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隨新课程该改革的纵深推进,让更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问题。初中体育教学的开展,不仅是促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学生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还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立足于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展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探析。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养,还应立足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视角,进行多元化施教。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其身体发育接近成年人,生活阅历与社会经历有限,分辨能力欠佳,心智尚不成熟。这一时期学生独立意识、自我观念更强[1],成长的困惑与升学的压力导致学生易滋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在此其中,良好心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压力释放能力、坚毅的品格和乐观的心态,中学生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
有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与神经系统、大脑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通过体育锻炼活,可以运动的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内心压力,发展其多样性爱好,并对其神经系统、大脑发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且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开心、兴奋、紧张等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并且,团体性的体育活动,要求学生互相合作,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感与交际能力,使其具有团队协作意识。此外,竞争性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另一大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进而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有效控制和调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让中学生的身心保持在相对健康的状态中。
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初中体育课程中涵盖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很多活动通过深入挖掘,都可以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素材,以便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田径类运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竞技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积极进取等精神[2];而球类活动则需要学生互相合作方可以完成,因此需要将集体主义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融入集体,为团队做出贡献。
而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纳入考虑范围,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如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向学生展示大型运动赛事,让学生切实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及体育选手的可贵精神,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精神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将健康教育思想有效渗透于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保持乐观的心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便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情绪感染和思想熏陶,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并使其具有美好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教师还要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全面提升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整体成效。
2.2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传统体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班级中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加强对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以便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实践表面,多元化体育教学方式的实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充分兴趣调动起来,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3]。
例如:首先,可引入游戏教学法。游戏开展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针对性设置,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使其乐于参与体育游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身心也可以更放松,有效纾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创设情景法。结合教学内容,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实物演示、语言引导等手段,创设真实的情境,进而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其快速进入运动状态,发展其多样性体育爱好,通过运动释放内心的坏情绪。最后,小组合作法。结合教学活动类型与要求,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由小组之间互动交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起来,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不同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必然会有不同的学习进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作用,实施传帮带,鼓励让动作要领、体育素养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身体协调性欠佳、运动素养略有不足的学生,在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也能认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2.3采取科学的评价策略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除了评价学生成绩外,还需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纳入考虑范围。首先,要选择更加全面的评价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表现、品质等一系列内容,以便系统性评价学生;其次,教师除了要评价学生的完成结果之外,还需要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以便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最后,要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可以综合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将评价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实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结语
构建高效初中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非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既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授课能力,广泛吸纳新的教育理念、授课模式;更需具有“生本意识”,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中心。以教学的提质增效,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良好的耐挫性以及正确的竞合观念,使其快乐学习、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宁.浅议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8(6):25.
[2]朱丽飞.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6(12):2.
[3]王锦芳.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增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8(5):28.
关键词:初中体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初中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不仅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养,还应立足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视角,进行多元化施教。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其身体发育接近成年人,生活阅历与社会经历有限,分辨能力欠佳,心智尚不成熟。这一时期学生独立意识、自我观念更强[1],成长的困惑与升学的压力导致学生易滋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在此其中,良好心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健康的体魄和正确的压力释放能力、坚毅的品格和乐观的心态,中学生才能坦然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与困难。
有科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与神经系统、大脑等有着直接的关系。而通过体育锻炼活,可以运动的方式帮助学生释放内心压力,发展其多样性爱好,并对其神经系统、大脑发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且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开心、兴奋、紧张等多样化的情感体验。并且,团体性的体育活动,要求学生互相合作,则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责任感与交际能力,使其具有团队协作意识。此外,竞争性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另一大特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进而通过体育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有效控制和调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让中学生的身心保持在相对健康的状态中。
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2.1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初中体育课程中涵盖了较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很多活动通过深入挖掘,都可以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素材,以便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例如:在田径类运动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竞技活动的开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坚强、勇敢、积极进取等精神[2];而球类活动则需要学生互相合作方可以完成,因此需要将集体主义意识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融入集体,为团队做出贡献。
而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纳入考虑范围,对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如可以借助于信息化教学,向学生展示大型运动赛事,让学生切实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及体育选手的可贵精神,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的精神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教师将健康教育思想有效渗透于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言传身教作用,保持乐观的心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以便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情绪感染和思想熏陶,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并使其具有美好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教师还要将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全面提升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整体成效。
2.2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而传统体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导致班级中学生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加强对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以便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实践表面,多元化体育教学方式的实施,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充分兴趣调动起来,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进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3]。
例如:首先,可引入游戏教学法。游戏开展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进行针对性设置,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丰富学生的运动体验,使其乐于参与体育游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身心也可以更放松,有效纾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创设情景法。结合教学内容,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实物演示、语言引导等手段,创设真实的情境,进而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其快速进入运动状态,发展其多样性体育爱好,通过运动释放内心的坏情绪。最后,小组合作法。结合教学活动类型与要求,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由小组之间互动交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起来,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不同学生因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必然会有不同的学习进度。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发挥骨干学生的带头作用,实施传帮带,鼓励让动作要领、体育素养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身体协调性欠佳、运动素养略有不足的学生,在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也能认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
2.3采取科学的评价策略
在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除了评价学生成绩外,还需要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纳入考虑范围。首先,要选择更加全面的评价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情绪表现、品质等一系列内容,以便系统性评价学生;其次,教师除了要评价学生的完成结果之外,还需要客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以便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最后,要丰富教学评价方式,可以综合采用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将评价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便实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3、结语
构建高效初中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非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既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授课能力,广泛吸纳新的教育理念、授课模式;更需具有“生本意识”,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中心。以教学的提质增效,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良好的耐挫性以及正确的竞合观念,使其快乐学习、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宁.浅议初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8(6):25.
[2]朱丽飞.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6(12):2.
[3]王锦芳.提升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增强初中体育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下),2018(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