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梅戏产生于安庆地区,是最具乡土气息、最原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在大众娱乐方式多元化、戏曲普遍日益势微的大环境下,如何来传承与发展黄梅戏是值得人们去思考的问题,文章提出走多元化的道路、传统与现代结合、与时俱进的原则,并主张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培育黄梅戏艺术产业平台以及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是新形势下推进黄梅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
戏曲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民族艺术,博众家之长、海纳百川,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舞台表演为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早在二千多年前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而到了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据史料记载,清代戏曲艺术盛况空前,艺术佳作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之初,戏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完全统计,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目更是难以数计。其中,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老百姓喜爱和欢迎,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说到黄梅戏,大家立刻能联想到的是它一曲曲经典的唱段。和其他剧种相比较,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容易最快速度感染观众。随着《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流行于世,不但祖国的大江南北处处黄梅飘香,在海外黄梅戏亦有较高声誉,有媒体报道,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黄梅戏。[1]
黄梅戏繁荣于近现代,综合戏曲多剧种的元素,安庆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唱腔的甜美通俗和叙事较快是黄梅戏相比于其它剧种的几大特色,但随着人类迈入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几乎是欧洲音乐一统天下,影视艺术和娱乐方式多元化,使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曾经辉煌的戏曲日渐势微,纷纷沦落为边缘文化,目前黄梅戏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人才流失、资金缺乏等等危机,各地剧团也陷入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的境地。[2]
一、制约黄梅戏发展的瓶颈
当前,在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黄梅戏及其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大瓶颈”制约了黄梅戏可持续发展。
一是受体制机制瓶颈的制约,黄梅戏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黄梅戏传承、创新、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场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政府未完全放手、剧团未完全独立、演职人员内心对政府的生存依附意识有增无减,无法使艺术团体真正成为自由的市场主体。在这个体制下的黄梅戏文化生态环境也不景气,黄梅戏优质生源匮乏;黄梅戏人才培养层次不高,黄梅戏文化产业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是黄梅戏尚未真正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尚未真正形成有利于黄梅戏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找到适合黄梅戏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的模式。这是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人才瓶颈的制约,黄梅戏传承创新动力不足。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关键在机制,根本靠人才。當前以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高层次人才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戏曲戏剧理论和戏曲编、导、演等方面面临人才断层、研究断层和教育断层。黄梅戏教育师资总体水平不高,安徽省专门培养高职专科及中专类戏剧戏曲人才的学校仅两所,全国唯一本科层次的只有安庆师范学院设立。除此之外,一些专业剧团以团代校,相继培养了一批戏曲人才。然而,这些戏曲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仅仅是一些初等层次的戏曲专门人才,但是高级别戏曲人才的培养却面临困境,这与安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戏曲资源大省的现状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当地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是受经费投入的制约,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创作和演出手段陈旧,戏剧改革面临物质困境等问题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黄梅戏演出团体始终没能真正摆脱政府拨款的脐带束缚。在调研中发现,潜山县黄梅戏剧团当家演员业余时间靠卖鱼补贴家用。由于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打造黄梅戏产业链的资金尚未找到出处,零星的黄梅戏产业也难以反哺黄梅戏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排新戏、出新作对绝大多数演出团体来说便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二、黄梅戏传承的对策、建议
1.倾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组建黄梅戏传承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和培育黄梅戏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良性运行机制,大胆探索黄梅戏艺术研发、黄梅戏人才培养和黄梅戏文化产业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黄梅戏文化经济生态链。
2.精心培育黄梅戏艺术产业平台。黄梅戏文化产业单一化是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最大瓶颈。要改变过去黄梅戏的传播主要靠戏班子、剧团在各地的巡回演出的传统做法,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媒技术手段,努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群。一是组建不同类型的演出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黄梅戏演出,既要体现草根文化特色,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又要彰显高雅艺术,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既要走向全国,又要走出国门,拓展全方位的演出空间。二是打造黄梅戏影视制作基地,系统开展黄梅戏电影电视产品创作、制作、生产,扩大黄梅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建议成立专门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团,促进黄梅戏产业发展。
3.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文化事业发展需要政策引航,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策激励。建议省委、省政府把传承创新黄梅戏作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到黄梅戏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艺术表演院团给予政策性保护。建议政府统筹设立黄梅戏发展基金,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踊跃投向黄梅戏事业发展,引导黄梅戏自觉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实现黄梅戏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
4. 利用网络扩大宣传。科技发展带来娱乐的多元化是导致戏曲低迷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信息社会的媒体又为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平台。戏曲的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其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宣传力度、都不及年轻人,而网络人群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年龄较轻,对黄梅戏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是信息社会,要充分利用媒体扩大宣传,运用电视媒体毕竟有限,建议建立功能强大的黄梅戏专业网站,专人维护并搞好网络宣传, 做好网站维护的工作。[3]
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强势经济推动的强势文化,要关注“边缘”文化、提倡多元文化,黄梅戏是中国众多地方戏曲中的一种,为了弘扬、传承并发展这一本土音乐,我们应多层次多角度来保护其健康、稳步发展。当我们都行动起来了,黄梅戏再次处处飘香还会远么?
注释:
[1] 梅碧波:《中国戏剧发展状况简论》,《文学教育》2007年5月
[2]金芝:《优势论―黄梅戏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8卷第一期。
[3]王夔:《谈黄梅戏的观众群》,中国安庆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严凤英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选辑。
【关键词】:黄梅戏;传承;发展
戏曲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民族艺术,博众家之长、海纳百川,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表演艺术综合而成,它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舞台表演为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早在二千多年前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而到了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据史料记载,清代戏曲艺术盛况空前,艺术佳作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之初,戏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完全统计,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目更是难以数计。其中,黄梅戏作为中国戏曲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老百姓喜爱和欢迎,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说到黄梅戏,大家立刻能联想到的是它一曲曲经典的唱段。和其他剧种相比较,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容易最快速度感染观众。随着《天仙配》、《女驸马》等优秀剧目流行于世,不但祖国的大江南北处处黄梅飘香,在海外黄梅戏亦有较高声誉,有媒体报道,有华人的地方就能听到黄梅戏。[1]
黄梅戏繁荣于近现代,综合戏曲多剧种的元素,安庆方言与普通话的融合、唱腔的甜美通俗和叙事较快是黄梅戏相比于其它剧种的几大特色,但随着人类迈入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几乎是欧洲音乐一统天下,影视艺术和娱乐方式多元化,使戏曲赖以生存的社会人文状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曾经辉煌的戏曲日渐势微,纷纷沦落为边缘文化,目前黄梅戏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人才流失、资金缺乏等等危机,各地剧团也陷入入不敷出、步履维艰的境地。[2]
一、制约黄梅戏发展的瓶颈
当前,在大力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的关键时期,黄梅戏及其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大瓶颈”制约了黄梅戏可持续发展。
一是受体制机制瓶颈的制约,黄梅戏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确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黄梅戏传承、创新、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场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政府未完全放手、剧团未完全独立、演职人员内心对政府的生存依附意识有增无减,无法使艺术团体真正成为自由的市场主体。在这个体制下的黄梅戏文化生态环境也不景气,黄梅戏优质生源匮乏;黄梅戏人才培养层次不高,黄梅戏文化产业意识淡薄,究其原因,是黄梅戏尚未真正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尚未真正形成有利于黄梅戏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找到适合黄梅戏传承、创新发展的新的模式。这是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受挫的主要原因。
二是受人才瓶颈的制约,黄梅戏传承创新动力不足。黄梅戏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关键在机制,根本靠人才。當前以黄梅戏为代表的戏曲高层次人才已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在戏曲戏剧理论和戏曲编、导、演等方面面临人才断层、研究断层和教育断层。黄梅戏教育师资总体水平不高,安徽省专门培养高职专科及中专类戏剧戏曲人才的学校仅两所,全国唯一本科层次的只有安庆师范学院设立。除此之外,一些专业剧团以团代校,相继培养了一批戏曲人才。然而,这些戏曲教育机构所培养的仅仅是一些初等层次的戏曲专门人才,但是高级别戏曲人才的培养却面临困境,这与安徽这样一个拥有丰富戏曲资源大省的现状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当地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是受经费投入的制约,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老化,创作和演出手段陈旧,戏剧改革面临物质困境等问题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黄梅戏演出团体始终没能真正摆脱政府拨款的脐带束缚。在调研中发现,潜山县黄梅戏剧团当家演员业余时间靠卖鱼补贴家用。由于没有真正走向市场,打造黄梅戏产业链的资金尚未找到出处,零星的黄梅戏产业也难以反哺黄梅戏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排新戏、出新作对绝大多数演出团体来说便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二、黄梅戏传承的对策、建议
1.倾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契机,牢固树立黄梅戏文化生态系统的发展理念,以黄梅戏教育教学为基础,以黄梅戏研究为动力,以黄梅戏文化产业为平台,构建黄梅戏产学研一体化传承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组建黄梅戏传承创新联盟,积极探索和培育黄梅戏自我发展、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的良性运行机制,大胆探索黄梅戏艺术研发、黄梅戏人才培养和黄梅戏文化产业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黄梅戏文化经济生态链。
2.精心培育黄梅戏艺术产业平台。黄梅戏文化产业单一化是传承、振兴、发展黄梅戏的最大瓶颈。要改变过去黄梅戏的传播主要靠戏班子、剧团在各地的巡回演出的传统做法,必须充分利用现代文化传媒技术手段,努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群。一是组建不同类型的演出团体,开展形式多样的黄梅戏演出,既要体现草根文化特色,深入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又要彰显高雅艺术,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既要走向全国,又要走出国门,拓展全方位的演出空间。二是打造黄梅戏影视制作基地,系统开展黄梅戏电影电视产品创作、制作、生产,扩大黄梅戏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建议成立专门的黄梅戏文化产业集团,促进黄梅戏产业发展。
3.强化政策引导,加大经费投入。文化事业发展需要政策引航,需要政府扶持,需要政策激励。建议省委、省政府把传承创新黄梅戏作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中充分考虑到黄梅戏艺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艺术表演院团给予政策性保护。建议政府统筹设立黄梅戏发展基金,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踊跃投向黄梅戏事业发展,引导黄梅戏自觉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实现黄梅戏及其产业可持续发展。
4. 利用网络扩大宣传。科技发展带来娱乐的多元化是导致戏曲低迷的原因之一,但同时信息社会的媒体又为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绝好的平台。戏曲的受众多为中老年人,其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宣传力度、都不及年轻人,而网络人群相对来说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年龄较轻,对黄梅戏的传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是信息社会,要充分利用媒体扩大宣传,运用电视媒体毕竟有限,建议建立功能强大的黄梅戏专业网站,专人维护并搞好网络宣传, 做好网站维护的工作。[3]
在全球化的大形势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强势经济推动的强势文化,要关注“边缘”文化、提倡多元文化,黄梅戏是中国众多地方戏曲中的一种,为了弘扬、传承并发展这一本土音乐,我们应多层次多角度来保护其健康、稳步发展。当我们都行动起来了,黄梅戏再次处处飘香还会远么?
注释:
[1] 梅碧波:《中国戏剧发展状况简论》,《文学教育》2007年5月
[2]金芝:《优势论―黄梅戏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28卷第一期。
[3]王夔:《谈黄梅戏的观众群》,中国安庆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严凤英表演艺术研讨会论文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