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儒林外史》以幽默风趣和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一组组鲜明生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以此对社会现实作出深刻而透彻的反映,从而传达出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未来出路的探求。
关键词:人物形象;反思; 探求
一、《儒林外史》对人物的刻画
(一)《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形象
数百年来,八股科举制度流毒于世。吴敬梓小说中第一回便借王冕之口发出“一代文人有厄”的预言,预示出厄运的承受者是文人们。小说一开始,就通过周进参观贡院撞号板和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闹剧来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周进考到六十多岁却仍是个童生,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被人嘲讽和看不起,可谓是一个充满了困顿与辛酸的人物。长期的压抑和屈辱化作满腔悲戚在看见两块号板时得以喷发,他“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1】。受旁人同情得到资助后,便言“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2】。可见科举制度对文人毒害之深,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想爬上科举阶梯而不顾一切的可怜虫形象;而范进中举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3】,又“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4】欢喜至疯,胡屠户一个嘴巴打去才好,让人在大笑中领会道彻骨的悲哀和苦涩。其次,吴敬梓通过鲁编修、鲁小姐等人迷信科举的畸形心态表现了八股取士对家庭和谐的破坏,鲁编修闲居无事便跟女儿谈道:“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这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5】鲁小姐自己便中了科举的毒,不仅认为自家夫君无能,还要逼迫四岁的小儿子背书到三四更鼓。再次,原本淳朴忠孝的匡超人逐渐在封建文化制度下受到毒害,走上灵魂腐蚀和道德堕落的道路。
(二)《儒林外史》中的势利者形象
吴敬梓还刻画了一系列不同阶层的势利之人,将人群的迂腐眼光极尽描绘。小市民中的典型是胡屠户。范进中举前,他极尽所能地奚落范进,中举后则尽显谄媚,从“你这现世宝穷鬼” 【6】、“烂忠厚没用的人” 【7】、“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8】演变到“天上的星宿” 【9】、“贤婿老爷” 【10】、“才学又高,品相又好” 【11】,通过前倨后恭的鲜明对比将胡屠户的奴颜媚骨刻画得入木三分。士人中的典型是梅玖。梅玖刚开始对小友“周进”极尽挖苦,“吃长斋,胡须满鳃” 【12】,当周进成为国子监司业后,谎称周进是自己的老师而免了一顿打;见到周进的长生牌,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其“变色龙”的行为令人鄙夷。假学道的代表则是王德与王仁,在病重的妹妹床前“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 【13】,见了银子后,便在妹妹还未断气的时候策划了扶正之事并大摆宴席,王氏也在这喧嚣中断了气。冷热场面的对比,将两人的势利本性暴露无遗。
(三)《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
为了寄托挣脱封建束缚的进步理想,吴敬梓塑造了一批超然脱俗、保持真性的真儒们。在精神日益走向衰落的社会现实面前,真儒贤人们在千呼万唤中悠然出场。但是,“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以虞育德、杜少卿为代表的贤人们恪守圣人训教,鄙弃功名利禄,明察政治黑暗,感叹“我道不行”而拒绝走入官场,纵有济世之才也无可奈何,形成了一道唯一亮眼的风景。楔子里的王冕为一代真名士代表,以其看轻功名和冲淡自适的襟怀在全书之首便暗示了作者的主旨则是借正面人物探求理想文人社会;有杜少卿轻财仗义,拒绝皇帝召见,注《诗经》批驳朱注,与妻手拉手游山旁若无人,以赞扬的口吻对杜少卿漠视功名富贵、倾慕魏晋风度、尊重女性以及同情被压迫女性沈琼枝、忧国忧民,希望以儒家礼让劝化天下的可贵精神给予了认可;有保持独立人格的女性沈琼枝反对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自食其力对抗世俗;更有虞育德、迟衡山、庄绍光等真儒以德化人,挽救世道人心。他们修泰伯祠、搞祭祀大典,企图以早逝的亡魂唤回社会良知。然而,封建文化早已崩坏,复古的药方也不能医治腐烂的躯体,贤士们的美好愿望与自身一起死的死,老的老,散的散,最终只剩空谷流音,而后社会愈加腐坏,“礼义廉耻,一总的灭绝了。”
在如此情形下,市井真人们登场了。一介寒儒季遐年不修边幅,孤傲无群,混于僧舍随堂吃饭,以写字谋生但是否写却依情绪而定,任你王侯将相、豪绅大佬,一律不给面子,显示出一种来自本性的豪放狂狷;围棋高手王太不凭一手好棋艺沽名而博取富足,在大老官下棋受到轻视时凌厉出击,杀得对方落花流水,足见其侠义个性;盖宽能诗善画,不愿与俗气之人同流合污,为解救朋友困境散尽钱财仍旧淡定,穷困也拒绝攀附权贵,有一种维护个体尊严的孤傲;荆元以裁缝技艺养身、以高雅琴趣养性,从未觉得本业轻贱,自始至终悠然恬淡。
二、《儒林外史》人物中传达的反思精神
吴敬梓由个人追求功名上的坎坷经历和亲眼所见许多落第文人的困窘狼狈以及官场堕落腐败后痛切地领悟到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麻痹人心、禁锢思想以巩固统治的社会现实后萌生出个性解放、反对奴性来重构理想社会的殷切渴望,在穷愁困苦中完成《儒林外史》这部饱含血泪、熔铸了亲身生活体验而带有强烈个性的作品后不久溘然长逝。
站在时代思想的前列,吴敬梓为文人的命运深深担忧。正如王美林先生所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 【14】一部在长期受封建思想教育的社会形态下,人性早已扭曲,人们都已深深地被封建观念所控制,被儒家所标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官本位”思想的冲击下已经失去意义而只存用法,追名逐利成为时代潮流。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的封建科举让知识分子变得愚钝不堪,眼里看不见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内心缺乏对社会和制度的深层认知。吴敬梓通过冷静的思考指出八股取士制度与那些沽名钓誉的士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书中刻画了一群八股科举所哺育的无知腐儒,表达自己“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15】。旁观者的角度使吴敬梓的叙述冷静而真实,以震撼人心的反讽效果从昏暗的封建思潮下士人们对科举的极度痴迷对制度和人心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深刻的悲悯和强烈的批判。历经艰苦通过科举成名后的士人早已丧失求学尚真的本性,最终成为毒流下继续撒毒的自视甚高实则可悲可叹的传播者。对科举下的虚伪和害人之风与仗势欺人、黑暗浑浊的社会风气的批判,显示出作者对人和社会的悲哀的反思。
三、结束语:
通過《儒林外史》形形色色的士子生活状态和迂腐形象的刻画,吴敬梓抒发了对一代文人厄运的悲悯和同情,从而以命运为基点反思文人苦难挣扎的缘由,反思清代科举扭曲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反思封建文化对人和社会的毒害,探求理想人格重构和文人精神解放的道路,感叹世风日下,文人前路渺茫,最后以悲凉的笔调写出觉醒者们梦醒后的无路可走,含一腔悲愤和忧伤而终,具有深刻的反思与探求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26
[2]陈美林.《吴敬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354
关键词:人物形象;反思; 探求
一、《儒林外史》对人物的刻画
(一)《儒林外史》中的文人形象
数百年来,八股科举制度流毒于世。吴敬梓小说中第一回便借王冕之口发出“一代文人有厄”的预言,预示出厄运的承受者是文人们。小说一开始,就通过周进参观贡院撞号板和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闹剧来揭示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它使人神魂颠倒,愚昧无知。周进考到六十多岁却仍是个童生,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被人嘲讽和看不起,可谓是一个充满了困顿与辛酸的人物。长期的压抑和屈辱化作满腔悲戚在看见两块号板时得以喷发,他“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1】。受旁人同情得到资助后,便言“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2】。可见科举制度对文人毒害之深,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想爬上科举阶梯而不顾一切的可怜虫形象;而范进中举后“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3】,又“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4】欢喜至疯,胡屠户一个嘴巴打去才好,让人在大笑中领会道彻骨的悲哀和苦涩。其次,吴敬梓通过鲁编修、鲁小姐等人迷信科举的畸形心态表现了八股取士对家庭和谐的破坏,鲁编修闲居无事便跟女儿谈道:“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这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 【5】鲁小姐自己便中了科举的毒,不仅认为自家夫君无能,还要逼迫四岁的小儿子背书到三四更鼓。再次,原本淳朴忠孝的匡超人逐渐在封建文化制度下受到毒害,走上灵魂腐蚀和道德堕落的道路。
(二)《儒林外史》中的势利者形象
吴敬梓还刻画了一系列不同阶层的势利之人,将人群的迂腐眼光极尽描绘。小市民中的典型是胡屠户。范进中举前,他极尽所能地奚落范进,中举后则尽显谄媚,从“你这现世宝穷鬼” 【6】、“烂忠厚没用的人” 【7】、“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8】演变到“天上的星宿” 【9】、“贤婿老爷” 【10】、“才学又高,品相又好” 【11】,通过前倨后恭的鲜明对比将胡屠户的奴颜媚骨刻画得入木三分。士人中的典型是梅玖。梅玖刚开始对小友“周进”极尽挖苦,“吃长斋,胡须满鳃” 【12】,当周进成为国子监司业后,谎称周进是自己的老师而免了一顿打;见到周进的长生牌,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其“变色龙”的行为令人鄙夷。假学道的代表则是王德与王仁,在病重的妹妹床前“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 【13】,见了银子后,便在妹妹还未断气的时候策划了扶正之事并大摆宴席,王氏也在这喧嚣中断了气。冷热场面的对比,将两人的势利本性暴露无遗。
(三)《儒林外史》中的真儒形象
为了寄托挣脱封建束缚的进步理想,吴敬梓塑造了一批超然脱俗、保持真性的真儒们。在精神日益走向衰落的社会现实面前,真儒贤人们在千呼万唤中悠然出场。但是,“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以虞育德、杜少卿为代表的贤人们恪守圣人训教,鄙弃功名利禄,明察政治黑暗,感叹“我道不行”而拒绝走入官场,纵有济世之才也无可奈何,形成了一道唯一亮眼的风景。楔子里的王冕为一代真名士代表,以其看轻功名和冲淡自适的襟怀在全书之首便暗示了作者的主旨则是借正面人物探求理想文人社会;有杜少卿轻财仗义,拒绝皇帝召见,注《诗经》批驳朱注,与妻手拉手游山旁若无人,以赞扬的口吻对杜少卿漠视功名富贵、倾慕魏晋风度、尊重女性以及同情被压迫女性沈琼枝、忧国忧民,希望以儒家礼让劝化天下的可贵精神给予了认可;有保持独立人格的女性沈琼枝反对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自食其力对抗世俗;更有虞育德、迟衡山、庄绍光等真儒以德化人,挽救世道人心。他们修泰伯祠、搞祭祀大典,企图以早逝的亡魂唤回社会良知。然而,封建文化早已崩坏,复古的药方也不能医治腐烂的躯体,贤士们的美好愿望与自身一起死的死,老的老,散的散,最终只剩空谷流音,而后社会愈加腐坏,“礼义廉耻,一总的灭绝了。”
在如此情形下,市井真人们登场了。一介寒儒季遐年不修边幅,孤傲无群,混于僧舍随堂吃饭,以写字谋生但是否写却依情绪而定,任你王侯将相、豪绅大佬,一律不给面子,显示出一种来自本性的豪放狂狷;围棋高手王太不凭一手好棋艺沽名而博取富足,在大老官下棋受到轻视时凌厉出击,杀得对方落花流水,足见其侠义个性;盖宽能诗善画,不愿与俗气之人同流合污,为解救朋友困境散尽钱财仍旧淡定,穷困也拒绝攀附权贵,有一种维护个体尊严的孤傲;荆元以裁缝技艺养身、以高雅琴趣养性,从未觉得本业轻贱,自始至终悠然恬淡。
二、《儒林外史》人物中传达的反思精神
吴敬梓由个人追求功名上的坎坷经历和亲眼所见许多落第文人的困窘狼狈以及官场堕落腐败后痛切地领悟到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麻痹人心、禁锢思想以巩固统治的社会现实后萌生出个性解放、反对奴性来重构理想社会的殷切渴望,在穷愁困苦中完成《儒林外史》这部饱含血泪、熔铸了亲身生活体验而带有强烈个性的作品后不久溘然长逝。
站在时代思想的前列,吴敬梓为文人的命运深深担忧。正如王美林先生所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 【14】一部在长期受封建思想教育的社会形态下,人性早已扭曲,人们都已深深地被封建观念所控制,被儒家所标榜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在“官本位”思想的冲击下已经失去意义而只存用法,追名逐利成为时代潮流。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的封建科举让知识分子变得愚钝不堪,眼里看不见社会的不公与黑暗,内心缺乏对社会和制度的深层认知。吴敬梓通过冷静的思考指出八股取士制度与那些沽名钓誉的士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书中刻画了一群八股科举所哺育的无知腐儒,表达自己“独嫉时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则尤嫉之” 【15】。旁观者的角度使吴敬梓的叙述冷静而真实,以震撼人心的反讽效果从昏暗的封建思潮下士人们对科举的极度痴迷对制度和人心进行反思,从而达到深刻的悲悯和强烈的批判。历经艰苦通过科举成名后的士人早已丧失求学尚真的本性,最终成为毒流下继续撒毒的自视甚高实则可悲可叹的传播者。对科举下的虚伪和害人之风与仗势欺人、黑暗浑浊的社会风气的批判,显示出作者对人和社会的悲哀的反思。
三、结束语:
通過《儒林外史》形形色色的士子生活状态和迂腐形象的刻画,吴敬梓抒发了对一代文人厄运的悲悯和同情,从而以命运为基点反思文人苦难挣扎的缘由,反思清代科举扭曲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反思封建文化对人和社会的毒害,探求理想人格重构和文人精神解放的道路,感叹世风日下,文人前路渺茫,最后以悲凉的笔调写出觉醒者们梦醒后的无路可走,含一腔悲愤和忧伤而终,具有深刻的反思与探求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3月版:26
[2]陈美林.《吴敬梓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