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尤其是我们的新课标课本,可谓图文情并茂,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主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时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因素,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起学生的审美心理,让学生在对这些美的事物的感受、体验和鉴赏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艺术 审美意识 审美心理 审美能力
Discussion on students’ aesthetic art in Chinese teaching
Ye Ping
【Abstract】Aesthetic ar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healthy aesthetic idea and aesthetic ability, edifying gracious morality and sentiment and cultivating general student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is the carrier of the beauty, especially our new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has the luxuriant picture, words and feeling, each text shows different beautiful subject. As Chinese teachers, we should dig the beautiful factor adequately in teaching, place a premium on studen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rouse students’ aesthetic mind, make students enjoy the beautiful feeling from experiencing, feeling and appreciating those beautiful things and then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ability.
【Keywords】Aesthetic ar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esthetic mind Aesthetic ability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美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来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敲词句,欣赏语言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有千秋。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1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些好的文章,作家往往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荷花》中作者写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冒”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荷叶一片挨着一片、长势旺盛的情景,“碧绿的大圆盘”生动的写出荷叶的形状和颜色,“破裂”一词把静态的荷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1.2 欣赏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1.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夜莺的歌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当敌人问小孩子“你们这里有没有人”时,小孩回答“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是真的野兽,战争一开始,枪炮轰鸣,野兽都跑出了树林,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是把敌人比作“野兽”,人们见他们来了,“就都跑了”。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童真的话,既表现了小孩子的机智聪慧,又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的强烈憎恨之情。
2.放飞想象,捕捉意境美。意境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所谓“一草一
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放飞学生的想象,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江南》是一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质朴精练,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学时,我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鱼儿是怎样欢快地游来游去的?这些景物若画下来应该如何安排?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上面滚动着晶莹的水珠。荷叶间露出一张张粉红的笑脸,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最后点出最美的是画面上没有的采莲姑娘。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进入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3.对比揣摩,体会形象美。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4.引导诵读,领会情感美。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
4.1 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2 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4.3 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
4.4 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5.剖析形象,挖掘人性美。语文新课标中写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生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人性美,寻找人性美,挖掘人性美。
教材《放弃射门》一文中的福勒,在那充满了激烈竞争的球场上,先后两次放弃射门的机会:第一次他是为了避免对手受伤,第二次是因为他认为西曼没有责任,不愿意接受裁判罚的点球。然而,他的两次放弃得到了对手西曼的敬佩、球迷的赞叹、国际足联的高度评价,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这种风范就是他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文中“福勒毅然放弃一次难得的射门机会”的行为展开一次辩论,允许他们持有不同观点。但是有一点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放弃都意味着退缩,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通过对文本主人公人性闪光点的剖析,大家不但记住了这位具有高尚体育风范的福勒,而且还认识了克己奉公的军需处长(《丰碑》)、不畏强权的晏子(《晏子使楚》)……,这些高大鲜明的形象,他们所具有的伟大无私的优秀品质,使孩子们在心灵上逐渐积淀人类道德的精华,形成高尚、恒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就要紧扣教材中的精彩语言,刺激学生的知觉形象思维,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满足,心理上产生愉悦,课堂上形成轻松沸腾的氛围,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激“愤”发“悱”,从而顺理成章地将美导入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罗丹艺术》.新疆出版社,1996
2 《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薛有庆.《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
【关键词】审美艺术 审美意识 审美心理 审美能力
Discussion on students’ aesthetic art in Chinese teaching
Ye Ping
【Abstract】Aesthetic ar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healthy aesthetic idea and aesthetic ability, edifying gracious morality and sentiment and cultivating general students.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 is the carrier of the beauty, especially our new teaching material, which has the luxuriant picture, words and feeling, each text shows different beautiful subject. As Chinese teachers, we should dig the beautiful factor adequately in teaching, place a premium on students’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rouse students’ aesthetic mind, make students enjoy the beautiful feeling from experiencing, feeling and appreciating those beautiful things and then improve their aesthetic ability.
【Keywords】Aesthetic ar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esthetic mind Aesthetic ability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美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来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推敲词句,欣赏语言美。我们祖国的语言生动优美,博大精深。它表情达意的准确与细腻是其他语言无法比拟的。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更是精妙绝伦,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有千秋。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富有个性。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1.1 推敲传神的词语。一些好的文章,作家往往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荷花》中作者写道:“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冒”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荷叶一片挨着一片、长势旺盛的情景,“碧绿的大圆盘”生动的写出荷叶的形状和颜色,“破裂”一词把静态的荷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真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1.2 欣赏优美的句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1.3 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夜莺的歌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当敌人问小孩子“你们这里有没有人”时,小孩回答“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这里的“野兽”明里讲,是真的野兽,战争一开始,枪炮轰鸣,野兽都跑出了树林,跑进了村子,而实际上,是把敌人比作“野兽”,人们见他们来了,“就都跑了”。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童真的话,既表现了小孩子的机智聪慧,又突出了小孩子对敌人的强烈憎恨之情。
2.放飞想象,捕捉意境美。意境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所谓“一草一
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放飞学生的想象,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江南》是一首古诗,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质朴精练,形象地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美景。教学时,我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荷叶、荷花是什么样子的?鱼儿是怎样欢快地游来游去的?这些景物若画下来应该如何安排?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上面滚动着晶莹的水珠。荷叶间露出一张张粉红的笑脸,那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最后点出最美的是画面上没有的采莲姑娘。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品描写的内容再现了出来,进入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3.对比揣摩,体会形象美。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而对比又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4.引导诵读,领会情感美。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而诵读课文又是体验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文中的情感美呢?
4.1 范读。教师的范读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发学生情感,使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同时,通过范读,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一些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2 自读,听了范读后,学生模仿自读,去揣摩作者的情感,使他们进一步受到文中的情感熏陶。
4.3 引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美情感。
4.4 议读。通过评议朗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诵读更能体验文章的情感。
5.剖析形象,挖掘人性美。语文新课标中写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看待生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人性美,寻找人性美,挖掘人性美。
教材《放弃射门》一文中的福勒,在那充满了激烈竞争的球场上,先后两次放弃射门的机会:第一次他是为了避免对手受伤,第二次是因为他认为西曼没有责任,不愿意接受裁判罚的点球。然而,他的两次放弃得到了对手西曼的敬佩、球迷的赞叹、国际足联的高度评价,也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这种风范就是他身上闪耀的人性美。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文中“福勒毅然放弃一次难得的射门机会”的行为展开一次辩论,允许他们持有不同观点。但是有一点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放弃都意味着退缩,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勇气。通过对文本主人公人性闪光点的剖析,大家不但记住了这位具有高尚体育风范的福勒,而且还认识了克己奉公的军需处长(《丰碑》)、不畏强权的晏子(《晏子使楚》)……,这些高大鲜明的形象,他们所具有的伟大无私的优秀品质,使孩子们在心灵上逐渐积淀人类道德的精华,形成高尚、恒定的理想、情操和道德品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反映的人、物、事,大都是以美的语言表达蕴涵着美的故事,每一篇教材中都可以挖掘到各种审美因素。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就要紧扣教材中的精彩语言,刺激学生的知觉形象思维,拓展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理智上得到启迪,精神上得到满足,心理上产生愉悦,课堂上形成轻松沸腾的氛围,在强烈的情绪感染和心灵震撼下,激“愤”发“悱”,从而顺理成章地将美导入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罗丹艺术》.新疆出版社,1996
2 《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薛有庆.《新课程呼唤美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