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新《课标》的新理念指导下,面对新教材,面对处于信息时代的求知欲旺盛的学生,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我们语文教师怎能不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俗话说“不下水扑腾,永远学不会游泳”,十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不参与语文实践,又何谈提高语文素养”?这个“实践”,不仅指课堂内对文字材料的感知、理解、鉴赏、运用,也指课外的阅读和语文活动。下面,我就如何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效益谈一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狠抓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指导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听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形成的,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紧紧把握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凭借每篇课文,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听说读写,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我们在语文实践中,应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时时刻刻都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读书、思考、笔记等。首先在初读中,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内容。在精读中,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逐步达到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语句,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会动手在课文中圈、划、批、注;会自己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小组探究。
二、借助阅读指导,提高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阅读教学落实“以读为本”就是加强语文实践。在教学中要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明确读书目的,结合丰富的读书形式,让学生在一次次读书实践中进步。比如《望月》,“月下美景”精读环节。随着悠扬的伴奏乐曲,教师朗读课文内容,学生闭目静听;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听后的感觉融入自己的朗读;再指名读、点评,指导学生读好长句“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学生描述“美景,老师完成简笔画,利用简笔画指导学生背诵;最后,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沉醉”和“清幽旷远”概括感受景象。
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有限,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扩大阅读量,增加知识。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钉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要让语文课程充满活力而有生机,课外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使课外阅读能更好发挥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一,课堂带动课外,推荐阅读篇目。在学习课文后,经常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读物给学生们看,如:学完《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推荐学生阅读《神笔马良》,激发学生保护弱小的思想感情。
第二,保证阅读时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特别安排每天中午约20分钟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之间允许相互传阅、交流好的读物,鼓励学生涉及的读物种类要多样化,并且提倡每个学生每天回家也至少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让家长协助做好这项口头作业。
第三,指导阅读方法,促使学生阅读到位。实践证明,阅读方法正确,可以收到较大的效益。因此我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查字典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坚持圈注美词佳句,并作好摘记,期末进行评比,看谁摘记得又多又好,以利今后写出词语优美、行文流畅的习作。同时,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含读后感),长短不限。
三、打破课堂界限,拓宽实践空间
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可开展实践活动的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文化形态设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由校内到社会,突破教学时空,拓宽教学范围,充分考虑各个环节,设计出新颖高效的活动流程,实现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如预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布置学生访问老红军“听革命故事”;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在雪地里“画”画的情景,让学生在自由想象中表演,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去,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在演中拓展思维,在演中发展语言,让学生体验亲临实践的快乐。
总之,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程应该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各门学科,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是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又有活力,提高语文效益。
一、狠抓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指导
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听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形成的,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紧紧把握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凭借每篇课文,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听说读写,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我们在语文实践中,应时时处处把学生放在重要的位置,时时刻刻都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自主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间里读书、思考、笔记等。首先在初读中,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了解内容。在精读中,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逐步达到会利用工具书读懂语句,会围绕课后问题边读边想,自己解决问题;会动手在课文中圈、划、批、注;会自己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小组探究。
二、借助阅读指导,提高实践能力
阅读教学,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阅读教学落实“以读为本”就是加强语文实践。在教学中要保证充足的读书时间,明确读书目的,结合丰富的读书形式,让学生在一次次读书实践中进步。比如《望月》,“月下美景”精读环节。随着悠扬的伴奏乐曲,教师朗读课文内容,学生闭目静听;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把听后的感觉融入自己的朗读;再指名读、点评,指导学生读好长句“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学生描述“美景,老师完成简笔画,利用简笔画指导学生背诵;最后,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沉醉”和“清幽旷远”概括感受景象。
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有限,所学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扩大阅读量,增加知识。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钉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要让语文课程充满活力而有生机,课外阅读是不可缺少的,它是学好语文很重要的一部分。为了使课外阅读能更好发挥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一,课堂带动课外,推荐阅读篇目。在学习课文后,经常有意识地介绍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读物给学生们看,如:学完《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推荐学生阅读《神笔马良》,激发学生保护弱小的思想感情。
第二,保证阅读时间,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特别安排每天中午约20分钟的午休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之间允许相互传阅、交流好的读物,鼓励学生涉及的读物种类要多样化,并且提倡每个学生每天回家也至少有30分钟的课外阅读时间,并让家长协助做好这项口头作业。
第三,指导阅读方法,促使学生阅读到位。实践证明,阅读方法正确,可以收到较大的效益。因此我又非常注意培养学生查字典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要求学生坚持圈注美词佳句,并作好摘记,期末进行评比,看谁摘记得又多又好,以利今后写出词语优美、行文流畅的习作。同时,鼓励学生每天写日记(含读后感),长短不限。
三、打破课堂界限,拓宽实践空间
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可开展实践活动的素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文化形态设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由校内到社会,突破教学时空,拓宽教学范围,充分考虑各个环节,设计出新颖高效的活动流程,实现活动过程的最优化。
如预习《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时,布置学生访问老红军“听革命故事”;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让学生戴上头饰表演小鸡、小鸭、小狗、小马在雪地里“画”画的情景,让学生在自由想象中表演,愉快地投入到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去,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学生们演得惟妙惟肖,在演中拓展思维,在演中发展语言,让学生体验亲临实践的快乐。
总之,在全球信息化背景下,语文课程应该沟通课堂内外,联系各门学科,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是学生在广阔的大语文背景下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又有活力,提高语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