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初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就必须相应地使用不同的教育。差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征、不同基础、不同接受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有差异的教学,努力使全体学生进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提高。本文以《探索碱的性质》教学为主线对差异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做了一定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农村中学 科学教学 差异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然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特别在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厌学的现象尤为严重。面对这些,作为教师需要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教学,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一、概念解析
《“差异教学”实质刍议》中指出“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事实上差异教学可以分为三层含义:其一,它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学生主体性、师生教与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强调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的辩证统一。其二,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的客观情况,采取的在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策略。其三,它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依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的班级授课组织模式。
二、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尊重差异。新学期开学,根据全班科学成绩不太理想、学习兴趣不高等现状,笔者先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条件,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在学生自主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检查、分析、比较,同时综合考虑了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接受能力的高低、学习态度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等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自主的分层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全班52人分为A、B、C三个学习层(A层发展层13人,科学基础掌握较好,知识应用能力较强;B层提高层26人,科学基础一般,能适当进行发散学习;C层基础层13人,科学基础比较薄弱)。
笔者在学生层次划分后,再按A、B、C三个层次学生1:2:1的比例,兼顾性格互补、性别搭配的方式,将全班52位同学分为13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共4人,A、C层次的学生各1人,B层次学生2人;A层学生为组长,负责辅导C层学生和帮助B层学生解难释疑。
2.分化目标。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只有符合大纲、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才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设计教案时,笔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对C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方式,立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激发学习欲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即基础性目标;对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着眼于适用知识的培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完成综合素质要求,培养学习热情,即提高性目标;对A层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方式,适当提高教学进度和难度,注意拓宽知识面,注重能力的提高和学科间的综合发展,即发展性目标。
案例1:
如上表所示,针对本节教学重点,对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概念要求三个学习层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性氧化物和酸的对应关系,对B、C层学生不作强行要求。
3.关注课堂。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个性特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思维水平、健康心理发展等),都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保证差异教学目标的落实,一定要把握授课的起点,减小教学的坡度,注意衔接过渡,使所有学生都能学,都会学,都受益。
1.设疑激趣。思维自疑始。合理有效的提问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自学能力,提出与不同学习层知识水平相对应的问题,既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点的掌握,又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科学学习的信心。
案例2:
教师:写出HCl与NaOH、H2SO4与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两位C层学生书写:HCl+NaOH=NaCl+H2OH2SO4+2KOH=K2SO4+2H2O
教师:请同学找找这两个酸碱反应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C层学生:酸碱反应都生成了盐和水。
教师:很好。我们把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这类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那这个反应中的水是怎么生成的?
B层学生:酸中有氢离子,碱中有氢氧根离子,它们反应生成了水。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正是如此,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这就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分析评价:《探索碱的性质》一课中,每一位同学都要求掌握碱的四条通性。酸碱中和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较低,C层同学也能完成。对于他们而言,能够参与课堂就是一种激励,能回答正确更是极大的鼓舞,因而课堂上难度较低的问题可以让C层同学回答。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一类问题,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但是难度不是很大,适合B层学生回答。
2.小組合作。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一个人的智慧可能不易解决,但是每个人发表不同观点,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最终在交汇中达成共识解决难题。
案例3:九年级下《探索碱的性质》中,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这一条性质,笔者在执教时补充了一个探究问题:碱与盐反应有什么条件吗?对于这个问题,按之前的分组四人交流讨论,人人发表意见。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
4.精选练习。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案例4:在《探索碱的性质》中,笔者布置了三部分习题。第一部分为基础乐园,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例如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 )色,pH( )7。第二部分为应用拓展,A、B组学生必须完成。例如有一种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该溶液中一定有大量的( )离子。第三部分为新题放送,A层学生必须完成。例如某化工厂A、B、C、D四个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分别有污染物CuCl2、HCl、Na2CO3、NaOH中的一种。现对污水作处理:将A车间的污水与B车间的碱性污水通入第一反应池,产生蓝色沉淀;将C车间的污水与D车间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二反应池,产生大量气泡;将第一反应池上层的碱性污水与第二反应池流出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三反应池,使水呈中性,再向外排放。分别写出三个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践证明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
5.反馈测试。传统的测试模式一般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水平,搞一个标准、一张试卷,往往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不但挫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教师在出考卷的时候往往左右为难。试卷出难了,对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来说无法品尝学习的成功,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学习兴趣。而试卷出得容易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备感压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根据要求,笔者把《探索碱的性质》试题分成A、B、C三类。每一次测试前,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报一类试题进行测试。
案例5:A类试题难度较大,着重创新意念和应用能力,题目的灵活性较强,富有挑战性,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A层次学生选报。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瓶内,振荡,一会儿可见套在玻璃管下端的小气球a鼓起,则X和Y可能是( )。
A.X是O2,Y是稀硫酸
B.X是CO2,Y是NaOH溶液
C.X是H2,Y是AgNO3溶液
D.X是CO,Y是石灰水
B类试题难度适中,题型相对较传统,但亦体现应用能力,适合B层次学生。
例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
① ② ③
CaO → Ca(OH)2 → CaCO3 → CO2
④↓
CaSO4
C类题目难度偏小,旨在从基础入手,帮助学生摆脱自卑,重获学习的信心,此类试题适合C层次学生。
例题:下列性质中,可以确定某物质属于碱的是
( )。
A.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从结果来看,上述测试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乐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并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差异教学从理论和现实中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秀平.提高分层教学实效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J]. 新课程研究,2008,(6).
3.李朝晖.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06,(10).
关键词:农村中学 科学教学 差异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科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发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然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特别在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厌学的现象尤为严重。面对这些,作为教师需要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差异教学,才能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一、概念解析
《“差异教学”实质刍议》中指出“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事实上差异教学可以分为三层含义:其一,它是一种教学思想,强调学生主体性、师生教与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强调面向全体与注重个别差异的辩证统一。其二,它是一种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师、教材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的客观情况,采取的在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教学策略。其三,它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依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的班级授课组织模式。
二、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尊重差异。新学期开学,根据全班科学成绩不太理想、学习兴趣不高等现状,笔者先由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条件,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在学生自主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检查、分析、比较,同时综合考虑了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接受能力的高低、学习态度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等方面的情况,对学生自主的分层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全班52人分为A、B、C三个学习层(A层发展层13人,科学基础掌握较好,知识应用能力较强;B层提高层26人,科学基础一般,能适当进行发散学习;C层基础层13人,科学基础比较薄弱)。
笔者在学生层次划分后,再按A、B、C三个层次学生1:2:1的比例,兼顾性格互补、性别搭配的方式,将全班52位同学分为13个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共4人,A、C层次的学生各1人,B层次学生2人;A层学生为组长,负责辅导C层学生和帮助B层学生解难释疑。
2.分化目标。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只有符合大纲、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才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设计教案时,笔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对C层学生采用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的方式,立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激发学习欲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即基础性目标;对B层学生,采用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的方式,着眼于适用知识的培养,做到基础知识扎实,完成综合素质要求,培养学习热情,即提高性目标;对A层学生采用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的方式,适当提高教学进度和难度,注意拓宽知识面,注重能力的提高和学科间的综合发展,即发展性目标。
案例1:
如上表所示,针对本节教学重点,对碱的四条化学性质及中和反应的概念要求三个学习层的学生都必须掌握,但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酸性氧化物和酸的对应关系,对B、C层学生不作强行要求。
3.关注课堂。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个性特征(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思维水平、健康心理发展等),都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保证差异教学目标的落实,一定要把握授课的起点,减小教学的坡度,注意衔接过渡,使所有学生都能学,都会学,都受益。
1.设疑激趣。思维自疑始。合理有效的提问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础、自学能力,提出与不同学习层知识水平相对应的问题,既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知识点的掌握,又有利于增强他们对科学学习的信心。
案例2:
教师:写出HCl与NaOH、H2SO4与K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两位C层学生书写:HCl+NaOH=NaCl+H2OH2SO4+2KOH=K2SO4+2H2O
教师:请同学找找这两个酸碱反应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C层学生:酸碱反应都生成了盐和水。
教师:很好。我们把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这类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那这个反应中的水是怎么生成的?
B层学生:酸中有氢离子,碱中有氢氧根离子,它们反应生成了水。
教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正是如此,酸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这就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
分析评价:《探索碱的性质》一课中,每一位同学都要求掌握碱的四条通性。酸碱中和反应的两个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较低,C层同学也能完成。对于他们而言,能够参与课堂就是一种激励,能回答正确更是极大的鼓舞,因而课堂上难度较低的问题可以让C层同学回答。中和反应的实质这一类问题,注重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能力,但是难度不是很大,适合B层学生回答。
2.小組合作。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一个人的智慧可能不易解决,但是每个人发表不同观点,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最终在交汇中达成共识解决难题。
案例3:九年级下《探索碱的性质》中,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这一条性质,笔者在执教时补充了一个探究问题:碱与盐反应有什么条件吗?对于这个问题,按之前的分组四人交流讨论,人人发表意见。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
4.精选练习。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案例4:在《探索碱的性质》中,笔者布置了三部分习题。第一部分为基础乐园,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例如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成( )色,pH( )7。第二部分为应用拓展,A、B组学生必须完成。例如有一种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生成,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则该溶液中一定有大量的( )离子。第三部分为新题放送,A层学生必须完成。例如某化工厂A、B、C、D四个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分别有污染物CuCl2、HCl、Na2CO3、NaOH中的一种。现对污水作处理:将A车间的污水与B车间的碱性污水通入第一反应池,产生蓝色沉淀;将C车间的污水与D车间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二反应池,产生大量气泡;将第一反应池上层的碱性污水与第二反应池流出的酸性污水通入第三反应池,使水呈中性,再向外排放。分别写出三个反应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践证明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
5.反馈测试。传统的测试模式一般不管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水平,搞一个标准、一张试卷,往往强调了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不但挫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教师在出考卷的时候往往左右为难。试卷出难了,对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来说无法品尝学习的成功,久而久之便丧失了学习兴趣。而试卷出得容易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潜能,备感压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根据要求,笔者把《探索碱的性质》试题分成A、B、C三类。每一次测试前,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报一类试题进行测试。
案例5:A类试题难度较大,着重创新意念和应用能力,题目的灵活性较强,富有挑战性,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A层次学生选报。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瓶内,振荡,一会儿可见套在玻璃管下端的小气球a鼓起,则X和Y可能是( )。
A.X是O2,Y是稀硫酸
B.X是CO2,Y是NaOH溶液
C.X是H2,Y是AgNO3溶液
D.X是CO,Y是石灰水
B类试题难度适中,题型相对较传统,但亦体现应用能力,适合B层次学生。
例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变化:
① ② ③
CaO → Ca(OH)2 → CaCO3 → CO2
④↓
CaSO4
C类题目难度偏小,旨在从基础入手,帮助学生摆脱自卑,重获学习的信心,此类试题适合C层次学生。
例题:下列性质中,可以确定某物质属于碱的是
( )。
A.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从结果来看,上述测试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乐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成,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并优化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师生合作、交流的效率,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差异教学从理论和现实中都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林秀平.提高分层教学实效 促进全体学生发展[J]. 新课程研究,2008,(6).
3.李朝晖.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