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质是"自主型"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约化表述,它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并且机械定型、固化的静态系统。下面就新授课“八环节”物理教学模式及达标规程4步操作进行分步介绍。
1 前提诊测——补偿
依据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在物理新授课前总以口头提问方式进行复习提问,虽然这是复习旧知识的教学需要,却局限于个别学生小面积提问,信息反馈面狭窄,仅完成了旧课向新课学习的自然过渡,不能扫除学生认知障碍,及时提供掌握新课目标必需先掌握的必备的认知及情感准备,特别是忽视了差生的旧知在认知领域的掌握程度。对后续新课教学的调控会产生负作用。通过默写,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能及时发现前期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偿,以利于后续学习。默写的内容可以是概念,公式,定理,也可以是针对性的习题。通过前提诊测,既能诊断学情,又能唤起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本人心理状态,树立学习信心。
2 新课导入——设疑
学生认知领域的缺陷得到及时补救后,教师则可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动机。一般要求在设疑时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这样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其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
2.1 问题引入法。教师对新内容有关的知识,精心设计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然地引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前,可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吗?实际生活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下落得不一样快呢?如果忽略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问题导入法容易操作,但应注意所提问题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来适当调整。
2.2 实验引入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普遍怀有浓厚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和作用,用精心筛选并设计的实验架桥铺路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用筷子提米,拔河比赛等小实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实验的结果与学生的前认知产生矛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物理中的小实验,容易做,成功率高,且许多教学内容都有多个小实验可做,教师可以选用那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极便于导入新课的小实验。
2.3 事例引入法。社会发展的步伐是很快的,信息传播的手段更是日新月异。高中生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对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现象都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根据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引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例如:在机械能和能源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相关的事例: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操作方便、功能强大的现代化机械设备不断涌现,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高效。但各种机器的运传,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来实现的,它们都要消耗能源;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能源是有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要攻打伊拉克?是什么原因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物理与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密不可分。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教师应不断的收集并整理这方面的素材,在教学时派上用场。长此以往,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生关中,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物理学史引入法。人类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形象生动又易理解。通过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小故事或者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来引入新课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物理学史料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的生动教材。
2.5 类比推理法。进入高中,学生已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类比推理就是指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由某一特殊知识推理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一特殊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新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知识。力是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速度也是矢量,能用该法进行合成与分解吗?这样,虽然新课未进行,首先通过类比推理,使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便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不断充实完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3 课内探究——构建
教师针对学生课内导学中提出的疑难,编制程序性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景,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具体方法上运用多向反馈的功能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及时补充、订正,在编制启发性程序思考题中往往要设置台阶,步步上升,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这样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了他们的发展性思维能力。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以防止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如《力的合成》一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力的合成方法,老师巡视予以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过程。
在本环节中,一改以往的知识型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家们对知识的认知,发现过程。
4 达标测评——反馈
在新课授课结束前五分钟,教师借助标准化题型的检测题,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各学习小组或同桌邻桌交叉评定,记载测试效果,强化学习后效,并留少量课外分层作业。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向优等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目标检测材料。此环节针对学习结果尤其需要教师能给予学生提供有效地帮助,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了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四环节”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环环紧扣,它的关键是牢固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着力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着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向智力因素转化,此教学法的核心是“导学”、“导教”。
1 前提诊测——补偿
依据传统教学方法,通常在物理新授课前总以口头提问方式进行复习提问,虽然这是复习旧知识的教学需要,却局限于个别学生小面积提问,信息反馈面狭窄,仅完成了旧课向新课学习的自然过渡,不能扫除学生认知障碍,及时提供掌握新课目标必需先掌握的必备的认知及情感准备,特别是忽视了差生的旧知在认知领域的掌握程度。对后续新课教学的调控会产生负作用。通过默写,全体学生都主动参与,能及时发现前期知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补偿,以利于后续学习。默写的内容可以是概念,公式,定理,也可以是针对性的习题。通过前提诊测,既能诊断学情,又能唤起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调整学生本人心理状态,树立学习信心。
2 新课导入——设疑
学生认知领域的缺陷得到及时补救后,教师则可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或演示实验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学习动机。一般要求在设疑时采取“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以奇入境,以情入境”,顺水推舟,导入课题。这样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可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其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
2.1 问题引入法。教师对新内容有关的知识,精心设计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然地引入新课是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前,可提出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得一样快吗?实际生活中是什么原因导致下落得不一样快呢?如果忽略空气阻力,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问题导入法容易操作,但应注意所提问题应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而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应根据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来适当调整。
2.2 实验引入法。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学生对实验都很感兴趣,普遍怀有浓厚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利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也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和作用,用精心筛选并设计的实验架桥铺路导入新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摩擦力》一节时,用筷子提米,拔河比赛等小实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实验的结果与学生的前认知产生矛盾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物理中的小实验,容易做,成功率高,且许多教学内容都有多个小实验可做,教师可以选用那些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极便于导入新课的小实验。
2.3 事例引入法。社会发展的步伐是很快的,信息传播的手段更是日新月异。高中生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对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现象都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根据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具体事例引入新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例如:在机械能和能源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相关的事例: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操作方便、功能强大的现代化机械设备不断涌现,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高效。但各种机器的运传,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来实现的,它们都要消耗能源;地球上可供人类使用的能源是有限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要攻打伊拉克?是什么原因导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
物理与人类生活、生产、社会密不可分。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教师应不断的收集并整理这方面的素材,在教学时派上用场。长此以往,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存在于生活、生关中,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4 物理学史引入法。人类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故事形象生动又易理解。通过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小故事或者物理学家的趣闻轶事来引入新课也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物理学史料中有许许多多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故事。这些史料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的生动教材。
2.5 类比推理法。进入高中,学生已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类比推理就是指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由某一特殊知识推理与之相同或相似的另一特殊知识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节新课时,先让学生回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有关知识。力是矢量,可以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其进行合成和分解,速度也是矢量,能用该法进行合成与分解吗?这样,虽然新课未进行,首先通过类比推理,使学生对这一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总体印象,从而便于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不断充实完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3 课内探究——构建
教师针对学生课内导学中提出的疑难,编制程序性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景,通过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具体方法上运用多向反馈的功能让学生两人一组或前后相邻两桌同学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互解答,及时补充、订正,在编制启发性程序思考题中往往要设置台阶,步步上升,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这样自然地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发展了他们的发展性思维能力。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小组学习讨论,适时给予学生点拨或帮助,重点对差生、优生施以个别教学辅导,激励和强化中等生,以防止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现象,从而逐步解决教学过程中差生转化和优等生的发展问题。如《力的合成》一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力的合成方法,老师巡视予以指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完成对知识的构建过程。
在本环节中,一改以往的知识型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家们对知识的认知,发现过程。
4 达标测评——反馈
在新课授课结束前五分钟,教师借助标准化题型的检测题,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待学生完成后立即公布答案和评分标准,让学生各学习小组或同桌邻桌交叉评定,记载测试效果,强化学习后效,并留少量课外分层作业。在此环节中,教师可向优等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目标检测材料。此环节针对学习结果尤其需要教师能给予学生提供有效地帮助,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了物理难学的心理障碍。
由此可见,“四环节”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环环紧扣,它的关键是牢固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着力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着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向智力因素转化,此教学法的核心是“导学”、“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