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每年9月为中小学民族精神教育宣传月。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魂,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她要承担起树魂立根的责任。针对这一特点,我思考在语文教学中可抓住结合教育的点、线、面,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
【关键词】民族精神;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深挖处理教材的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多线条、多侧面、多角度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挖教育的结合点,在“细”“深”
“精”上下功夫。
(一)细
在课文重点上挖掘。钻研一篇课文,一定要摆出文章的所有的民族精神教育点,然后把握住教育的重点。在备课时,必须在研究教材内容、文化知识的同时,细心阅读,精心思考,从而挖掘出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保证重点的落实。但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不够,应该继续钻研教材,我们还能发现、挖掘出潜在的民族精神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深
在课文难点上突破。语文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学,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表现教育内容的地方反复推敲,突破难点。例如上海的卢雷老师执教《开国大典》,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一词,让学生找找句子,每次欢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毛泽东的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朗读。当教师问学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学生的回答是:“我太激动了,没有语言来表达”,“毛主席万岁!”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大声回答。可见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之功效,真正走入了每位学生的心间。
(三)精
在课文疑点上引路。在教材中,很多课文蕴含丰富多彩的教育因素,体现着教育角度、层次的差别。在众多的教育因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疑点。教学时,教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疑点,从中让学生受到教育。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于老师挥手在黑板上用草体写了一个:“恨”,进行追问:“我为什么用草书?而不用正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再去研读,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越来越浓。可以想象此刻的课堂,学生的情绪会是多么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主题一步步深入,激情一步步升华,从圆明园毁灭前的美到毁灭后的惨的对比,从景到情,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教育又怎么会没有成效呢?
二、拉长实施教育的结合线
语文教材中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一般地说是作者感情最集中、最强烈,而又能贯通全文、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和词句。把握住这部分内容就能从文章的部分回顾文章的整体,体察作者构思之巧、遣词造句之美,又能借助这些语言文字揭示中心,感染学生,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一)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词
比如,课文《乡下人家》一文,最佳结合点可紧紧抓住“独特”“迷人”这两个中心词,引导学生体会到乡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从而可以激发孩子建设好新农村的情感。
(二)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句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对于“生命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生的理解是有困难的,也就影响学生对课文“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反复品读令人感动的句子,在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中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术的危险及两岸工作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特别是“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一重点句,在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此时此刻,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在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深深体会到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心连心的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就等于接受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一次洗礼。
(三)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段
比如,独立阅读课文《一个苹果》,课文最后一节这样写道:“……忽然觉得放炮洞里格外沉静……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我被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这段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时,可提问:1.放炮洞里真的很沉静吗?2.“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指的是什么?3.为什么说是幸福的泪花,又是骄傲的泪花?分析讨论后,学生就会明白,当时放炮洞里的阶级兄弟虽然默默无言,但是他们的内心都被战友之间那种阶级友爱的高尚情操而感动了,迸出了泪花。这是幸福的泪,为生活在友爱中而感到幸福;是骄傲的泪,为在困难的时候有关心别人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三、抓准实施过程的结合面
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就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好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并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渗透的关键要抓住“渗透点”。渗透点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可以深挖细品,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字词句段。
(一)剖析词句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段中常常隐含着作者的观点,经常采用意不显露、语不穷尽的含蓄方式出现。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分析文章所含有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例如《草地夜行》一课的教学,重点剖析“一沉”“一顶”“要记住革命”等词句,进行挖掘,揣摩品味,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沉”“一顶”包含了老红军战士面临生死考验时,毅然决然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红军,体现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1]“要记住革命”这句话,在课文中前后出现了三次。连接这几个重点词句的讲解,披文入情,使学生对老红军战士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境地。
(二)创设情境结合
情境法就是教学时利用课件、视频、幻灯、挂图、音乐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明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在教学中,可先播放配乐朗读的视频。学生静静听着、看着,觉得自己好像真的跟着作者来到了小兴安岭一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小兴安岭美的特点,真正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妙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2]
(三)课外延伸集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祖国灿烂文化、丰富资源以及现代建设的内容。教学这类课文,要通过课内外结合,延向学生生活实际,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1.组织调查访问活动。如学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等歌颂祖国建设成就的课文后,再组织学生开展访查活动,收集人民生活变化的资料,然后开展以国情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或办小报等,学生必然会受到深刻的教育。
2.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如学习《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丰富资源、悠久历史之类的课文,就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风景区,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家乡的风貌、特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开展学先烈、忆传统活动。结合学习歌颂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的课文,如《丰碑》《狱中联欢》《黄继光》等,再利用本地丰富的德育资源组织开展扫墓、朗诵革命诗词比赛、听报告等学先烈、忆传统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传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此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把握好结合教育的“点、线、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相信民族精神会在孩子的心灵“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宋澄波.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考试周刊,2007(31).
[2] 王永存.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人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编辑:刘 影)
【关键词】民族精神;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深挖处理教材的结合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多线条、多侧面、多角度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深挖教育的结合点,在“细”“深”
“精”上下功夫。
(一)细
在课文重点上挖掘。钻研一篇课文,一定要摆出文章的所有的民族精神教育点,然后把握住教育的重点。在备课时,必须在研究教材内容、文化知识的同时,细心阅读,精心思考,从而挖掘出课文中潜在的德育因素,保证重点的落实。但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还不够,应该继续钻研教材,我们还能发现、挖掘出潜在的民族精神因素,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深
在课文难点上突破。语文教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离不开语言文字的教学,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表现教育内容的地方反复推敲,突破难点。例如上海的卢雷老师执教《开国大典》,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欢呼”一词,让学生找找句子,每次欢呼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指导学生品读句子:毛泽东的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朗读。当教师问学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学生的回答是:“我太激动了,没有语言来表达”,“毛主席万岁!”一个学生忽然站起来大声回答。可见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之功效,真正走入了每位学生的心间。
(三)精
在课文疑点上引路。在教材中,很多课文蕴含丰富多彩的教育因素,体现着教育角度、层次的差别。在众多的教育因素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疑点。教学时,教师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善于引导学生解决疑点,从中让学生受到教育。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于老师挥手在黑板上用草体写了一个:“恨”,进行追问:“我为什么用草书?而不用正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再去研读,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越来越浓。可以想象此刻的课堂,学生的情绪会是多么高涨,在这样的氛围中,主题一步步深入,激情一步步升华,从圆明园毁灭前的美到毁灭后的惨的对比,从景到情,激励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教育又怎么会没有成效呢?
二、拉长实施教育的结合线
语文教材中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一般地说是作者感情最集中、最强烈,而又能贯通全文、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落和词句。把握住这部分内容就能从文章的部分回顾文章的整体,体察作者构思之巧、遣词造句之美,又能借助这些语言文字揭示中心,感染学生,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一)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词
比如,课文《乡下人家》一文,最佳结合点可紧紧抓住“独特”“迷人”这两个中心词,引导学生体会到乡下的生活是多么美好,从而可以激发孩子建设好新农村的情感。
(二)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句
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对于“生命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生的理解是有困难的,也就影响学生对课文“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反复品读令人感动的句子,在学生交流、教师随机点拨中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中做手术的危险及两岸工作人员的奔波,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特别是“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一重点句,在学生朗读后,引导学生: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此时此刻,从台湾青年身躯里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在交流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深深体会到海峡两岸的骨肉同胞心连心的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不会熄灭,就等于接受了民族精神教育的一次洗礼。
(三)最佳结合线可以是重点段
比如,独立阅读课文《一个苹果》,课文最后一节这样写道:“……忽然觉得放炮洞里格外沉静……一瞬间,我的喉咙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堵住了……我被这种出自阶级友爱的战友间的关怀激动着,迸出了幸福的骄傲的泪花。”这段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时,可提问:1.放炮洞里真的很沉静吗?2.“被心中激起的强烈感情”指的是什么?3.为什么说是幸福的泪花,又是骄傲的泪花?分析讨论后,学生就会明白,当时放炮洞里的阶级兄弟虽然默默无言,但是他们的内心都被战友之间那种阶级友爱的高尚情操而感动了,迸出了泪花。这是幸福的泪,为生活在友爱中而感到幸福;是骄傲的泪,为在困难的时候有关心别人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三、抓准实施过程的结合面
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就是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训练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好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并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渗透的关键要抓住“渗透点”。渗透点就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可以深挖细品,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字词句段。
(一)剖析词句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句、段中常常隐含着作者的观点,经常采用意不显露、语不穷尽的含蓄方式出现。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分析文章所含有的思想教育因素,进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例如《草地夜行》一课的教学,重点剖析“一沉”“一顶”“要记住革命”等词句,进行挖掘,揣摩品味,产生情感的共鸣。“一沉”“一顶”包含了老红军战士面临生死考验时,毅然决然地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小红军,体现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1]“要记住革命”这句话,在课文中前后出现了三次。连接这几个重点词句的讲解,披文入情,使学生对老红军战士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的革命精神的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境地。
(二)创设情境结合
情境法就是教学时利用课件、视频、幻灯、挂图、音乐等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描绘的情境,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明的哲理产生一种亲切感。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在教学中,可先播放配乐朗读的视频。学生静静听着、看着,觉得自己好像真的跟着作者来到了小兴安岭一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小兴安岭美的特点,真正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美妙之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思想感情。[2]
(三)课外延伸集合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祖国灿烂文化、丰富资源以及现代建设的内容。教学这类课文,要通过课内外结合,延向学生生活实际,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1.组织调查访问活动。如学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白杨》等歌颂祖国建设成就的课文后,再组织学生开展访查活动,收集人民生活变化的资料,然后开展以国情教育为主题的队会或办小报等,学生必然会受到深刻的教育。
2.组织参观游览活动。如学习《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等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丰富资源、悠久历史之类的课文,就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风景区,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家乡的风貌、特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开展学先烈、忆传统活动。结合学习歌颂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的课文,如《丰碑》《狱中联欢》《黄继光》等,再利用本地丰富的德育资源组织开展扫墓、朗诵革命诗词比赛、听报告等学先烈、忆传统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中国革命传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因此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丰富的民族精神教育因素,把握好结合教育的“点、线、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相信民族精神会在孩子的心灵“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宋澄波.语文教学与人文教育[J].考试周刊,2007(31).
[2] 王永存.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人文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编辑: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