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教育对孩子在品德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在关注孩子学业的同时,别忘了品德习惯方面的培养,这也是家庭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家庭教育 做人 看法的转变 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分重视。家长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关注到底,唯恐哪个环节不留神影响全局。因为如果考上重点高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另一种是不屑于教育,发生在一些原本就对教育反感、又没吃过缺乏知识的亏的人身上,他们对学校、对老师有一种轻视态度。总的说来,重视教育的占多数,只是教育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无论哪个家长都希望教出成功的孩子,除了分数还有哪些方面是我们需重视的?下面我从做人、某些看法的转变、习惯的培养三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做人
王极盛曾采访过三四百个高考状元,走访了近百个状元家长,有人问他:从这些状元及家长身上,你发现了哪些家教秘诀?他总结的秘诀之一是:教孩子做人比要孩子考第一更重要。孩子考试成绩不好,问题不大,如果做人出现问题,必须严肃对待。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生活有方向,有目标,学习才有动力,才有自觉性。从某个角度看,知识是个双刃剑,德行败坏的人就不能拥有高智慧,善良无私的人拥有的知识多多益善。因材施教,更要因德施教。199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文科状元黄晓庆说:“我考试成绩不满意,父母不会责怪我,但我做人出现问题,爸爸妈妈会严厉批评我,对我进行教育。”有的家长没有多高水平,却也能培养出大学生,这是为什么?一是孩子有学习的天分,二是家长用自己的行动“传授”了孩子做事的方法,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光靠口头上说效果不大,身教大于言传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家庭教育过程最好的体现。
二、某些看法的转变
(一)对“孩子”的看法
在大人心目中,孩子始终是孩子,对什么事都揪着心,如果他们方法和我们不同,总忍不住插一手。事实上,如果你耐下心来等一等,他们的方法还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呢。我们不能老把他们当成孩子,不要事事指使他们,有些事大人可以在适当时候给些帮助,但最后决定权要交给他们,让他们感到是在为自己做事,增加主动性和责任心;同时,我们又要把他们当成孩子,不必每件事情都要尽善尽美,他们还小,只要认真了、磨炼了,有了这样的经历就够了,结果怎样真的不是主要的。其实,一件事的完美应该是达不到,只有相对,没有绝对。有个同事曾说,“不完美才是完美”,我深有同感啊。
既不能把他们当成孩子又把他们当成孩子,是从做法和结果两种角度说的,到达山顶的方法千万条,有时走点弯路又何妨?从小就让他自己选择,可以建议,不必限制,只要不违反大原则、大方向即可。
(二)对错误的看法
孩子犯错误总是难免的,孩子做错了事我们就责怪,我们做错了事,谁来责怪?我们通常不会打骂自己的,教人之严、律己之宽,是存在于孩子和大人间的最大的不公平。做错事就要受到批评、惩罚,话虽不错,只是方法的选取上是否可以再下点功夫。要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有时错误和失败比成功给他的更多。看到孩子做对事开心,看到孩子做错事更要开心,那正是我们擦亮眼睛看到“亮点”的时候了。
遇到孩子失败就采取批评的方法,是最懒惰、最不用心、最粗暴的一种方法。任着性子对孩子发脾气那多容易,我们可以惩罚不好品德、不法行为,但不要惩罚失败。如果失败了,你去批评他,那只是浪费时间,我们要的是激励他找到处理失败的方法,引导他反思失败的原因,使这次失败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养料。
在教书过程中,我对错误深有体会,如果学生平时错得越多越不同我越开心,这说明是他们自己动脑筋做了,在学期考试时,往往平时错得多的考得很好。现在不少家长要帮孩子检查作业,这样会让老师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不能有侧重地讲解,对孩子是不利的。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中欢迎他们错,错误是好事,我们家长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
(三)对“无所事事”的看法
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后来此技法渐渐被用到了其它绘画中,意即我们所说的留白。有点“无即有”的意思。同样,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这种手法也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试。刘墉曾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到后来发现这其实养成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人常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天天安排的满满的就觉得很充实,没有虚度。如果在布置新屋子时,把整个屋子都装满,相信你会觉得他傻。其实,我们生活中就常犯这样的傻事,适当的留白是一种艺术,在累时、容易有情绪时,给自己放个假,因为这时你可能精力不够或目标不明确,张弛有度,善于清零,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四)評判孩子的标准
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话指出了老跟别人比的坏处。每个人必有他特别的一面,如果用同一个尺度来评价人,可能是将一个人的优点跟另一个人的缺点比,有失合理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最好的评判标准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昨天、前天比,这种方法也是最容易获得进步感的方法:人毕竟是在成长着的,一般说来,今天总归比昨天看得多、学得多、想得多,所以这是可以产生良性循环的评判方法。
家长用这种方式评判孩子的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自我评判的方法,恰当地、从积极的一面看待自己,这种方式对自信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五)对玩的看法
不少家长对孩子坐在桌前学习很开心,看到他玩就忧心忡忡,似乎玩和学习势不两立。如果哪家孩子玩得疯、学习又好,都会令人大为叹服,感到不容易。玩真的会影响学习吗?皮亚杰曾说:玩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孩子想要的东西,从而使孩子的自我得到满足。孩子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孩子在玩中学到的技能比正规的学校学习获得的更多,玩的一大特点是在没有负担、没有压力的自由环境中自发进行的一项活动。心理学已经证明,缺乏玩的孩子不仅易引发心理危机与精神颓废,而且危及生理发育与生命安全。贝特森强调玩的贡献是学会学习,即“第二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玩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看到玩与学习的一致性。玩可以让人愉快、加强沟通,还能促进认知发展呢。在玩的过程中,玩什么、玩的方法都由孩子来探索、选择。玩时难免会遇到问题,寻找有效途径来解决,其中也许会失败、碰壁,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人做事的方式,这种方法也会应用到平时的学习中。所以,我们不要忽视玩的重要性。
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爱玩民间游戏,进入90年代,儿童却被现代玩具与电子游戏所包围,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我们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只是我觉得传统游戏更亲近大自然,而且花费小、随时可舒展,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通过玩,与自然充分接触,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体会着天地之大、变化的相对性,提高对事物的认知高度,为思维体系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哲学基础。
三、习惯的培养
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给他一大堆知识更重要。习惯在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体现,我着重从自我管理的习惯、心理暗示的习惯、面对自己内心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这几部分来说明。
(一)自我管理的习惯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身边虽有父母陪同、朋友帮助,但许多烦恼没人能真正解开,除非自己说服自己。这点也适合我们的孩子,他们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困惑只能靠他们自己,从小注意培养他们单独面对困难的习惯是极有必要的。
许多事情家长代替不了,家长先要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才能不事事操心,孩子才能有机会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也才能意识到什么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而不一味依赖别人。孩子学习不认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感觉不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这种情况是大人过分包办的结果。所以,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还给孩子做“人”的自由,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让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让他们获得自我掌握命运的快乐。
(二)心理暗示的习惯
人心中的影象千变万化,有积极的、消极的,善于抓住积极的影象的人容易成功;反之,如果一味接受消极的一面,可能导致人格扭曲。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被评为“全国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之“最具梦想家气质的新锐人物”,他的讲课之所以震撼人心,除了因为他总结出的独特教学法令人耳目一新外,更重要的是他把激动人心的理念融合在独特的英语教学中,用一句句豪情万丈的口号突破人心中的胆怯与懒惰,让听过他的课的人终身受其影响,这样的人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
思维暗示是一种意念,可以说它犹如头脑中的“空气”,缺少不得,清新自然的空气有益健康;渾浊的空气,虽不致死,但时间久了,必为所害。家长要经常协助孩子营造有意于身心的“空气”,让其健康成长。
(三)面对自己内心的习惯
“现在的世界太喧闹、太浮躁了,人们都生活在表面,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觉得这很可悲。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位父亲周国平曾这样说,我很同意这种说法。我们习惯于考虑别人怎么想、习惯于观察外界、评论外界,不自觉地忽视了自己,久而久之,便会有意忽视它,也就是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调查表明,许多有钱人过得并不快乐,物质生活达到了,但精神生活并不满意;同样,不少生活得很清贫的人,他们感到很快乐。这种现象体现了内心快乐的重要性,我们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多认识自己、培养面对自己的习惯。
“反省法”是常用的一种面对内心的一种方法。胡适在对母亲的深情描述中提到这样一个情景:“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这是家庭教育中反省法用得很成功的一个事例。
多多观察内心,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公证地评判对与错;多多审视内心,看透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弄清自己最简单最真实的需求;多多巡视内心,不要让内心杂草丛生,让内心更强大。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生活得充实,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喜悦;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耐得住寂寞,挺得住狂风暴雨。要使内心强大,下一个习惯——阅读不可缺少。
(四)阅读的习惯
人人都知读书好,只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好读书、读好书,工作后能静下心来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家长提倡的读书很大程度上已窄化到读教科书的境地了,学生无暇读课外书,不知读什么书的情形并不少见。这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萎缩,所以,创造多样化的读书氛围、注意培养读书的习惯迫在眉睫。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句颂读书的诗给人以心灵上的美感和愉悦感,书是一个宽广的世界,读书的过程似乎是跟古今中外“高人”接触,读书可解答心中困惑,吸取书中智慧,思索生活道理。为了不和正常学习相冲突,学生可在作业少时多看些,作业多时少看些,疲倦时看看《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轻松文章,神清气爽时可读读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总之,随时随感觉随需要决定读什么样的书。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就等于延长了时间,而且只要正确读书,闲书、教科书间没有太多差别,均可为我所用。
家庭教育涉及的方面极广,我姑且讲些皮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别忘了自我的教育,这样才能高角度、多方向地看问题。“教学”这两个字除了适合学校,也适合家长。
参考文献:
1.鱼朝霞.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中国妇女出版社.
2.曾智.曹中平亲子游戏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
3.曹正文.百位名家谈读书.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键词:家庭教育 做人 看法的转变 习惯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出现了两个极端:一种是过分重视。家长从幼儿园到大学一路关注到底,唯恐哪个环节不留神影响全局。因为如果考上重点高中,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另一种是不屑于教育,发生在一些原本就对教育反感、又没吃过缺乏知识的亏的人身上,他们对学校、对老师有一种轻视态度。总的说来,重视教育的占多数,只是教育该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想要的教育?无论哪个家长都希望教出成功的孩子,除了分数还有哪些方面是我们需重视的?下面我从做人、某些看法的转变、习惯的培养三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做人
王极盛曾采访过三四百个高考状元,走访了近百个状元家长,有人问他:从这些状元及家长身上,你发现了哪些家教秘诀?他总结的秘诀之一是:教孩子做人比要孩子考第一更重要。孩子考试成绩不好,问题不大,如果做人出现问题,必须严肃对待。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生活有方向,有目标,学习才有动力,才有自觉性。从某个角度看,知识是个双刃剑,德行败坏的人就不能拥有高智慧,善良无私的人拥有的知识多多益善。因材施教,更要因德施教。1999年全国高考辽宁省文科状元黄晓庆说:“我考试成绩不满意,父母不会责怪我,但我做人出现问题,爸爸妈妈会严厉批评我,对我进行教育。”有的家长没有多高水平,却也能培养出大学生,这是为什么?一是孩子有学习的天分,二是家长用自己的行动“传授”了孩子做事的方法,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光靠口头上说效果不大,身教大于言传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家庭教育过程最好的体现。
二、某些看法的转变
(一)对“孩子”的看法
在大人心目中,孩子始终是孩子,对什么事都揪着心,如果他们方法和我们不同,总忍不住插一手。事实上,如果你耐下心来等一等,他们的方法还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呢。我们不能老把他们当成孩子,不要事事指使他们,有些事大人可以在适当时候给些帮助,但最后决定权要交给他们,让他们感到是在为自己做事,增加主动性和责任心;同时,我们又要把他们当成孩子,不必每件事情都要尽善尽美,他们还小,只要认真了、磨炼了,有了这样的经历就够了,结果怎样真的不是主要的。其实,一件事的完美应该是达不到,只有相对,没有绝对。有个同事曾说,“不完美才是完美”,我深有同感啊。
既不能把他们当成孩子又把他们当成孩子,是从做法和结果两种角度说的,到达山顶的方法千万条,有时走点弯路又何妨?从小就让他自己选择,可以建议,不必限制,只要不违反大原则、大方向即可。
(二)对错误的看法
孩子犯错误总是难免的,孩子做错了事我们就责怪,我们做错了事,谁来责怪?我们通常不会打骂自己的,教人之严、律己之宽,是存在于孩子和大人间的最大的不公平。做错事就要受到批评、惩罚,话虽不错,只是方法的选取上是否可以再下点功夫。要正确对待错误和失败,有时错误和失败比成功给他的更多。看到孩子做对事开心,看到孩子做错事更要开心,那正是我们擦亮眼睛看到“亮点”的时候了。
遇到孩子失败就采取批评的方法,是最懒惰、最不用心、最粗暴的一种方法。任着性子对孩子发脾气那多容易,我们可以惩罚不好品德、不法行为,但不要惩罚失败。如果失败了,你去批评他,那只是浪费时间,我们要的是激励他找到处理失败的方法,引导他反思失败的原因,使这次失败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养料。
在教书过程中,我对错误深有体会,如果学生平时错得越多越不同我越开心,这说明是他们自己动脑筋做了,在学期考试时,往往平时错得多的考得很好。现在不少家长要帮孩子检查作业,这样会让老师觉得形势一片大好,不能有侧重地讲解,对孩子是不利的。所以,无论生活还是学习中欢迎他们错,错误是好事,我们家长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
(三)对“无所事事”的看法
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后来此技法渐渐被用到了其它绘画中,意即我们所说的留白。有点“无即有”的意思。同样,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的空间。这种手法也可在我们的生活中一试。刘墉曾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到后来发现这其实养成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人常有这样一个思维定式:天天安排的满满的就觉得很充实,没有虚度。如果在布置新屋子时,把整个屋子都装满,相信你会觉得他傻。其实,我们生活中就常犯这样的傻事,适当的留白是一种艺术,在累时、容易有情绪时,给自己放个假,因为这时你可能精力不够或目标不明确,张弛有度,善于清零,是一种好的生活方式。
(四)評判孩子的标准
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这句话指出了老跟别人比的坏处。每个人必有他特别的一面,如果用同一个尺度来评价人,可能是将一个人的优点跟另一个人的缺点比,有失合理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最好的评判标准是跟自己比,跟自己的昨天、前天比,这种方法也是最容易获得进步感的方法:人毕竟是在成长着的,一般说来,今天总归比昨天看得多、学得多、想得多,所以这是可以产生良性循环的评判方法。
家长用这种方式评判孩子的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自我评判的方法,恰当地、从积极的一面看待自己,这种方式对自信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五)对玩的看法
不少家长对孩子坐在桌前学习很开心,看到他玩就忧心忡忡,似乎玩和学习势不两立。如果哪家孩子玩得疯、学习又好,都会令人大为叹服,感到不容易。玩真的会影响学习吗?皮亚杰曾说:玩是把真实的东西转变为孩子想要的东西,从而使孩子的自我得到满足。孩子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欢的生活中,他解决了一切冲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虚构的故事来补偿和改善现实世界。孩子在玩中学到的技能比正规的学校学习获得的更多,玩的一大特点是在没有负担、没有压力的自由环境中自发进行的一项活动。心理学已经证明,缺乏玩的孩子不仅易引发心理危机与精神颓废,而且危及生理发育与生命安全。贝特森强调玩的贡献是学会学习,即“第二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玩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看到玩与学习的一致性。玩可以让人愉快、加强沟通,还能促进认知发展呢。在玩的过程中,玩什么、玩的方法都由孩子来探索、选择。玩时难免会遇到问题,寻找有效途径来解决,其中也许会失败、碰壁,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了人做事的方式,这种方法也会应用到平时的学习中。所以,我们不要忽视玩的重要性。
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儿童爱玩民间游戏,进入90年代,儿童却被现代玩具与电子游戏所包围,传统游戏与现代游戏,我们不能简单说孰优孰劣,只是我觉得传统游戏更亲近大自然,而且花费小、随时可舒展,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合作。通过玩,与自然充分接触,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界中体会着天地之大、变化的相对性,提高对事物的认知高度,为思维体系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哲学基础。
三、习惯的培养
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比给他一大堆知识更重要。习惯在生活中有很多方面的体现,我着重从自我管理的习惯、心理暗示的习惯、面对自己内心的习惯、阅读的习惯这几部分来说明。
(一)自我管理的习惯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身边虽有父母陪同、朋友帮助,但许多烦恼没人能真正解开,除非自己说服自己。这点也适合我们的孩子,他们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困惑只能靠他们自己,从小注意培养他们单独面对困难的习惯是极有必要的。
许多事情家长代替不了,家长先要有这样的意识,然后才能不事事操心,孩子才能有机会进行自我管理,他们也才能意识到什么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而不一味依赖别人。孩子学习不认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感觉不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这种情况是大人过分包办的结果。所以,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还给孩子做“人”的自由,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让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让他们获得自我掌握命运的快乐。
(二)心理暗示的习惯
人心中的影象千变万化,有积极的、消极的,善于抓住积极的影象的人容易成功;反之,如果一味接受消极的一面,可能导致人格扭曲。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曾被评为“全国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之“最具梦想家气质的新锐人物”,他的讲课之所以震撼人心,除了因为他总结出的独特教学法令人耳目一新外,更重要的是他把激动人心的理念融合在独特的英语教学中,用一句句豪情万丈的口号突破人心中的胆怯与懒惰,让听过他的课的人终身受其影响,这样的人是一个成功的实践者。
思维暗示是一种意念,可以说它犹如头脑中的“空气”,缺少不得,清新自然的空气有益健康;渾浊的空气,虽不致死,但时间久了,必为所害。家长要经常协助孩子营造有意于身心的“空气”,让其健康成长。
(三)面对自己内心的习惯
“现在的世界太喧闹、太浮躁了,人们都生活在表面,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觉得这很可悲。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位父亲周国平曾这样说,我很同意这种说法。我们习惯于考虑别人怎么想、习惯于观察外界、评论外界,不自觉地忽视了自己,久而久之,便会有意忽视它,也就是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调查表明,许多有钱人过得并不快乐,物质生活达到了,但精神生活并不满意;同样,不少生活得很清贫的人,他们感到很快乐。这种现象体现了内心快乐的重要性,我们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多认识自己、培养面对自己的习惯。
“反省法”是常用的一种面对内心的一种方法。胡适在对母亲的深情描述中提到这样一个情景:“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这是家庭教育中反省法用得很成功的一个事例。
多多观察内心,知道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公证地评判对与错;多多审视内心,看透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弄清自己最简单最真实的需求;多多巡视内心,不要让内心杂草丛生,让内心更强大。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生活得充实,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喜悦;只有内心强大了,才能耐得住寂寞,挺得住狂风暴雨。要使内心强大,下一个习惯——阅读不可缺少。
(四)阅读的习惯
人人都知读书好,只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好读书、读好书,工作后能静下心来坚持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家长提倡的读书很大程度上已窄化到读教科书的境地了,学生无暇读课外书,不知读什么书的情形并不少见。这使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萎缩,所以,创造多样化的读书氛围、注意培养读书的习惯迫在眉睫。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这句颂读书的诗给人以心灵上的美感和愉悦感,书是一个宽广的世界,读书的过程似乎是跟古今中外“高人”接触,读书可解答心中困惑,吸取书中智慧,思索生活道理。为了不和正常学习相冲突,学生可在作业少时多看些,作业多时少看些,疲倦时看看《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轻松文章,神清气爽时可读读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总之,随时随感觉随需要决定读什么样的书。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是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就等于延长了时间,而且只要正确读书,闲书、教科书间没有太多差别,均可为我所用。
家庭教育涉及的方面极广,我姑且讲些皮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别忘了自我的教育,这样才能高角度、多方向地看问题。“教学”这两个字除了适合学校,也适合家长。
参考文献:
1.鱼朝霞.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中国妇女出版社.
2.曾智.曹中平亲子游戏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
3.曹正文.百位名家谈读书.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