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进入四年级之后(人教版六年制教材),语文书中的每篇精讲课文前都安排了“预习”,目的是逐渐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好习惯。特别是带“﹡”的略读课文前也安排了“阅读提示”,这类课文一般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便于指导学生把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中,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由此可见,四年级开始要充分利用好“预习”和“阅读提示”,交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交给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一把钥匙。
一、摘抄“预习”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课文中重要人物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我把它们称为“知识要点”或“引语”。可不能忽视它们,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摘抄本,把这些内容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的任务。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课文《燕子》的“预习提示”的知识要点是这样写的:“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可爱的燕子。作家用优美的文字,画家用鲜艳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他们看到的燕子。”简单的两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可爱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连作家和画家都描绘燕子,究竟他们眼中的燕子是怎样的呢?简单的“预习提示”易激发学生想读文章的兴趣。
二、指导预习过程,渗透预习方法
我在讲授新课之前,一定会抓住“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阅读“单元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课文的教学之前,我会让学生认真阅读“单元导读”部分,使学生对这一单元的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明确单元的训练重点,围绕着单元重点进行阅读。并且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还会反复阅读“单元导读”,以加深理解。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我指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阅读要点之后,帮学生回顾我们学过的读书方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要体会句子的含义等。这样,学生预习课文就有一定的方向。
(二)做到“读、思、圈、画”
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标出自然段,并且注意在阅读课文时采用不同的符号进行阅读。例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用“—”;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用“o”;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语意思;遇到优美的句子用“﹏”画出;遇到有疑问的地方用“?”,在讲解课文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预习课文的过程,学生眼、手、脑、口并用,既达到了自主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又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给课文批注
很多课文“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把你的感受或体会写下来。”或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的理解写下来。”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有关句子,在句子的旁边结合自己初步阅读的体会,用简洁的语言给课文进行批注。有时,在读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写上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等老师在讲解课文时,把自己预习中的体会说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分享,这样就达到了“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突显。
(四)查找资料
人教版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故事或时代背景离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很久远了,例如抗日战争的题材故事《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长征的题材故事《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上网查询资料,拷入磁盘中带来,课上运用电脑播放,与大家共同交流;可以翻阅有关参考资料(《段篇章》),摘抄资料的重要句段;可以查阅课外书籍(《百科全书》),带来学校或用本子选取重点部分摘抄下来。
三、循序渐进预习,提高自读能力
阅读在预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
(一)初步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什么。
(二)带问题再次读课文
带着“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这样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三读精妙之处写感悟
课文中写得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可以反复朗读、体味,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总之,千万不可忽视新授前的“预习”工作,既不能流于形式,又不能简单布置“预习课文”,使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要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预习时“有章可循”,扎扎实实做好预习工作,为老师的讲授奠定基础。
一、摘抄“预习”要点,激发阅读兴趣
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课文中重要人物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我把它们称为“知识要点”或“引语”。可不能忽视它们,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因此,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外摘抄本,把这些内容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的任务。
例如人教版第十册课文《燕子》的“预习提示”的知识要点是这样写的:“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可爱的燕子。作家用优美的文字,画家用鲜艳的色彩,为我们描绘出他们看到的燕子。”简单的两句话就告诉了我们可爱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连作家和画家都描绘燕子,究竟他们眼中的燕子是怎样的呢?简单的“预习提示”易激发学生想读文章的兴趣。
二、指导预习过程,渗透预习方法
我在讲授新课之前,一定会抓住“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阅读“单元导读”
在进行每一单元课文的教学之前,我会让学生认真阅读“单元导读”部分,使学生对这一单元的课文有个整体的印象,明确单元的训练重点,围绕着单元重点进行阅读。并且在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还会反复阅读“单元导读”,以加深理解。例如人教版第十册第一单元“学习本组课文,要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我指导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阅读要点之后,帮学生回顾我们学过的读书方法: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要体会句子的含义等。这样,学生预习课文就有一定的方向。
(二)做到“读、思、圈、画”
指导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标出自然段,并且注意在阅读课文时采用不同的符号进行阅读。例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用“—”;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用“o”;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用“﹦”,并认真思考,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语意思;遇到优美的句子用“﹏”画出;遇到有疑问的地方用“?”,在讲解课文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预习课文的过程,学生眼、手、脑、口并用,既达到了自主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又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给课文批注
很多课文“预习”中有这样的要求:“把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把你的感受或体会写下来。”或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把你的理解写下来。”因此,可以指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画出有关句子,在句子的旁边结合自己初步阅读的体会,用简洁的语言给课文进行批注。有时,在读文中遇到“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修辞句”、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可以写上自己的想法,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等老师在讲解课文时,把自己预习中的体会说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分享,这样就达到了“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学生阅读能力得以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突显。
(四)查找资料
人教版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故事或时代背景离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很久远了,例如抗日战争的题材故事《狼牙山五壮士》《小英雄雨来》;长征的题材故事《倔强的小红军》《丰碑》《金色的鱼钩》等。为了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搜集资料的方法很多,可以上网查询资料,拷入磁盘中带来,课上运用电脑播放,与大家共同交流;可以翻阅有关参考资料(《段篇章》),摘抄资料的重要句段;可以查阅课外书籍(《百科全书》),带来学校或用本子选取重点部分摘抄下来。
三、循序渐进预习,提高自读能力
阅读在预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预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
(一)初步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注意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什么。
(二)带问题再次读课文
带着“预习提示”或“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再次读课文,这样能启迪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三读精妙之处写感悟
课文中写得精彩的段落和句子,可以反复朗读、体味,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疑问。
总之,千万不可忽视新授前的“预习”工作,既不能流于形式,又不能简单布置“预习课文”,使学生不知如何下手。要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让他们预习时“有章可循”,扎扎实实做好预习工作,为老师的讲授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