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词根本不会写,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学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学生是借助《一点通》《语文完全解读》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白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部分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语句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比较充分的了解走向课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學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白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四、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和具体内容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几种预习策略:
1.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T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难词的形、音、义,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就划出来,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加以解决,做到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查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等。
2.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白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真谛。“渎”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篇目,必须反复朗渎。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3.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在课前预习时,不妨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更可以质疑问难,探究引导学生质疑的基本策略。
4.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课题组根据拟定的预习方法,更重视几种方式交叉使用,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预习方法,以此寻找预习方法的最优化。
五、预期的成果展示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课题计划和课题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3.案例分析法: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七、课题的实施进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课题方案,建构研究网络,并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6年9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通过“预设方案一实施方案一回顾反思一调整方案一再实施一再反思一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0-2016年12月)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八、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研究教案与案例分析。
3.研究汇报课、展示课。
增强了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更新理念,寻找利于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策略,更好的促进了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本课题组成员多,涉及到各个年级,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但教师的研究热情很高,边学边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预习要求,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要么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要么仅仅是把课文一读、字词一写就算预习了。反馈中发现:有的学生生词根本不会写,生字的书写顺序是错的,间架结构不对;有的学生查了工具书,但不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有的学生是借助《一点通》《语文完全解读》等参考资料抄写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有的学生只是摘抄了一些优美的句段,至于好在哪里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等等。这些预习只是为预习而预习,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仔细指导,才能有效,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白主学习的重要手段。部分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如语句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等。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比较充分的了解走向课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
2.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學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白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对学生预习现状的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继而通过研究探究出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1.通过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四、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和具体内容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不同的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预设几种预习策略:
1.查。查字典、词典或其它T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弄清、弄懂生字、难词的形、音、义,一些难以把握的字词就划出来,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加以解决,做到对文章内容有初步印象。借助各种学习资源,特别是电脑网络,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拓展学习,查与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介绍,课文背景等。
2.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白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真谛。“渎”的确是一种很好的预习方法,逐字逐句地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做到读音准确,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读破句,正确把握语调、语气。尤其是课文的重点篇目,必须反复朗渎。仔细推敲课文的含义,品其意味,得其精华。
3.思。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每篇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在课前预习时,不妨将这些思考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不会做的等上课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这样带着问题上课,效果会更好。更可以质疑问难,探究引导学生质疑的基本策略。
4.勤动笔。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记号作标记,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
课题组根据拟定的预习方法,更重视几种方式交叉使用,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文进行不同的预习方法,以此寻找预习方法的最优化。
五、预期的成果展示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案。
2.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我们将在每一阶段都写出课题计划和课题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3.案例分析法:结合课例,具体指导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七、课题的实施进程及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0月-2015年12月)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制定课题方案,建构研究网络,并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月-2016年9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施研究活动。通过“预设方案一实施方案一回顾反思一调整方案一再实施一再反思一进一步调整……”的研究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方案,逐步探究出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6年10-2016年12月)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撰写课题总结报告。申报课题结题,并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应用。
八、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研究教案与案例分析。
3.研究汇报课、展示课。
增强了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以生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课题组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更新理念,寻找利于学生语文预习的有效策略,更好的促进了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本课题组成员多,涉及到各个年级,语文教学的各个部分。但教师的研究热情很高,边学边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