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的价值追求与坚守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为是思维、价值、逻辑与社会事实融通下的惠果。在社会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及全球理念的趋势下,学生的行为需要价值引领和考量,立德树人,实现学生理念更新,使学生敢于面对和积极适应各种因素,促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行为;价值;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2-0012-03
  在社会结构多元化、利益多元化、思想观念复杂化与全球化趋势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的應对能力或素养,参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互动。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今,我们的教学一直采取学校式教育,教师解决的是学校一定时期内最现实的学习或矛盾纠纷,虽然具有一定的逻辑力量,也具有对人性的关怀与学校的考量,但是不可能容纳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多元思想和丰富才智。为实现核心素养教育,考虑学生行为的思维、价值、逻辑和社会等因素,并将其融会贯通于一体化的行为判断中,才能练就学生做出全面科学、具有规则逻辑、符合公共理性的正当化的行为价值追求与坚守。
  一、思维因素
  行为的基础是思维,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或方法。同样的思维方法因思考角度不同而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比如,政治思维追求的是平衡与秩序,法律思维追求的是公平与正义,道德思维追求的是真、善、美与情、义、理,经济思维追求的是成本与利润,还有环境思维、价值思维、人文思维、金融思维等等。社会越发展、越趋向全球化,思维方法将越全面,全面思维决定着全面发展的行为与判断。
  思维来自于对实践的观察与体会,又源于对生活的切实感悟,是自由的、主动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但不是教化式的灌输。当今的学生很会考试,但未必懂得理性思考与创新,因为理性思考具有积极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核心素养领域都有广阔的思考空间,而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更加需要思考。学生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增长智力和拓宽视野,有全面思维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思考中预见行为的宝藏与快乐。
  思维是科学,是注重事物本质的原理;行为是技术,着重事物本质的原理在生活、生产中的落实。思维在于价值判断,需要飞跃;行为在于本质上的保守,需要受制于道德与法治的正当界限。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经济富裕、生活满足的一些人腐败、色情、赌博、飙车、吸毒、欺凌、家庭暴力、网络犯罪、花天酒地等,甚至想品尝耗子药——毒鼠强,结果呢,身败名裂,妻离子散,倾家荡产,引发社会不安等。其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社会层面的共产主义信仰缺失、国家层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缺乏、个人层面的精神淡薄或空虚或迷信、外来层面的西方价值观念推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是为了完善人性、完美智慧和满足发展需求,否则,有何用?要应用技术加速行为规则构建,防止技术支配人的行为再次发生,历史不能重演。加强核心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思想健康向上,思维活跃有方向,行为前思索有认知;培养学生树立全球的、开放的、创新的、全面发展的思维;运用智慧思维利用技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幸福、人民安康。
  二、价值因素
  初中学生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其行为已有价值因素。价值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客观实用性的概念,行为的价值追求正义与效率。正义原属伦理学、政治学的基本范畴,随着社会发展,其范畴涉及法治、经济、环境、人文、金融等,但仍无精确的概念,需要与法律规则、道德规范和事实所在的环境进行解释与适应,但基本可解释为:在时代背景下所要追求的公正、公平、公道、正直、正当的意识或自我本质维系与发展的行为。对此,仅有正义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正义生存的环境空间,才能有效地贯彻与实现。行为在实施时,需要适用普通化或一般化与特殊化的价值基础,在两种或多种价值发生冲突时,就要选择或兼顾,谨慎地居中作出朝着最正义方向航行的判断。行为是一种逻辑判断,逻辑判断源于正确的前提,但逻辑判断不一定惟一。当存在两种及以上的价值选择时,就必须在各选项中经过比较与权衡,得出惟一的最佳适选结论。比如,当个人利益与公序良俗发生价值冲突时,应当有所取舍地参与到公共利益中来,因为,个人利益在公共利益中;当个人与个人发生契约纠纷时,双方都应表现出大度宽容与礼让,不计较小利,因为以后合作的机会还在,最大化的利益在未来;当医生需要给患者治疗时,应该使患者受益,促进健康,避免伤害,在无法避免伤害时,要“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多种价值处于胶着状态时,比如如何处理个人美德、家庭美德、社会美德、国家美德与国际美德等胶着的美德价值时,要“多种价值相权取其重”。如此的价值选择可以保障个人生活与社会的良好风俗得到可持续发展。
  行为的效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依行为人的社会关系及能力或依国家制度及其物质基础而建立与运作。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权利与习惯化的判断行为需要一定的财力和时间的投入,如果没有一定的效能约束,将失去机会或机遇。经济拮据可以转凑,但机会或机遇一旦失去则不可逆转,这样的后果易造成正义好像不在场或迟到的感觉。不同行为,应有不同资源的投入,我们要防止行为的不同关注程度与注意力分布的差异而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形。所以,价值成为行为判断的重要依据与背景。
  三、逻辑因素
  行为本身就是一个逻辑论证的过程,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行为判断的三段论推理。行为由事由的概念化区分与纳入、事实推理的前提分析与归并和最终在行为大前提下的逻辑推演与证成三部分构成。行为是人的活动,体现在一致性的群体中。因此,行为必须与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道德规范及人们的习惯保持统一性。偏离统一性行为恰系缺乏逻辑行为,比如校园欺凌行为,欺凌行为就缺乏行为之逻辑因素,故有必要加强学生对行为逻辑证成的认知。懂得个性行为判定的逻辑过程必须保持与习俗化一致性或同质性行为,这主要体现在制度或习俗方面,比如,交通方面,机动车、非机动车在道路右侧通行,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机动车在道路中间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在道路两侧通行;公共场所安全方面,遇到灾情,按照指示方向尽快撤离;在实验方面,按照实验操作规则进行等等。在此,行为的逻辑性和程序的规范性是保障行为“一致性”的方法论基础和评价依据,也是行为判断同质化的重要保障。一般行为在普通的规则规范的逻辑适用下,就可以完成行为的逻辑判断,这应当是行为判断的常态。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行为事实得到认可或弘扬。而对于特殊行为,当逻辑结论引来价值冲突或特殊效应时,就要超越逻辑,在价值与社会整体方面权衡行为的妥当性,因为行为判断往往是法、情、理融合的过程,单纯按照逻辑来判断处理,有时会陷入僵局。所以,逻辑不是唯一的正确结果,只有在兼顾规则规范和社会的复杂性及可持续发展性的前提下,才能得出正确的行为判断。虽然,核心素养教育并未直接要求适用逻辑判断,但逻辑判断是一切判断的基础和前提。   四、社会因素
  行为的适用是由据时据地据情变动不居而又变化的事实与情境来承载与容含的。行为判断的功能在于技术目标达成或纠纷解决及社会秩序维护,这一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行为人的核心素养和其物质生活条件。具体行为永远是具体的、历史的和社会的,行为的作用也最终落实到产生于个人或家庭或组织(法人)物质条件之上的行为人的社会关系、国家关系或国际关系。因此,行为判断只有符合规则规范逻辑,又契合社会的共同价值与具体生活情境,行为的规范约束或弘扬才有最终的现实载体和生存条件。比如学生利用手机查阅材料或信息便于学习或扩大视野,但学校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学生是否应受到批评性惩罚;贫困学生家庭电脑及网络缺失,但网吧禁止未成年人入内,可网吧偏接受贫困学生使其完成了网上作业,网吧是否应当受到处罚,学生是否应受到批判性教育等等,都是比之一般行为规范包含更多社会情境与信息时代生活方式的个案,因此,当行为判断找不到规则规范或习俗依据时即判断的大前提(规则规范和习俗作法规)存在了不周延情形,就必须考虑规则之外的社会情境或因素,因为行为的特殊性说到底也是一种社会性,正如中国法学家孙晓楼说:“一个人没有社会常识,便是你读熟了古今中外的法律书籍,便是你再多得几个法学硕士、博士头衔,是不中用的。”
  一般说来,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当局者对规则规范基础有不同理解,如果问题解决只限制在规则规范条文和习俗作法之治上,则不利于矛盾完全解决,因为规则之治(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符合或违反规则)有其适用的范围,但未必适用所有类型的矛盾或纠纷。再者,规则之治之作用在于制定规则、解释规则、发现规则和适用规则,而社会关系的复杂多变多彩为矛盾纠纷处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社会资源的主导为行为判断提供直接的动力,也便于行为者作出妥当的权衡判断,增强行为的可接受性或创新性,同时使判断符合或至少不偏离宪法法律及规范性原则和法治精神,使判断趋向于现实生活、学习方式合理性需求的精神,使行为与乡情民俗融合,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行为没有思维引领易极端化,没有价值引导易异化,没有逻辑保障易偏离方向,没有社会考量易背离社会实际,因此,可以说,行为是思维、价值、逻辑与社会事实融通下的惠果,只有将上述四个视角与维度的审视与判断相互重叠与一体化时,才能有效促进行为更加辩证、全面和统一,才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使个人习惯得以良好养成,才能维系社会的公序良俗,才能加速全球化理念的生成。當然,行为判断还涉及其他很多因素,因此,当代教师应适应时代要求,实现理念更新,正确认识、敢于面对和积极适应各种因素的作用,立德树人,促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任务的完成。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江苏溧阳古渎小学在完善这一育人目标的同时,对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设学生自由发展的校内、校外空间,开发基于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而是要求全体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古渎小学立足本校特色,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努力促进学
期刊
摘要:中山市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走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山市凭借“一网、一港、一中心”的良好信息网络基础和教学应用环境,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致力于为广大师生打造一个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综合性教育门户网站,进而促进中山市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教育城域网;高位均衡;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
摘要:校本课程能够解决国家课程划一管理的弊病,是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因为区域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基于区域资源的视角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从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的角度出发,注重从做中学,探索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征、注重体验、教育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即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以主题探究为途径的校本课程;利用社会
期刊
摘要: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类教育形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而当前这三类教育形式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互联网+”的出现和应用能促进这三类教育走向融合并形成合力,使“立德树人”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真正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学科育人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转型时期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得以彰显。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互联网+”;学科育人;“三教一体”;社会主义核
期刊
摘要:多媒体教学已普及于中学课堂,成为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多媒体教学普及率的提高,它的诸多教学优点如直观性、可重复性等开始显现,因此也受到多数学生的欢迎。学校在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此同时建立课程学习网站,定期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培训,在政策上需加强指导,建立激励机制,以促进多媒体课堂教学效果的尽快完善
期刊
摘要:重庆市渝东南地区家长因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学识水平及追求教育理想_化平等的因素制约,对学校新课改表现出了高度“认同”,家长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但畸形“认同”背后同样存有较大的隐忧,它会带来新课改实施层面的弱化、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与家庭无法实现良性互动等弊端,因此,为保障新课改的顺利推进,学校与家长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从理念到行为方式上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实事求是践行
期刊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是城市化问题的负效应,也是基础教育难以回避之痛。留守儿童生长在隔代教育的家庭环境中,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心灵的沟通,心理成长处在亚健康状态。代际缺失、教育错位,导致学生们一些潜伏性情绪和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发现和疏导,以至于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滋生并积累下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交际和成长。为了使每个学生阳光、快乐、健康地成长,学校要着眼实际与教育对接;加强制度建设,重视
期刊
摘要:人是内涵丰富的复杂生命体。生命教育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引导,具体说来,要教导学生遵循生命的逻辑,建立生命意识;鼓励学生进行生命的建构,活出生命价值;引领学生体验生命的情感,感悟生命意义;启发学生挖掘生命的潜能,拓展生命境界。以此激扬学生的生命,通过生命教育引领学生成长为自己生命的开创者。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生命境界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专业保教师资的缺乏是制约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显著因素。幼教师资培养院校作为保教师资职前培养的专门机构,在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行为引导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幼教师资培养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后发现,幼教师资培养院校可从增强幼儿教师教育者对农村幼儿园的了解、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完善课程设置、拓展实习场地等方面着手,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就业。  关键词:幼专类院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我们居住地保留下来的古镇,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研究中国古镇文化和建筑理念,建立多元文化渗透的大课堂、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学课程,体现新时代课程的特点,传承中华文化并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基础,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镇文化;古镇建筑理念;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7-006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