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乡村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在此交融。俯瞰广州现存的城中村,南亭只是其中的一个,但又是独一无二的一个。2013年11月8日,一场名为《南亭,作为一种方法》的展览,在南亭村码头的关氏宗祠开幕。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实验方向的大五学生,历时五周,深入南亭村调研和体验,13名学生共创作出6组作品,记录下他们所理解到的南亭村。
南亭村,是广州小谷围改造成大学城之后保留下来的村落之一。随着七年前广州美术学院紧挨其旁边落地,这个传统的华南乡村,渐渐变成美术用品一条街、艺考学生的临时落脚地,也成为美院学生租住独立工作室的首选之地。
淳朴的村民对此包容接纳,对于着装奇异甚至做着各种行为艺术的学生见怪不怪,乐意成为他们的第一批观众。七年来,他们迎来送往数以万计的学生,而90后的大学生们,也在村落中获益匪浅。
在地实验艺术展
关氏祠堂是南亭村最重要的文化空间之一。村民从出生、结婚到办丧事,统统都会在此宴请,也是全村商议大事的地方。2013年11月8日这天,关氏祠堂又迎来了一场“大事”—美院学生的展览。
踏入关氏祠堂,引人注目的是祠堂天井左侧的麻石地上,摆放的一副由黑黄相间的胶带贴成的中国象棋棋盘。而“棋子”,却是三三两两的戴着建筑工人帽与农民草帽的人,并且从棋局本身来看是一局残局。有“好事者”戴着不同的帽子化身棋子坐在了棋盘之中,旁观者可以自由指挥不同的棋子移动,一场博弈即刻发生。
这件作品来源于学生在调研时听闻的一个事件。据说村里有几片闲置用地,地产开发商想要征地改造。作为回馈,开发商允诺给每位村民30平方米的补偿,但后来村民签字同意的并没有过半数,征地就此告一段落。
学生由此得到灵感,创造了作品《三十方》。在30平方米的空间里,做了一个残局。工人帽子象征开发商,草帽象征农民,隐喻两者进行的博弈。策展人之一何翊翔解释道:“有些村民很有权利意识。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可以种植农作物,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发展。但卖给开发商后,决定权就被让度出来。此外,物价飞涨,持有土地也可以平衡與物价的博弈。”
祠堂的另一面,是一个由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的竹制虾笼以蜂窝结构挨个紧密连在一起的装置。走近看,你会发现每一个虾笼,即每一格蜂窝底部都贴上一张南亭村的旅馆广告。细细一数,120多个虾笼,竟有120多张不同的名片。这意味着南亭村一个弹丸之地,竟容纳了这么多的小旅馆。这件作品名称为《小天地》。
据学生们调查显示,南亭旅馆的使用者多为来美院考前班学生以及外校学生,美院的学生多在外长期租房住。虽然学校提供学生宿舍,但宿舍本身比较压抑,私密性差,因此旅馆可以帮助他们获取一些私人空间。
策展人兼课程老师、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晓阳分享道:“在调查过程中,最让学生触动的是社区的弹性,它的硬和软。美院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从而和一个有机的、正常的社会形成对比。学生和社会之间互动的弹性和张力,在这个作品中显现出来。”
次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南亭村,却看到这场展览因祠堂里要办喜事摆酒而提前落下了帷幕。当问起祠堂门口的村民是否有进去看过展览时,坐在摩托上的大哥兴致勃勃跳下车准备走进去看看。当知道展览已经撤下时,他觉得有些可惜。
南亭村毗邻美院,这样一场展览会对村民能形成多大的影响?策展人何翊翔说:“很多村民其实无形中通过美院学习慢慢改变了对于艺术的认知。有些村民就发现可以开画具店,自己也可以去学画画。对于艺术,村民其实已经习惯了。”知识系统的差异,或许并不影响村民去感知属于他们的文化与历史。
陈晓阳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我们希望找到作为方法的南亭,可以在层层的传说与数据的证实与证伪间浮现出来。作品与当下更息息相关,这些青年人更愿意用身体和头脑来测量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将社区作为一个思考的基点。”
最后的渔民
学生何智勇、杨俊义用砖头砌出了一个迷宫似的装置,并在里面填上了水和沙子,放上几艘他们做的小船模型。他们说,这是以前南亭村的水路。
他们中的一位家在南海平洲。过去,平洲和南亭的水路是相通的,理论上他可以划船来上学。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南亭还有最后一艘船,以及最后一户渔民。此前,他们想做的方案是向南亭村租借一艘船,划回南海,去感受这个空间变换。结果实地落实才知道,现在船过不了洛溪,但往南走却可以去香港。
后来两个同学以南亭剩下的最后一户打鱼的两夫妇为素材,做了一个装置。在大学城没建成之前,南亭村还有二十几艘渔船,这个曾经是渔民最为重要的谋生工具,现在却慢慢淡出原住民的生活。
渔民关叔也很乐意和学生分享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他带着学生“出海”,绘声绘色地讲他和关婶两个人当年勇斗海盗的故事。关叔今年60多岁了,打鱼曾经是他的谋生技能,但现在已经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消磨时日的方式。关叔的三个孩子已在外成家,并且会给家里汇钱,他并不需要自力更生。可是,除了打鱼,他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
“仅存的一艘渔船也只能是作为渔歌消散后的一个历史的碎片—向来往的人群提示着这里过去有过日落船舷,那些已经不在的渔船对于后来者只能是一个模糊的形状和冰冷的数据。也许,多少年后的南亭人就只能通过小小的模型去感知这个曾经繁华的‘水上南亭’。”在作品介绍中,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感受。
新住民
张原也是《南亭,作为一种方法》的参展人。展览上,他与两位同学联合展出了一组关于流浪的行为艺术作品,两部六分钟短片。
时间回放到2007年,张原正参加美院考前班,当时便已经住进了南亭村。2008年考入广东美术学院后,因寻求艺术创作的独立空间,他搬出了宿舍,住在南亭。说起当时的南亭,张原不无怀念。当时南亭的人流还比较少,地面比较干净,画社只有几间,靠近大学城南四路的路边都是饭馆,每到晚上都是人头攒动,摆桌甚至都可以摆到路边。
而今的南亭,当我们走到商业街时,张原随手指了指商业街二三层,大大小小的都是画室,估摸有200多间。以一间画室小则二三十人,大则上百人来计算,人流的暴增程度不可小觑。张原说:“对于社区,它的空间不单单是房子空间,也是人与人的空间。现在的南亭村很挤,这个挤并不是路本身空间的挤,而是陌生人挤在旁边,你明明是路过而已,却像是置身繁华的闹市逛街。”
走到南亭村的外围,也就是大学城南四路上,张原指着半包围了村庄的围墙说道:“这是亚运时为了美观而建的。但是对于艺术生来说,把村庄包起来是破坏了整体。”
对于很多人来说,南亭只是一个暂居的地方,外来者张原何以对南亭产生如此深的感情?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的生活在这里,我对生活有感触。南亭于我是现阶段的第二个家。我现在住在南亭的家不像宿舍一样的格局,我努力布置成家的感觉,因为那是我生活的空间。但如果你只当作是你住的地方、吃饭的地方,你不会有感触,也看不到背后的一些东西。”
张原租住在南亭的“家”里,一楼摆设了一些画架,二楼是一个会客厅。楼梯口摆着一口小水泥缸,里面小鱼在水草中游动。再往里走,两条老式长凳横在客厅中央,几套茶具安然放在桌上。茶桌边上是一个大大的玻璃鱼缸,里面只有一条小鱼游动。靠墙是张原的工作桌和作品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材料和精美的作品。
张原神秘地说,其实这个屋子里很多物件都是他在南亭村捡回来的。那口水泥缸是他在村里路过时被吸引的,缸的两侧各印有“寿”“福”二字。两条老式长凳的由来更是有意思,他们本是南亭小公园的公共设施,后来政府建了水泥桌椅便丢弃了。张原发现两条长椅不见后觉得很是可惜,在南亭村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墙角里发现了它们,和朋友一起搬回来稍稍磨制上漆重新使用。后来在重新磨制的时候,双手沾上了一股猪油味,他才恍然大悟:这木长椅在很久以前或许是用来杀猪的。
张原欣喜地分享着他在南亭寻到的各种宝贝,这些宝贝或许并不值几个钱,但在他心里,它们具有和金钱无关的价值。这是一份感情,一份对历史与文化的留恋。
南亭村,是广州小谷围改造成大学城之后保留下来的村落之一。随着七年前广州美术学院紧挨其旁边落地,这个传统的华南乡村,渐渐变成美术用品一条街、艺考学生的临时落脚地,也成为美院学生租住独立工作室的首选之地。
淳朴的村民对此包容接纳,对于着装奇异甚至做着各种行为艺术的学生见怪不怪,乐意成为他们的第一批观众。七年来,他们迎来送往数以万计的学生,而90后的大学生们,也在村落中获益匪浅。
在地实验艺术展
关氏祠堂是南亭村最重要的文化空间之一。村民从出生、结婚到办丧事,统统都会在此宴请,也是全村商议大事的地方。2013年11月8日这天,关氏祠堂又迎来了一场“大事”—美院学生的展览。
踏入关氏祠堂,引人注目的是祠堂天井左侧的麻石地上,摆放的一副由黑黄相间的胶带贴成的中国象棋棋盘。而“棋子”,却是三三两两的戴着建筑工人帽与农民草帽的人,并且从棋局本身来看是一局残局。有“好事者”戴着不同的帽子化身棋子坐在了棋盘之中,旁观者可以自由指挥不同的棋子移动,一场博弈即刻发生。
这件作品来源于学生在调研时听闻的一个事件。据说村里有几片闲置用地,地产开发商想要征地改造。作为回馈,开发商允诺给每位村民30平方米的补偿,但后来村民签字同意的并没有过半数,征地就此告一段落。
学生由此得到灵感,创造了作品《三十方》。在30平方米的空间里,做了一个残局。工人帽子象征开发商,草帽象征农民,隐喻两者进行的博弈。策展人之一何翊翔解释道:“有些村民很有权利意识。土地对于他们来说,可以种植农作物,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发展。但卖给开发商后,决定权就被让度出来。此外,物价飞涨,持有土地也可以平衡與物价的博弈。”
祠堂的另一面,是一个由过去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的竹制虾笼以蜂窝结构挨个紧密连在一起的装置。走近看,你会发现每一个虾笼,即每一格蜂窝底部都贴上一张南亭村的旅馆广告。细细一数,120多个虾笼,竟有120多张不同的名片。这意味着南亭村一个弹丸之地,竟容纳了这么多的小旅馆。这件作品名称为《小天地》。
据学生们调查显示,南亭旅馆的使用者多为来美院考前班学生以及外校学生,美院的学生多在外长期租房住。虽然学校提供学生宿舍,但宿舍本身比较压抑,私密性差,因此旅馆可以帮助他们获取一些私人空间。
策展人兼课程老师、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晓阳分享道:“在调查过程中,最让学生触动的是社区的弹性,它的硬和软。美院只有单一的教学功能,从而和一个有机的、正常的社会形成对比。学生和社会之间互动的弹性和张力,在这个作品中显现出来。”
次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南亭村,却看到这场展览因祠堂里要办喜事摆酒而提前落下了帷幕。当问起祠堂门口的村民是否有进去看过展览时,坐在摩托上的大哥兴致勃勃跳下车准备走进去看看。当知道展览已经撤下时,他觉得有些可惜。
南亭村毗邻美院,这样一场展览会对村民能形成多大的影响?策展人何翊翔说:“很多村民其实无形中通过美院学习慢慢改变了对于艺术的认知。有些村民就发现可以开画具店,自己也可以去学画画。对于艺术,村民其实已经习惯了。”知识系统的差异,或许并不影响村民去感知属于他们的文化与历史。
陈晓阳在展览前言中写道,“我们希望找到作为方法的南亭,可以在层层的传说与数据的证实与证伪间浮现出来。作品与当下更息息相关,这些青年人更愿意用身体和头脑来测量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将社区作为一个思考的基点。”
最后的渔民
学生何智勇、杨俊义用砖头砌出了一个迷宫似的装置,并在里面填上了水和沙子,放上几艘他们做的小船模型。他们说,这是以前南亭村的水路。
他们中的一位家在南海平洲。过去,平洲和南亭的水路是相通的,理论上他可以划船来上学。在调研中,他们发现南亭还有最后一艘船,以及最后一户渔民。此前,他们想做的方案是向南亭村租借一艘船,划回南海,去感受这个空间变换。结果实地落实才知道,现在船过不了洛溪,但往南走却可以去香港。
后来两个同学以南亭剩下的最后一户打鱼的两夫妇为素材,做了一个装置。在大学城没建成之前,南亭村还有二十几艘渔船,这个曾经是渔民最为重要的谋生工具,现在却慢慢淡出原住民的生活。
渔民关叔也很乐意和学生分享自己年轻时候的故事,他带着学生“出海”,绘声绘色地讲他和关婶两个人当年勇斗海盗的故事。关叔今年60多岁了,打鱼曾经是他的谋生技能,但现在已经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消磨时日的方式。关叔的三个孩子已在外成家,并且会给家里汇钱,他并不需要自力更生。可是,除了打鱼,他也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
“仅存的一艘渔船也只能是作为渔歌消散后的一个历史的碎片—向来往的人群提示着这里过去有过日落船舷,那些已经不在的渔船对于后来者只能是一个模糊的形状和冰冷的数据。也许,多少年后的南亭人就只能通过小小的模型去感知这个曾经繁华的‘水上南亭’。”在作品介绍中,学生们写下自己的感受。
新住民
张原也是《南亭,作为一种方法》的参展人。展览上,他与两位同学联合展出了一组关于流浪的行为艺术作品,两部六分钟短片。
时间回放到2007年,张原正参加美院考前班,当时便已经住进了南亭村。2008年考入广东美术学院后,因寻求艺术创作的独立空间,他搬出了宿舍,住在南亭。说起当时的南亭,张原不无怀念。当时南亭的人流还比较少,地面比较干净,画社只有几间,靠近大学城南四路的路边都是饭馆,每到晚上都是人头攒动,摆桌甚至都可以摆到路边。
而今的南亭,当我们走到商业街时,张原随手指了指商业街二三层,大大小小的都是画室,估摸有200多间。以一间画室小则二三十人,大则上百人来计算,人流的暴增程度不可小觑。张原说:“对于社区,它的空间不单单是房子空间,也是人与人的空间。现在的南亭村很挤,这个挤并不是路本身空间的挤,而是陌生人挤在旁边,你明明是路过而已,却像是置身繁华的闹市逛街。”
走到南亭村的外围,也就是大学城南四路上,张原指着半包围了村庄的围墙说道:“这是亚运时为了美观而建的。但是对于艺术生来说,把村庄包起来是破坏了整体。”
对于很多人来说,南亭只是一个暂居的地方,外来者张原何以对南亭产生如此深的感情?面对记者的提问,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我的生活在这里,我对生活有感触。南亭于我是现阶段的第二个家。我现在住在南亭的家不像宿舍一样的格局,我努力布置成家的感觉,因为那是我生活的空间。但如果你只当作是你住的地方、吃饭的地方,你不会有感触,也看不到背后的一些东西。”
张原租住在南亭的“家”里,一楼摆设了一些画架,二楼是一个会客厅。楼梯口摆着一口小水泥缸,里面小鱼在水草中游动。再往里走,两条老式长凳横在客厅中央,几套茶具安然放在桌上。茶桌边上是一个大大的玻璃鱼缸,里面只有一条小鱼游动。靠墙是张原的工作桌和作品架,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材料和精美的作品。
张原神秘地说,其实这个屋子里很多物件都是他在南亭村捡回来的。那口水泥缸是他在村里路过时被吸引的,缸的两侧各印有“寿”“福”二字。两条老式长凳的由来更是有意思,他们本是南亭小公园的公共设施,后来政府建了水泥桌椅便丢弃了。张原发现两条长椅不见后觉得很是可惜,在南亭村四处寻找,终于在一个墙角里发现了它们,和朋友一起搬回来稍稍磨制上漆重新使用。后来在重新磨制的时候,双手沾上了一股猪油味,他才恍然大悟:这木长椅在很久以前或许是用来杀猪的。
张原欣喜地分享着他在南亭寻到的各种宝贝,这些宝贝或许并不值几个钱,但在他心里,它们具有和金钱无关的价值。这是一份感情,一份对历史与文化的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