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来源 :小说月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ns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几年来的新课程培训和教师自身的努力,大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总体教学现状距新课程的要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参与还处于简单的层面上,有效程度还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中学生思维的参与不够,他们所回答的还是去书本中找到的答案,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 来的。
  2.观点和结论的得出,还是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真正地转变,说教色彩仍很浓。
  3.教学仍处于教教材的层面上,创造性劳动少。
  4.课堂上过于追求标准的答案,学生富有个性的见解得不到充分地肯定。
  (二)备课上还应多下功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的钻研不够。主要体现在教学的重点处理不到位,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
  2.问题的没计随意性较强,思考性和开放性差。
  3.对课程的资源开发不够,特别是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方面的资源,不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经历的或白己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实例来谈,而是空谈书中的观点或是照搬书中的材料,使教学内容变得抽象、枯燥。
  4.给学生提供的信息过少,学生的思路不能得到拓展。
  (三)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的情况随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而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仍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步骤操作,而不能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灵活性差。
  (四)一些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存在问题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的教师就教材讲教材,把教学内容变成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到教材中直接寻找答案,不注意挖掘课程资源,不能活用教材;二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抛开教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得不到落实。
  (五)忽视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绝大多数课堂中,问题多是由教师提出的,基本上是教师以一个一个的问题牵着学生走,学生基本上还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六)忽视主题探究活动
  思想品德新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单元标题之下没“主题探究”活动。以主题统领单元的主要内容,安排任务型、课题式的“长作业”,使之贯穿单元教学的全过程。但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思想上的顾虑,及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所有老师对主题探究活动都不重视,极大地影响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七)重教材轻课标
  (八)对内容和活动的关系处理不当
  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及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内容活动化”,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提升。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尝试了活动教学的方法,但在设计上,有的活动不能为内容服务,活动的目的不明确,而且活动后缺少思考和提升。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新课程理论和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
  针对目前政治课教学的现状,我认为之所以課堂存在不同程度的包办代替的现象、追求标准答案和教教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教师还是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对新的教学思想没有消化理解或曲解,所以要彻底转变这种现状,首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对新的课程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加强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师角色、课程理论等方面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加强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理解学科新理念和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的部分。并把新的教育思想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
  (二)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备课中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的编排体系等,其次要认真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学科课程资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校实际及教师实际出发,选准切人点和落脚点,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首先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加强课后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的灵活性
  (五)平时注重材料的搜集和积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积累和运用,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六)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要提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的能力,设计中要做到:以活动为载体,内容为依据,活动为内容服务。
  (七)认识主题探究活动的意义,精心策划,开展好每一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
  教师可在单元学习前布置长作业,也可把活动穿插到教学中,或是利用单独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其他文献
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
期刊
随着小学生心理发展、生理发展期的提前,现代科学环境的影响,活动范围和方式的不断拓广,他们对知识、对信息有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计算机教学的引入正好顺应了这种时代发展的趋势,它将外界与学校、活动与课堂、书本与信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满足了小学教育乃至于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计算机教学可以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增强小学教学中形象化成分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生知识面在不断扩大,教材的不断更新,会增加许多新
期刊
小学数学是基础课程,学好很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与培养人文价值简单淡一下:  一、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情感是人认知的向导。如果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也会对其学习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而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l、努力营造“亲和力”  学生喜欢某一门学科,除了兴趣倾向外,很大程度是先从喜欢学科教师开始
期刊
教育探究是科学的灵魂,是推进提高基础教育高效发展必由之路。《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必经途径。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对科学教育认知。  一、激发教育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期刊
课题价值分析:教育家朱永新曾说: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写作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也可以积累一些作文素材。多年语文学科教学我最大的感悟是: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
期刊
语文的学科特点从某种程度来说,更适合“少教多学”理念的落实。一是从学习内容来讲,语文学科的学习范围广,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是生活的范围,这种大语文理念下的信息量无限丰富的语文教学若仅靠教师一人之力,而没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则很难提升学习主体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二是从考查的角度讲,语文学科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繁杂,一定要靠学习者日积月累的学习积累方能见效,因此,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习惯、能动性和创造性就显得
期刊
我身为一名藏区藏语教学工作者,作为藏族子民,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有义务、有责任将藏语言文学发扬光大,做好本职工作,在学校也就是教好学生的藏语文知识,結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民俗文化的熏陶,下面就藏语文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藏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根据藏文教学大纲和中小学藏文课程安排,一般都是在小学三年级前安排30个字母和辅音字母、元音字母和拼音、连续变音、后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前加字等字
期刊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教学工作的难点。教师一一指导,学生却感到无从下笔,把写作文当成苦差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发挥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提高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呢?  一、激发写作兴趣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根本上是让他们对写作感兴趣,以写作为快乐。一旦他们对写作有兴趣,他们就会“想写,爱写,愿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这段文字包含了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范围,不仅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如何继承和发扬古圣先贤的智慧精华,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根基,从而有意识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方向,是我们每个语文工作者必须重视的课题之一。  一、让语文教学素养在诵读中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价值观改变,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所以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又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新世纪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