”换成“冲出”好不好?“不屈”是什么意思?种子不向什么屈服?
  是的,它不向恶劣的环境屈服。
  种子居然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这简直就是生命的奇迹。由此可见,种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啊!
  6.指名读,师范读,生齐读。
  7.观察言语的形式,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感悟写具体的。
  看到这一棵瓜苗,作者把对生命的感悟写得多么具体啊。那么,她是怎样写具体的呢?有什么秘诀吗?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出示句子,将第一句标红。)作者先是用一个感叹句赞叹了种子生命力的顽强,接着再写它克服自身困难冲破坚硬的外壳,通过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生存环境来体现它的顽强。作者就是这样把感悟写具体的。
  8.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练习纸上写下自己的感悟。
  现在我们来仿照作者写感悟的方法练习写感悟。当你看到这样的图片,你会有怎样的感悟呢?(出示图片,师读前缀。)   (1)那一棵在悬崖峭壁上生长的小树:_________________。
  (2)在荒凉的沙漠里,那一株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
  (3)那被暴风雨摧残过的小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写下你的感悟。我们可以像作者那样先用一个感叹句赞叹它们生命力的顽强,再联系它们的生存环境具体写它们的顽强体现在哪些方面,合起来就是你的感悟了。听明白了吗?开始写吧!
  9.生汇报,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的方法,去体会种子生命力的顽强,从而体会到了生命是什么。在理解了内容、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言语的形式,揣摩表达,组织语言,用适当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是学写感悟的第二层次。通过这样有梯度的训练,使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有效地相融,读写迁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
  生命第三乐章:静听心跳
  1.同学们,作者杏林子又是怎样感悟自己的生命的呢?让我们走进生命的第三乐章。谁来读这一段?(课件出示第三个小故事,指名读。)
  2.引导学生静听心跳,感悟心跳的“沉稳而有规律”。
  3.指导朗读课文。
  4.出示杏林子的资料,感悟杏林子对生命的负责。
  5.配乐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学习前两个故事的基础上,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以指导朗读为主,并且出示介绍杏林子的资料,让学生感悟杏林子是怎样对生命负责的,进一步感悟“生命是什么”这个主题,从而升华了人文的内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读写迁移,写下感悟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不仅读懂了对生命的感悟,还读懂了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事物会带给我们感悟,比如时间、母爱、人生等。希望同学们都能像杏林子那样把对生活的感悟及时地写下来。
  2.接下来,让我们学习作者写感悟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练习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总结了这篇课文的写法,就是要写下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作者是怎样去写感悟的。接着,让学生写下对生活的感悟,读写迁移,巩固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课外推荐读物:杏林子的《向命运求索》《和命运较量》,海伦·凯勒的《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把学过这篇课文的感受写下来。
  例如:人生的启迪——读《生命 生命》有感
  【設计意图:不仅仅是教这篇课文,还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带动学生尝试阅读课外的书籍,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思维读写课堂是在读写结合的课堂中,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推进学生的阅读和写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以统编本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思维读写课后练笔为例,旨在通过还原作者写作时的选材、构思,利用桥形图、树形图等思维图理清路径,并加以“引导”和“改造”,迁移运用到学生的写话练习中。具体从“认知冲突激思维—思维图示揭路径—路径迁移促写话”几个板块来设计和实施。一、认知冲突激思维  “不愤不启,不悱
自上学期新接了一个一年级寄宿班之后,作为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培养刚入学的学生懂得爱老师、爱同学、爱长辈,懂得爱学校、爱社会、爱大自然,懂得用自己的爱去关心他人,学会宽容、理解、尊重,甚至更多。因为,爱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是一个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有力的心理支撑。为了让这些年龄小又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学会如何去爱,我充分运用语文课这一“阵地”,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内容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体系,试图通过每个单元的系统教学,将“语文要素”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年级下册教材按照“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的编排体系组织单元。教学时既要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也要巩固前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根据教材潜在的教学资源,选择精要的教学内容,统整为板块式的言语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实现语文要素的实践转化。如何以语文要素为核心,实现
小学时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阅读什么样的书籍,用何种方式阅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困境,教师一直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通过课上学习语文教材、课下阅读课外书等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真正的原因是学生在学习完教材后
“中国风·母语美”微课程群是对现行教材的必要补充,是对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及时回应。蒙学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小说,汉字、对联、灯谜、谚语、成语、神话、民间故事、“乡音乡韵”、“家乡歌谣”,《论语》《诗经》《笠翁对韵》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虽然有的在教材中有所涉及,但很多内容离儿童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儿童亲近这些经典?如何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提
刚开学不久,我注意到班上一个叫小可的女孩子。她从不在课上举手发言,哪怕“小火车”开到她那里,也总会出现暂停:她慢悠悠地站起来,皱着双眉,一脸无助地看着拼音字母,清澈的眼眸里满是拒绝……于是,我的头脑里忍不住跳出两个词:内向、接受慢。这两个词如同两张标签,贴在了这个女孩的身上。  第一次与她的父母联系,得知两位都是非市区的高中教师,一周除了双休日几乎都住在学校,孩子只能由老人带着。这个情况让我进一步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版面所限,此处略。)  二、品读《阳光》,尝试改诗  师:要我把你们一个个都变成小诗人,那我们就要先来看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我们先来看第一首。  (师出示诗句:  阳光  台湾 林武宪  阳光在窗上爬着,  阳光在花上笑着,  阳光在溪上流着,  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字正腔圆,第一遍就能读成这样,真不错!如果能把诗
学生写完作文后,最期待的是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欣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后讲评重在激励,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传统的讲评形式单一,评价标准千篇一律,教师用几句笼统模糊的套话批语应付,或只读一读在他们看来优秀的作文。这类评价激励千人一面,覆盖面窄,远远达不到调动大多数学生习作兴趣的目的,更谈不上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了。学
我与孙静老师在9年前通过网络而结识。  2010年,我在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作为讲师承担小学语文研课课程,孙静老师选修这门课并申请担任组长,职责是协助讲师收集作业、整理研课实录、统计成绩等。我主持研课一年,共研课18次,她承担了全部实录的整理工作。尤其是后半学期,她调整了工作,学校也有课题,在繁重的工作中,她总能高效及时地完成,且没有任何差错。后来的几年间,她继续做了大量事情,完全是没有任何报酬
“人生聪明识字始”,中国人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从识字开始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六岁入学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侧重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不仅会对儿童一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学者指出,我国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因此与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的儿童相比,我国小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要滞后两到三年。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低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