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b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通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反思,我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使学生想问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就要能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求知环境,从孩子们眼光看问题,走进孩子的世界,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他们提出的问题这样,就能启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我在教学《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我带着学生到学校生物园中先观察土壤,再采集土壤,然后利用他们已经对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一学情,激发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土壤里有什么?土壤为什么能长植物?蚯蚓喜欢怎样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有哪些颜色等问题。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我不断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科学的良好环境,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大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引领下,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是无休止的,他们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从而顺利地引导他们推开提问之门,推开科学之门。
  二、 使学生敢问
  首先,我重视学生的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及时作出回答,即使不着边际,甚至毫無价值,也给予充分的关注和赞赏,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比如,学生看蜗牛,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观察半天,还不停地提问:“小蜗牛在干什么?”“它们喜欢吃什么?”“它们有眼睛吗?”“它们的触角有什么作用?”“它们的嘴在哪里?”等。即便这些问题都不复杂,但这却来自于学生对身边生活、环境的直接观察及其感受。我们进行科学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像观察、研究蜗牛那样,去观察、研究其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并由此不断地、自主地去发现一个个新的问题。
  其次,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批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少些不准,多些允许,提倡讨论、辩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 使学生善问
  第一,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启发他们思考并提出“说明什么”“有什么规律”“是什么条件下发生的”“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判断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们提问“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应启发他们提“怎么办”“怎么做”“为什么”等问题。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便于探索。 激发他们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在教学《蜗牛》一课,当学生观察了介绍蜗牛的课件后,可以引导他们提问:“蜗牛是软体动物,软体动物有什么特点?”针对这个较有探讨性的问题,其他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见解,于是都会争着来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提问能力。
  第三,提出的问题要有逻辑性。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由粗浅到深入地思考问题。 如启发学生提出“空气会流动的吗?”“空气被压缩后会怎么样?”等问题,这样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兴趣,又能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使学生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来源。如果教师能欢迎学生多提为什么,并能和他们一起去解决问题、探究知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让学生在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 在上三年级《校园里的植物》时, 我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各种植物的生命周期,还给他们展览了高年级学生制作的植物标本。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问题就接踵而来了。“种子是如何发芽的?”“采摘植物它们会感到疼吗?”“植物的爸爸妈妈在哪里?”“我们能不能自己种一些植物?”就这样,孩子们能在课上提问题了,这也正是我所期盼的,只有会问问题才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每当看到孩子们能够在课下有所收获,我都把它当作工作中最大的快乐。
  五、养成问题意识习惯
  学生渴望成功,成功将更能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所以,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符合不同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问题,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假如学生有时提出了不合理的问题,也要首先肯定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思维不合理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明,获得成功的喜悦。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具有质疑意识的人,才会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要多一些鼓励性语言,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环境,多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对提高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一直局限于“学生先读文章后回答问题 ”。这样被动的技能训练,是学生只用视觉获取信息的单模态教学。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感官的叫双模态,用多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多模态。外语学习是对学生各个感官综合能力的训练,任何一种单模态的教学都无法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所以在英语
期刊
小学生正是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逐渐培养其自学能力的阶段,因此《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并强调预习是学习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所以,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指导、针对性的设置,以阅读教科书、查询及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针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实践性的探索和尝试性的学习等手段进行课程预习,不仅是课程学习的必要,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一个重要途径。  一、小学数学预习提出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
期刊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指为了不耽误砍柴的时间和在砍柴时不出纰漏,之前必须在磨刀上不惜花费精力,狠下功夫。“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也说明:没有课前精心地准备,在课堂上就会手忙脚乱,自然就谈不上“高效”了,学生又如何能轻负担呢?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四十分钟的课堂时间不够用,一晃而过就该下课了,而教学任务有时还没完成呢,或者是不到四十分钟教学内容就进行完了。所以“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每分钟的时间,更好地提
期刊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背景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我们是农村中学,师资力量不足,缺少现成的经验,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氛围,语言实践机会少,一个英语教师要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由于精力有限,不可能顾及到每位学生,很多学生往往处于被忽略的境地。  另外,我们学校的生源较差,而且处于壮话的方言区,学生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很多学
期刊
中职学生学数学,一向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那是卷子里的红叉叉,课堂上的睡趴趴,作业中的胡麻擦。在中职学校教数学,头顶是领导的殷切希望,身边是亟待解救的花样年华。三尺讲台,轻舞飞扬!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觉得做好中职数学的教学,改变现实教学状况,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抓好基础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容乐观的。尽管我接触到的是这些学生中相对“好”一些的学生,仍然能够感受到学生们的数学知识基础、思
期刊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什么是个性化学习呢?个性化学习是指以学生个性差异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学习模式。新课改实施成败与否,关键就是要看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就当前开展
期刊
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大难问题。英语教师由于任教班级多、学生众多、时间与精力不够等原因,对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很难落实到实处。小学英语教育是整个英语教育的启蒙阶段,为学生形成英语学习力和综合语言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要注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并指出:“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就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在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方面,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尝试了以下作法。  一、以“成功教学”观点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着自信和希望,但读书心态不一,有踌躇满志的,有漫不经心的,有不知所以的。根据这种现象,我采取循循善诱、个别辅导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克服缺点,消除不良因素,
期刊
新常态下的教育,在于积淀孩子素养,提升孩子素质,因而把孩子的品行操守看得比一纸分数更重要,把孩子的人文素养看得比考试成绩更重要,把育人看得比育才更重要。  中学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甚至是首要任务。但当下社会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潮中,中学德育教育应该体现鲜明的时代性,积极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全方位的革故鼎新。化学课堂应该与时俱进,研究和尝试德育教育“新常态”,把传统的德育
期刊
一个班,就是一个大家庭。像老百姓平日里的生活一样:“柴米油盐”,繁琐细致;“精打细算”,日子才会越过越好。拥有好的“家风”,才会产生向上的凝聚力,让“家”的实力变得强大,而每位“家庭成员”,也会终生受益。新学期伊始,12级(2)班这个“大家庭”开启了初三的新生活,我们以“新学期,让正能量飞”的主题板报作为“开头炮”,拉开建设优良“家风”的帷幕。  孩子们办的板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让每一个二班人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