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野菜香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hkie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花子、曲曲菜、猪耳朵,看起来土气,听起来老旧,但在那过往的饥荒年,生活在西北这片土地上的庄户人,却把它们当作全家的救命菜呢。
  我也是从饥荒年过来的一员,对于黄花子、曲曲菜、猪耳朵,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一见到它们,便感到亲切,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知不觉间,便勾起了我对过往饥荒年的种种回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乡下娃,虽然没有经历过饥不果腹的苦难岁月,但也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自从六岁进入学堂起,我除了正常上学,还得叼叼抢抢地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劳动。每当下午放学回家后,西边的太阳还老高老高的,自己便主动找些活计干干。春末夏初时日,是挖野菜的好时光。庄户人将这种劳作称之为“ 挑菜”。下午放学急匆匆回家放下书包,拿上块黑面干粮狼吞虎咽后,便约上要好的同学,提上芨芨筐子和铲子奔赴到庄子周遭的田地沟滩上挑野菜去。那时的挑菜,是饥不择食啊,碰到哪样就挑哪样,黄花子、曲曲菜、猪耳朵,一视同仁,从不挑三拣四。若要舍弃的话,也是只舍弃打了花蕾的黄花子,说是这个不知道害羞,刚出地就早早地抱上疙瘩了,总认为抱了疙瘩的黄花子不好吃,嫌弃它。大人们常常念叨:“人勤地不懒,野菜半年粮。”等忙忙碌碌到太阳落山天黑时,也能挑上一筐子野菜。若是遇上星期天,无论天晴天阴,上午下午都得约上伙伴挑菜去。胆子大的还要蹚过冰冷的河水到附近的山脚平旱地里挑挖,那里的地片大,土壤酥软,野菜多,也长得粗壮厚实,找起来容易,挑起来过瘾。等挑挖到腰酸背痛筐满后,再将野菜拿到河水里冲洗干净,才拖着疲乏的身子回家交差。记得有一年,同寨子年龄大点的一个不同级的同学,上学时老是吆喝上我们年龄小的几个同学给他干这干那,稍不如意便横加指责。胆大的我便看不过眼,就暗地里联络其他的伙伴们不跟他一块儿上学走路,将他隔了臊羊,冷落他。在一个星期天上午,我们几个要好的小伙伴,不敢蹚水过河到平旱地里挑菜,只能在寨子附近的沟滩里挑菜。而那个被隔了臊羊的大同学早早地过河到平旱地里挑曲曲菜去了,快接近中午时,他端着一筐又粗又干净的曲曲菜走到我们身边。他望了望我们挑下的半筐子瘦弱的不水灵的曲曲菜,便嘲笑起来了。嘲笑过后,他将自己的曲曲菜给我们每人分送了一大把,并难为情地说:“呔,我们还是一块儿上学、一块儿走路吧!”儿时的小伙伴,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动作和话语,便将隔阂和矛盾一笔勾销,烟消云散了。现在回想起这个小插曲来,还真有点好笑呢。那时挑野菜,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度过饥荒,又怎么能知道它们还有许多药用价值啊。当年家家户户的一日三餐大都是:早晨青稞糁子汤,中午汤面条,晚上糁子稠饭,这三餐都得掺杂些野菜来做,目的就是为了节省点主粮,不至于有了上顿没下顿。俗话说:“宁可顿顿有,不可一顿无嘛。”至于将野菜烫熟凉拌上当菜来吃,那简直就是一种难得的奢望了。勤快些的人家,还要将剩下的山野菜晾干,保存好,等到冬天缺菜时,再拿出来泡软,漂洗干净,调到饭锅里供全家人享用。当时这些野菜虽然都有些苦味道,但掺到没有一丁点儿油水的饭锅里,吃起来倒觉得可口,也过瘾,比那些白菜萝卜下到饭锅里要好吃得多了。
  现如今,庄户人可把这些野菜当作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拿到集市上高声叫卖,赚几个零花钱,买上点大肉,提上箱子饮料,好让年迈的老人和嘴馋的孩子过过时尚生活的瘾。也可以把它们当作馈赠亲友的农特产品,送送城里的亲戚友朋,拉扯拉扯关系,联络联络生疏的感情。于是,当田野稍有点绿意的时候,闲不住的庄户留守人,无论男女,无论老少,便招呼上伴儿,带上袋子、篮子、铲子,纷纷迈步到田野的七沟八梁、旮旯拐角,东瞧瞧,西瞅瞅,开始猫着腰找野菜,扑下身子挖野菜了。空旷而寂静的田野上,便多了一道此起彼伏、晃荡不定的风景线。忙忙碌碌奔波大半天,整袋子、整篮子的野菜挑回來后,便马不停蹄地择干净,漂洗水灵,分门别类装袋子。翌日晨起早早地拿到县城中心的主街道边当街叫卖,每斤讨价还价十五元,销售完后赶回家再挑挖储备。就这样反复忙碌两个多月,每人也能赚上个三四千元,准能好好贴补贴补日常开支。
  生活在城里的老人和工作之余的闲人,一看到当街高声叫卖野菜的庄户人,便也脸红心跳地着急、羡慕,大都要约上几个要好的伴儿,或乘坐班车,或自驾私车,或骑上摩托,到乡间田野寻寻觅觅、起起伏伏、手忙脚乱地挑野菜去了。转瞬间,酒楼、餐馆、农家园、单位食堂,乃至城里人家家户户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绿莹莹、香喷喷的山野菜。
其他文献
寒假过后上班,无意中去翻好久没光顾过的信箱,发现有一封信。  我用剪刀剪开了信封的一条侧边,抽出一张卡片,却怔住了。恍惚间想起来了,原来这是五年前我在西塘的一个叫“洛七慢递”的小店写给五年后自己的信件。因着时间的流逝,我亦慢慢忘记了这件事。信里只有一张卡片,版面有限,上面寥寥数语。当初绞尽脑汁想了好久才写出几个字给自己,如今却恨当年写得太少,不够现在的自己回味。  亲爱的:  今天我在西塘行走,内
期刊
鸭阵  我的小叔叔是一个养鸭子的行家里手,经过他饲养的鸭子大概不下一个兵团,而他无疑就是司令了。  看着成群的鸭子长途迁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单个的鸭子,你也许发现不了它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一旦成群,并得到恰到好处的训练,它们就不再是普通的动物了。小叔叔将他的鸭兵也分出了先锋、中军和后卫。充当先锋的不过是几十只鸭子,这几十只由小叔叔亲自指挥行进,大部队便连绵不断随着先锋而行。到了岔路或转弯处,小
期刊
小时候,总觉得蚊子特别多,而且个又大,嘴尖脚长,浑身布满绒毛,模样怪异,令人生厌,也许与家乡位于海边有关,而我家屋旁偏偏又有大片水塘,周边长满树木杂草,更容易滋生蚊子。  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环境卫生差,导致蚊子盛行,密密麻麻,如群魔乱舞,到处嗡嗡飞行。特别是夏天夜晚,每每在家门前或天井乘凉时,成群结队的蚊子突然浩浩荡荡地飞过来,像无数的轰炸机一样,在我们头顶或身边盘旋、轰炸,将我们重重包围,见
期刊
一  地球光荣牺牲了,在霍金的小冰河里。  白幡,拼命地扒着直往上翻的白眼,掐着断气的锣声,扬起来了,稀稀拉拉的碎冰碴儿。  咣当一声,征服者的悲悯之心,将烧了半拉子的地球从焚尸炉里拉了出来,甩到太阳的星云里——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又回头抢了一把灰白的灰,又拔了一根小冰河的羽毛,又捡来几个蹩脚的字母文字,拼凑了一纸通告——悬赏: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斜歪的嘴角,叼着一根疲沓的管子,挤出一
期刊
天黑了,在田间劳作的母亲还没有回来。  穿過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田埂,我去找她。田地离家并不远,站在屋后的树下大声吆喝,母亲肯定能听到。但是,我想去找找她,想去田地里看看。  去田地里找母亲,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占了大多数。每次放学回到家,看到紧闭的堂屋门,我就知道应该去田里找母亲。若干个黄昏,抑或天色已黑,我一个人顺着屋后蜿蜒的田间小道,一直向尽头走过去,甚或不用走到尽头,在我一声声的呼唤中,母亲爽
期刊
风停,雨住,遮阳棚上有滴滴答答水声。楼下的玉兰花洁白,圆润,像田田荷叶中亭立的白莲,香气很浓,飘进屋来一阵清香。忽地窗外传来乐器的吹奏声。  而此时,花香清幽,乐声悠扬,城市的夜灯火明亮,岁月安稳而静美。  老周在客厅与书房之间忙个不停,他也听到了窗外的乐声,站我身边问:“这人笛子吹得好呀!你以前也吹笛,你的笛子现在在哪里?”我猛然一惊,我的笛子呢?若不是他提起,我都忘了以前学过吹笛。  我们是护
期刊
一个月前在博尔瓦纳的时候,Tom 告诉我,千万不要去敦刻尔克的狂欢节,因为你会被狂欢的人群拉去跳舞,然后会因为喝太多酒而失去后面的全部记忆。  从波尔多回到里尔之后,我回家收拾了一下,上午8 点多,就坐上了开往敦刻尔克的巴士。  我们到得很早。狂欢节下午1 点钟才开始,高潮是5 点的扔鱼活动,所以我们决定先去敦刻尔克的海边。自从高中毕业之后看了《敦刻尔克》,我对敦刻尔克的这一片海就有了无限期待。在
期刊
城市的早晨,来得特别早。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门诊大楼外,门诊大厅内,到处人头涌动,有那么一瞬间,竟以为自己仿佛置身于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上午的就诊号很快就放完,拿到号的人涌向候诊大厅。大厅的长椅上,早已挤满了人。那些没抢到座位的,或站着,或蹲着,或直接坐在地上。楼道里闹哄哄的,闷得人有些头疼。避开人群,靠在墙角,默默地盯着LED 屏上滚动的名字,等待叫号。  终于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赶紧起
期刊
在儿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要算是宜山老影剧院旁担水巷里的宜山兽医站了。最喜欢的人,除了母亲,就是宜山兽医站的站长——银花阿姨。母亲当村妇女主任时,银花阿姨是临村妇女主任的朋友。  每次银花阿姨到我村里给猪看病时,即便我家里的猪没病,她也会到我家坐坐,跟母亲拉拉家常。她好像特别喜欢我,每次过来总会带一些糖果之类的给我吃,即便有时忘记带了,当我习惯性地伸出小手向她要时,这时她便会忙不迭地满药箱里翻寻,
期刊
我忧心忡忡地路过洋湖小学旁边时,突然,一种敦厚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小文,你从哪里来啊?”是舒大爷在喊我,虽然离开舒大爷家四年多了,但他的声音依然很熟悉。  “爷——”我连忙停住双拐,扭头喊了一声,说,“我从公社来。”  “找公社干吗?”舒大爷迅速走出屋子,来到我面前,关切地问,“你不是在读书吗?应该读高中了吧?”(舒大爷家就在小学边,读小学时,我寄宿在舒大爷家)“是的,高一刚读三个月,我妈妈就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