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在《说舞》一文中这样论述舞蹈:“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而舞便是节奏的动,或更准确点,有节奏的移易地点的动,所以它直接是生命机难的表演”。
闻一多还说:“西方学者把舞分为模拟式的与操练式的两种,这又是文明人的主观看法。二者在形式上既无明确的界限,在意义上尤其相同。所谓模拟物者,其目的,并不如一般的人猜想的,在模拟的技巧本身,而是在模拟中所得的那逼真的情绪。他们甚至不是在不得已的心情下以假代真,或在客观的真不可能时,乃以主观的真权当客观的真;他们所求的只是那能使加强他们的生命感的一种提炼的集中的生活经验——一杯能使他们陶醉的醇醴而酷烈的酒。只要能陶醉,那酒是真是假,倒不必计较,何况真与假,或主观与客观,对他们本没有多大区别呢!他们不因舞中的‘假’而从事于舞,正如他们不以巫术中的‘假’而从事巫术。反之,正因他们相信那是真,才肯那样做,那样认真地做。既然因日常生活经验不够提炼与集中,才要借艺术中的生活经验,就模拟了生活经验——舞来获得一醉。一方面,在高度的律动中,舞者自身得到一种生命的真实感(一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感觉),那是一种满足。另一方面,观者从感染作用,也得到同样的生命的真实感,那也是一种满足,舞的使用意义便在这里。”
1.鸡舞。
鸡舞主要通过幽默诙谐的舞蹈表演,展现了公鸡和母鸡精诚团结,繁衍后代,同凶恶的天敌进行斗争的形象。在表演中,演员头戴模型,身穿鸡舞道具,扮演母鸡的人双手拍打双胯,扮演公鸡的人学公鸡呜叫,同时公鸡扇动双翅,忽左忽右保护着母鸡和小鸡啄食,并根据音乐的节奏,表現出公鸡和母鸡团结一致,保护小鸡警惕天上老鹰袭击。其节奏欢快,动作模仿逼真,歌词内容丰富。鸡舞主要在《艾那瓦》曲子中来表演,适合于家庭、庭院、果园等各种公共场合。
2.马舞。
马舞是一古老而又特殊的民间舞蹈,它具有多元文化背景。马舞在哈密地方民间舞蹈中是延续至今最古老、最完善的活生态文化现象。它在前身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始终体现了
哈密维吾尔人独特的地方文化形态和特有的艺术创造精神。
马舞长期以来深受维吾尔人民的喜爱。表演者身穿马舞服饰,通过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形态来创造马的生动形象。有些老演员们演得特别投入,他们把马的各种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一般马舞由两个人来表演,其中一人穿戴马的模型道具(马头、马岔、铜铃铛、马鞍、马尾),手拽马岔,模仿马的动作奔跑上场,另外一人手持马鞭紧跟其后模仿赶马人,配合跳马舞的人表演各种动作。当音乐开始时,演员随着音乐节奏模仿马的各种动作,边跳边唱,并根据马的性格特点编唱与马有关的各类唱词,歌词风趣幽默,唱词变化巧妙,其表演动作健康活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马舞还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生产、劳动及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骆驼舞。
骆驼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它表现了一队骆驼如何防御狼的袭击,并同狼展开生死搏斗的故事。该舞蹈也是面具舞,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它形象地表现了骆驼温和而坚强的性格。该舞蹈由多个人来表演,演员身着骆驼道具模型,由前面一人牵引,并伴随音乐唱跳、转圈,由一人扮演狼钻进驼群,表演吃骆驼的动作,而骆驼则团结一致同狼进行搏斗,最终胜利,此时演员们又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欢乐的骆驼舞以表达胜利的喜悦。
哈密动物模拟舞的表演形式、音乐唱词、表演动作、服装道具、表演场合等方面与其他地区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除了模拟这些动物的舞蹈外,还有一种模仿瘸子、拐子、歪嘴巴、斜眼睛等有缺陷的人的滑稽舞蹈,如民间舞蹈纳孜尔库姆的前半部即为这种舞蹈的典型代表。
有一些舞蹈也常在麦西热甫上表演,如:奇娜乌苏丽(顶碗舞),塔克斯乌苏丽(顶盘舞)等。叼花、叼币、叼巾等舞蹈需要很高的技巧。表演开始时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把一朵花、一块硬币或一方手巾放在舞场中央的地上,参与者要通过跪地、前倾、后仰弯腰等高难度动作用嘴将其叼起。四周群众还反复地喊着:“阿拉米迪,嘿嘿!阿拉米迪,嘿!”(意为“没有叼上,嘿嘿!没有叼上,嘿!”)起哄、鼓劲,气氛极为热烈。竞技的失败者垂头丧气地退出场外,优胜者会得到众人的喝彩和异性的青睐。
琴鼓舞士气的风俗。明清时期,是胡琴不断发展、改进融合的时期,演变成种类繁多的拉弦乐器,如二胡、高胡、大胡、中胡、板胡、京胡、坠胡、椰胡、马头琴等。从历史的传承看,哈密艾捷克与胡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映了古代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深刻交融。
哈密艾捷克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并发展,最终成为不能分离的精神支柱,成为承载人们欢乐与悲伤的载体,它历经了长期的发展,在哈密维吾尔人聚居的乡村得到广泛的流传,成为演奏哈密民乐民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乐器。它经常出现在维吾尔人的各种集会、庆祝婚礼仪式、传统节日、部分宗教活、阔克麦西热甫等活动中,是哈密木卡姆的文化象征,在哈密木卡姆演奏中着有其他乐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它独特的音色、浑厚的音质、具有穿透力的音调、伸张自如、快慢舒缓的节奏沁人心扉。
哈密热瓦甫主要分布在哈密市的回城乡、花园乡、陶家宫乡、二堡镇等地。是哈密维吾尔族乐器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珍贵价值的乐器之一,其悠久性不亚于哈密艾捷克,是木卡姆演奏中重要的弹拨乐器,它在哈密木卡姆和其他民间的演出中与哈密艾捷克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受制于制作成本较高、工艺复杂、演奏难度大、在演奏中主要充当辅助角色等因素制约和影响,普及率不如艾捷克等乐器那样广泛,演奏传承者也相对较少。与哈密热瓦甫合奏的乐器有艾捷克、弹布尔、都塔尔、达普、苏尔奈等。
哈密艾捷克是哈密维吾尔族人们特别打造的乐器,共有两余主弦利若干条次弦,弦都是用钢丝制成的,所以拉的时候尾音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这个原因,艾捷克堪称乐器之首。人们常说:“没有艾捷克,就没有木卡姆”。
手鼓同样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演奏木卡姆时通常需要2至3个或更多的手鼓,以弹奏时也有很多的技巧。
闻一多还说:“西方学者把舞分为模拟式的与操练式的两种,这又是文明人的主观看法。二者在形式上既无明确的界限,在意义上尤其相同。所谓模拟物者,其目的,并不如一般的人猜想的,在模拟的技巧本身,而是在模拟中所得的那逼真的情绪。他们甚至不是在不得已的心情下以假代真,或在客观的真不可能时,乃以主观的真权当客观的真;他们所求的只是那能使加强他们的生命感的一种提炼的集中的生活经验——一杯能使他们陶醉的醇醴而酷烈的酒。只要能陶醉,那酒是真是假,倒不必计较,何况真与假,或主观与客观,对他们本没有多大区别呢!他们不因舞中的‘假’而从事于舞,正如他们不以巫术中的‘假’而从事巫术。反之,正因他们相信那是真,才肯那样做,那样认真地做。既然因日常生活经验不够提炼与集中,才要借艺术中的生活经验,就模拟了生活经验——舞来获得一醉。一方面,在高度的律动中,舞者自身得到一种生命的真实感(一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感觉),那是一种满足。另一方面,观者从感染作用,也得到同样的生命的真实感,那也是一种满足,舞的使用意义便在这里。”
1.鸡舞。
鸡舞主要通过幽默诙谐的舞蹈表演,展现了公鸡和母鸡精诚团结,繁衍后代,同凶恶的天敌进行斗争的形象。在表演中,演员头戴模型,身穿鸡舞道具,扮演母鸡的人双手拍打双胯,扮演公鸡的人学公鸡呜叫,同时公鸡扇动双翅,忽左忽右保护着母鸡和小鸡啄食,并根据音乐的节奏,表現出公鸡和母鸡团结一致,保护小鸡警惕天上老鹰袭击。其节奏欢快,动作模仿逼真,歌词内容丰富。鸡舞主要在《艾那瓦》曲子中来表演,适合于家庭、庭院、果园等各种公共场合。
2.马舞。
马舞是一古老而又特殊的民间舞蹈,它具有多元文化背景。马舞在哈密地方民间舞蹈中是延续至今最古老、最完善的活生态文化现象。它在前身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始终体现了
哈密维吾尔人独特的地方文化形态和特有的艺术创造精神。
马舞长期以来深受维吾尔人民的喜爱。表演者身穿马舞服饰,通过模仿马的各种动作形态来创造马的生动形象。有些老演员们演得特别投入,他们把马的各种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一般马舞由两个人来表演,其中一人穿戴马的模型道具(马头、马岔、铜铃铛、马鞍、马尾),手拽马岔,模仿马的动作奔跑上场,另外一人手持马鞭紧跟其后模仿赶马人,配合跳马舞的人表演各种动作。当音乐开始时,演员随着音乐节奏模仿马的各种动作,边跳边唱,并根据马的性格特点编唱与马有关的各类唱词,歌词风趣幽默,唱词变化巧妙,其表演动作健康活泼,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马舞还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生产、劳动及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骆驼舞。
骆驼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它表现了一队骆驼如何防御狼的袭击,并同狼展开生死搏斗的故事。该舞蹈也是面具舞,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它形象地表现了骆驼温和而坚强的性格。该舞蹈由多个人来表演,演员身着骆驼道具模型,由前面一人牵引,并伴随音乐唱跳、转圈,由一人扮演狼钻进驼群,表演吃骆驼的动作,而骆驼则团结一致同狼进行搏斗,最终胜利,此时演员们又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欢乐的骆驼舞以表达胜利的喜悦。
哈密动物模拟舞的表演形式、音乐唱词、表演动作、服装道具、表演场合等方面与其他地区有着很明显的区别。
除了模拟这些动物的舞蹈外,还有一种模仿瘸子、拐子、歪嘴巴、斜眼睛等有缺陷的人的滑稽舞蹈,如民间舞蹈纳孜尔库姆的前半部即为这种舞蹈的典型代表。
有一些舞蹈也常在麦西热甫上表演,如:奇娜乌苏丽(顶碗舞),塔克斯乌苏丽(顶盘舞)等。叼花、叼币、叼巾等舞蹈需要很高的技巧。表演开始时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把一朵花、一块硬币或一方手巾放在舞场中央的地上,参与者要通过跪地、前倾、后仰弯腰等高难度动作用嘴将其叼起。四周群众还反复地喊着:“阿拉米迪,嘿嘿!阿拉米迪,嘿!”(意为“没有叼上,嘿嘿!没有叼上,嘿!”)起哄、鼓劲,气氛极为热烈。竞技的失败者垂头丧气地退出场外,优胜者会得到众人的喝彩和异性的青睐。
琴鼓舞士气的风俗。明清时期,是胡琴不断发展、改进融合的时期,演变成种类繁多的拉弦乐器,如二胡、高胡、大胡、中胡、板胡、京胡、坠胡、椰胡、马头琴等。从历史的传承看,哈密艾捷克与胡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反映了古代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深刻交融。
哈密艾捷克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并发展,最终成为不能分离的精神支柱,成为承载人们欢乐与悲伤的载体,它历经了长期的发展,在哈密维吾尔人聚居的乡村得到广泛的流传,成为演奏哈密民乐民歌、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乐器。它经常出现在维吾尔人的各种集会、庆祝婚礼仪式、传统节日、部分宗教活、阔克麦西热甫等活动中,是哈密木卡姆的文化象征,在哈密木卡姆演奏中着有其他乐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作用,它独特的音色、浑厚的音质、具有穿透力的音调、伸张自如、快慢舒缓的节奏沁人心扉。
哈密热瓦甫主要分布在哈密市的回城乡、花园乡、陶家宫乡、二堡镇等地。是哈密维吾尔族乐器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珍贵价值的乐器之一,其悠久性不亚于哈密艾捷克,是木卡姆演奏中重要的弹拨乐器,它在哈密木卡姆和其他民间的演出中与哈密艾捷克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受制于制作成本较高、工艺复杂、演奏难度大、在演奏中主要充当辅助角色等因素制约和影响,普及率不如艾捷克等乐器那样广泛,演奏传承者也相对较少。与哈密热瓦甫合奏的乐器有艾捷克、弹布尔、都塔尔、达普、苏尔奈等。
哈密艾捷克是哈密维吾尔族人们特别打造的乐器,共有两余主弦利若干条次弦,弦都是用钢丝制成的,所以拉的时候尾音会延续很长时间,因为这个原因,艾捷克堪称乐器之首。人们常说:“没有艾捷克,就没有木卡姆”。
手鼓同样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演奏木卡姆时通常需要2至3个或更多的手鼓,以弹奏时也有很多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