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习作教学呈现“评改低效”的现状——教师负担重,学生收益低,究其原因,是习作的“评”、“改”分离。以教师为中心,评改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内心需求,缺少学生的真正参与。在生本理念指导下,笔者实践后形成了四种富有童趣又行之有效的习作评改组织新策略:在“碰碰吧”里碰撞观点,提升智慧;在“帮帮营”里真心互动,携手共进;在“聊聊群”里七嘴八舌,分享心得;搭上“大篷车”享受教师团队的流动评改。希望能推开习作教学的另一扇门——让有情有趣的评改帮助学生提高作文鉴赏能力和习作能力。
关键词:习作教学 情趣评改 组织策略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多数教师重视作前指导,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往往“以批代评”“以读代评”,忽视学生评改,因此收效甚微。毋庸置疑,习作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教师长期在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中耕耘,习作评改成了一道现实难题,教师们难以逾越又无法解决。在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评改充满绿色,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笔者在近两年开展了“习作情趣评改法”的尝试,让孩子们在有情有趣的习作评改活动中,提升了作文鉴赏能力,形成了乐评乐改的态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习作“碰碰吧”——观点碰撞,智慧提升
“碰碰吧”,意为观点、意见互相碰撞,生出智慧火花的专门时空。我们的作文“碰碰吧”活动的时间一般在作文初稿写成的当天。首先挑选出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复印制成讲义或通过多媒体发给学生,在课堂上师生畅所欲言,同批同改。因为此时学生对作文内容了然于胸,评改时有话可讲,有言可改。
“碰碰吧”评改,完全是开放式的,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为“有备而来”,因为“表扬家”、“批评家”与作者同堂而论,往往作者在虚心接受“批评家”的批评时又据理力争,在得到“表扬家”赞美时又生出新的灵感,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
如一次“碰碰吧”活动中,我们展示了梅宇飞同学的《一次难忘的旅行》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音乐课上,我东张西望,忽然发现脚边有两只蚂蚁,它们一前一后,在原地转圈。这可把我乐坏了,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这两个小家伙转。谁知,另一双眼睛早就盯上了我。“梅宇飞,站起来!”我心里一咯噔,从座位上弹了起来。终于,在全班同学的注目礼中,我开始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被老师从座位上请到了讲台前……
教室里首先响起了“表扬声”:这篇文章的内容选得与众不同!我们都写到某个景区去旅行,而他却出人意料地写了昨天发生的一件真事,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批评家”们也不甘落后:这怎么能算是旅行呢?其实是受到了老师的惩罚而已,我不赞同。这时,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作者身上,梅宇飞同学说:“我这次‘旅行’的路线很短,但当时我觉得比任何一次旅行都漫长,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是让我吸取了教训,上课要专心。”经他一番解释,同学们大多点头称是。“怎么修改一下呢?”我见时机成熟,便顺势引导。刚刚提出否定意见的“批评家”摸着脑门想出了好办法:“这不是真正的旅行,而是一次教训,那我们可以给‘旅行’两个字加上引号啊,表示特定的含义嘛。”我不禁为学生七嘴八舌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叫好!
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学生已置身于评改的主人地位,他们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同伴的习作,亲历“佳作不厌百回改”的过程,在雕琢中提高了作文鉴赏和修改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习作“帮帮营”——真心互动,携手共进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写作经历:看自己的作品不容易发现问题和矛盾,多请别人来读读,就能找出毛病。我们的“帮帮营”就是因此而成立的,每个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合,即一个营内成员学习成绩不同,而各营的构成基本相同,人数由学生自主决定,多则六七人,少则两三人,大家在“帮帮营”里互相评改习作,这样有利于化学生间的差异为资源,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有时,學生完成作文之后,不当堂收上来,而是让学生先保留几天。在这几天里,学生参与作文“帮帮营”活动,让营员帮助修改、留下评语(评价内容不限,字数多少不限)。一篇作文可以请多个“帮帮营”成员来评改。各位成员先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找出对方的习作中的优缺点或提出疑惑。作者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答疑解惑、互动修改。
如:刘霄同学写了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懒猫》,文末花了大量笔墨写自己因懒猫的死去如何茶饭不思的情形。在“帮帮营”活动中,他的营友们这样与他互动:
兰苗:真想不到,平时如此风风火火的你,对小动物有这样深沉的感情。你与懒猫的感情,让我动容!和你一起为懒猫祈祷!
刘霄:谢谢你的理解!在我十岁以前,懒猫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因为父母打工常年不回家,只有懒猫和我作伴。所以,懒猫的死,至今还让我心痛。
兰苗:原来如此!因为懒猫是你童年难以磨灭的记忆,所以你把懒猫吃食的一举一动写得那么形象,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只猫咪。不过,读完文章,我觉得结尾部分写得太具体。你用那么多笔墨写你失去懒猫以后的悲痛心情,把读者吸引到你这来了,是不是能来个“画龙点睛”?
刘霄:有道理。昨天王益佳也有同感。让我再好好想想。
几天后上交的修改稿里,刘霄同学把结尾改成了一句话:懒猫,你在天堂还好吗?句子下面被重重地画上了表示优秀的浪线,还有王益佳的点评:改得妙!一句幽幽的话语,道出多少真情!向你学习。
这种地位平等的评改,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改中角色不断转换,互相合作,优等生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学困生可以在评改中学习,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评改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此外,“帮帮营”的范围可以由本班级扩大到整个年级、甚至家长等,这样,作文的写作与评改就更富有挑战性了!评改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三、习作“聊聊群”——七嘴八舌,分享心得
两年前,我们班专为写作建了一个QQ群,取名为“七嘴八舌聊聊群”。我经常会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上传优秀作文,请学生评议,或者把病文上传请大家评改。更多时候,我们把“聊聊群”当作抒写作文心得的空间,将习作、评改中的点滴体会记录在此。这既是学生对某次习作的反思,也是一次很好的练笔交流机会。
今年六月,学生即将毕业,我们打算回忆小学生活的花絮,形成作文集赠给母校。在《小学生涯的一朵浪花》主题作文后,我发起了聊天活动,学生们在“聊聊群”里聊得热火朝天。既有作文的感想,又有修改点评,更有在群里抒情吟咏的。现摘录几段:
小米饭(学生):今天作文课上,老师把我的作文《那个爱哭的山里娃》当范文给大家看,真有点害羞呢!谁叫我刚进一年级时哭着闹着要找妈妈呢!嘻嘻。不过,这倒真应验了一句话:真实的才能打动人。以后我要多多积累生活当中的小事,希望这经验也能帮你们写出佳作哦!
海鱼儿(老师):呵呵,“真情实感”从何来?先有“真实”,才有“情感”。米饭的经验很宝贵啊!
嘟嘟(学生):我觉得自己这次作文最大的优点是选材比较新颖,所以评到了“最佳创意奖”。谢谢各位!大家都饱含深情地写六年里的真情故事,可我偏偏写了我三年级时打碎玻璃还死不认账的事。因此得到了老师的“嘉奖”——独辟蹊径,好!别小看这四个字,咱老师不是常说“与众不同,魅力无穷”嘛!
心旷神怡(学生):我发现咱班有一人才,就是我同桌。他最拿手的是借景抒情。瞧今天作文里这两句:“好朋友转学走了,望着曾经因我们丢下小石子泛起涟漪的河水,它似乎也在呜咽。我怅望灰天,低飞的鸟儿,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悲伤?”我想再帮他加一句:“哦,悠悠的云儿啊,请捎去我对好友的思念。”
一段段文字,折射出学生习作自我评价能力的进步,一句句真情倾诉,凝聚着他们对作文、对世界的热爱。爱生活、爱作文,这样的孩子怎能不阳光、向上?
在我们班,有近一半学生开了自己的博客,随时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跟帖率也很高,网络让我们的作文评改变得轻松愉快,富有情趣。
四、习作“大篷车”——教师团队,流动评改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特殊性,一位语文教师基本上带一个固定的班级,班里所有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在教师的视线之内。这既有方便教师熟悉学情的优势,但另一方面造成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印象定式”,或受教师个人文风局限,影响评改标准。在习作评改的过程中,教师们埋头“耕耘”,教师间鲜有交流,这当然很不利于提高评改的效果。
我校语文组为加强教师间对习作评改的交流,建立了习作评改“大篷车”,寓意流动的、共享的团队评改。凡是“大篷车”上的所有教师,把评改中的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或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把评改中的经验或收获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借鉴,教师作文评改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水平蒸蒸日上。以我们六年级教师的“大篷车”为例,仅上学期,我们进行了三次“班际习作流动评改”,组织了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年级作文友谊赛”。老师们在“大篷车”上看到了别人作文教学的长处,发现了自己尚需改进的地方。
如:四年级组年轻的小吴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不会正确使用引号,他给出的评语是:“要学会正确使用引号。”而这篇作文转到了颇有经验的洪老师手中,洪老师马上在作文后面写出了三句关于引号不同用法的句子,请该学生来填标点。小吴老师深受启发,他明白了“有的放矢”的评改和训练对学生习作水平提高有多么重要。
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说的:“流动的,才是鲜活的!”现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有一种做法也非常值得一试,把学生原生态的作文贴到语文专业论坛上去,和同仁们交流,请各地的语文教师帮助点评,在互动中吸取有益的评改思路和方法。
作文评改的天地是广阔的,构建有情有趣的评改体系,就是搭建起一个师生共在、能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淋漓展示,唯有如此,小学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出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绮丽景象。这就是教师“让作文评改焕发健康活力”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刘淼著.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作仁,祝新華.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语文学习编辑部.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卢永路.激趣导改 还权于生.语文教学研究,2008,(1).
5.王宗海.习作评改困境的成因与对策.中小学教育,2009,(11).
6.何利约.新课改下作文评价新探讨.新课程研究,2008,(7).
关键词:习作教学 情趣评改 组织策略
长期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一般模式为“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多数教师重视作前指导,在对学生习作的评改环节中,往往“以批代评”“以读代评”,忽视学生评改,因此收效甚微。毋庸置疑,习作评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教师长期在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中耕耘,习作评改成了一道现实难题,教师们难以逾越又无法解决。在习作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评改充满绿色,有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呢?笔者在近两年开展了“习作情趣评改法”的尝试,让孩子们在有情有趣的习作评改活动中,提升了作文鉴赏能力,形成了乐评乐改的态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习作“碰碰吧”——观点碰撞,智慧提升
“碰碰吧”,意为观点、意见互相碰撞,生出智慧火花的专门时空。我们的作文“碰碰吧”活动的时间一般在作文初稿写成的当天。首先挑选出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的习作,复印制成讲义或通过多媒体发给学生,在课堂上师生畅所欲言,同批同改。因为此时学生对作文内容了然于胸,评改时有话可讲,有言可改。
“碰碰吧”评改,完全是开放式的,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因为“有备而来”,因为“表扬家”、“批评家”与作者同堂而论,往往作者在虚心接受“批评家”的批评时又据理力争,在得到“表扬家”赞美时又生出新的灵感,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
如一次“碰碰吧”活动中,我们展示了梅宇飞同学的《一次难忘的旅行》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音乐课上,我东张西望,忽然发现脚边有两只蚂蚁,它们一前一后,在原地转圈。这可把我乐坏了,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地跟着这两个小家伙转。谁知,另一双眼睛早就盯上了我。“梅宇飞,站起来!”我心里一咯噔,从座位上弹了起来。终于,在全班同学的注目礼中,我开始了一次难忘的旅行——被老师从座位上请到了讲台前……
教室里首先响起了“表扬声”:这篇文章的内容选得与众不同!我们都写到某个景区去旅行,而他却出人意料地写了昨天发生的一件真事,给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批评家”们也不甘落后:这怎么能算是旅行呢?其实是受到了老师的惩罚而已,我不赞同。这时,学生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作者身上,梅宇飞同学说:“我这次‘旅行’的路线很短,但当时我觉得比任何一次旅行都漫长,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多的是让我吸取了教训,上课要专心。”经他一番解释,同学们大多点头称是。“怎么修改一下呢?”我见时机成熟,便顺势引导。刚刚提出否定意见的“批评家”摸着脑门想出了好办法:“这不是真正的旅行,而是一次教训,那我们可以给‘旅行’两个字加上引号啊,表示特定的含义嘛。”我不禁为学生七嘴八舌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叫好!
在一次次的碰撞中,学生已置身于评改的主人地位,他们以儿童的视角审视同伴的习作,亲历“佳作不厌百回改”的过程,在雕琢中提高了作文鉴赏和修改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引导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习作“帮帮营”——真心互动,携手共进
我们常会有这样的写作经历:看自己的作品不容易发现问题和矛盾,多请别人来读读,就能找出毛病。我们的“帮帮营”就是因此而成立的,每个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组合,即一个营内成员学习成绩不同,而各营的构成基本相同,人数由学生自主决定,多则六七人,少则两三人,大家在“帮帮营”里互相评改习作,这样有利于化学生间的差异为资源,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有时,學生完成作文之后,不当堂收上来,而是让学生先保留几天。在这几天里,学生参与作文“帮帮营”活动,让营员帮助修改、留下评语(评价内容不限,字数多少不限)。一篇作文可以请多个“帮帮营”成员来评改。各位成员先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找出对方的习作中的优缺点或提出疑惑。作者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答疑解惑、互动修改。
如:刘霄同学写了一篇写小动物的文章《懒猫》,文末花了大量笔墨写自己因懒猫的死去如何茶饭不思的情形。在“帮帮营”活动中,他的营友们这样与他互动:
兰苗:真想不到,平时如此风风火火的你,对小动物有这样深沉的感情。你与懒猫的感情,让我动容!和你一起为懒猫祈祷!
刘霄:谢谢你的理解!在我十岁以前,懒猫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因为父母打工常年不回家,只有懒猫和我作伴。所以,懒猫的死,至今还让我心痛。
兰苗:原来如此!因为懒猫是你童年难以磨灭的记忆,所以你把懒猫吃食的一举一动写得那么形象,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只猫咪。不过,读完文章,我觉得结尾部分写得太具体。你用那么多笔墨写你失去懒猫以后的悲痛心情,把读者吸引到你这来了,是不是能来个“画龙点睛”?
刘霄:有道理。昨天王益佳也有同感。让我再好好想想。
几天后上交的修改稿里,刘霄同学把结尾改成了一句话:懒猫,你在天堂还好吗?句子下面被重重地画上了表示优秀的浪线,还有王益佳的点评:改得妙!一句幽幽的话语,道出多少真情!向你学习。
这种地位平等的评改,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们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评改中角色不断转换,互相合作,优等生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学困生可以在评改中学习,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评改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此外,“帮帮营”的范围可以由本班级扩大到整个年级、甚至家长等,这样,作文的写作与评改就更富有挑战性了!评改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三、习作“聊聊群”——七嘴八舌,分享心得
两年前,我们班专为写作建了一个QQ群,取名为“七嘴八舌聊聊群”。我经常会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上传优秀作文,请学生评议,或者把病文上传请大家评改。更多时候,我们把“聊聊群”当作抒写作文心得的空间,将习作、评改中的点滴体会记录在此。这既是学生对某次习作的反思,也是一次很好的练笔交流机会。
今年六月,学生即将毕业,我们打算回忆小学生活的花絮,形成作文集赠给母校。在《小学生涯的一朵浪花》主题作文后,我发起了聊天活动,学生们在“聊聊群”里聊得热火朝天。既有作文的感想,又有修改点评,更有在群里抒情吟咏的。现摘录几段:
小米饭(学生):今天作文课上,老师把我的作文《那个爱哭的山里娃》当范文给大家看,真有点害羞呢!谁叫我刚进一年级时哭着闹着要找妈妈呢!嘻嘻。不过,这倒真应验了一句话:真实的才能打动人。以后我要多多积累生活当中的小事,希望这经验也能帮你们写出佳作哦!
海鱼儿(老师):呵呵,“真情实感”从何来?先有“真实”,才有“情感”。米饭的经验很宝贵啊!
嘟嘟(学生):我觉得自己这次作文最大的优点是选材比较新颖,所以评到了“最佳创意奖”。谢谢各位!大家都饱含深情地写六年里的真情故事,可我偏偏写了我三年级时打碎玻璃还死不认账的事。因此得到了老师的“嘉奖”——独辟蹊径,好!别小看这四个字,咱老师不是常说“与众不同,魅力无穷”嘛!
心旷神怡(学生):我发现咱班有一人才,就是我同桌。他最拿手的是借景抒情。瞧今天作文里这两句:“好朋友转学走了,望着曾经因我们丢下小石子泛起涟漪的河水,它似乎也在呜咽。我怅望灰天,低飞的鸟儿,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悲伤?”我想再帮他加一句:“哦,悠悠的云儿啊,请捎去我对好友的思念。”
一段段文字,折射出学生习作自我评价能力的进步,一句句真情倾诉,凝聚着他们对作文、对世界的热爱。爱生活、爱作文,这样的孩子怎能不阳光、向上?
在我们班,有近一半学生开了自己的博客,随时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跟帖率也很高,网络让我们的作文评改变得轻松愉快,富有情趣。
四、习作“大篷车”——教师团队,流动评改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特殊性,一位语文教师基本上带一个固定的班级,班里所有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在教师的视线之内。这既有方便教师熟悉学情的优势,但另一方面造成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印象定式”,或受教师个人文风局限,影响评改标准。在习作评改的过程中,教师们埋头“耕耘”,教师间鲜有交流,这当然很不利于提高评改的效果。
我校语文组为加强教师间对习作评改的交流,建立了习作评改“大篷车”,寓意流动的、共享的团队评改。凡是“大篷车”上的所有教师,把评改中的所遇到的具体问题或困惑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把评改中的经验或收获拿出来,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借鉴,教师作文评改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水平蒸蒸日上。以我们六年级教师的“大篷车”为例,仅上学期,我们进行了三次“班际习作流动评改”,组织了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年级作文友谊赛”。老师们在“大篷车”上看到了别人作文教学的长处,发现了自己尚需改进的地方。
如:四年级组年轻的小吴老师发现一位学生不会正确使用引号,他给出的评语是:“要学会正确使用引号。”而这篇作文转到了颇有经验的洪老师手中,洪老师马上在作文后面写出了三句关于引号不同用法的句子,请该学生来填标点。小吴老师深受启发,他明白了“有的放矢”的评改和训练对学生习作水平提高有多么重要。
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说的:“流动的,才是鲜活的!”现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有一种做法也非常值得一试,把学生原生态的作文贴到语文专业论坛上去,和同仁们交流,请各地的语文教师帮助点评,在互动中吸取有益的评改思路和方法。
作文评改的天地是广阔的,构建有情有趣的评改体系,就是搭建起一个师生共在、能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淋漓展示,唯有如此,小学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出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绮丽景象。这就是教师“让作文评改焕发健康活力”的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刘淼著.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作仁,祝新華.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语文学习编辑部.写作指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卢永路.激趣导改 还权于生.语文教学研究,2008,(1).
5.王宗海.习作评改困境的成因与对策.中小学教育,2009,(11).
6.何利约.新课改下作文评价新探讨.新课程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