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我国中小学中并未普及,其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在全日制普通中小学中,有舞蹈课或形体课的学校占极少数,舞蹈教育大多只有在课外兴趣小组、文艺社团活动中出现,也即第二课堂中出现,其中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单独的舞蹈课。在中小学,舞蹈着实成了一个冷门的“教育产业”,可这与舞蹈艺术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具有较大的矛盾。而在美国,根据“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整个中小学的12年中,舞蹈以之作为独立课程贯穿始终,并立法通过了12年的教育大纲。显然,舞蹈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现有地位,既远远跟不上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也与发达国家的状况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有学者提出:“中小学的艺术课程设置中应该由音乐、美术、舞蹈三种基础性课程组成。让三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课程处于同等的地位,让视觉艺术——美术、听觉艺术——音乐、肢体艺术——舞蹈三种基础表现形式的艺术具有同等的机会面对广大的中小学生。这三种艺术形式就像色彩中的三原色原理一样(如红、黄、蓝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它们之间的互相调和与按一定比例的配备,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颜色)是中小学艺术课程最为基础的三种元素,由于它们的基础性和各自的独立性,让它们能够以同等地位的身份出现在中小学的艺术课堂中完全是有理由的。”
舞蹈在小学教学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一)舞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整个舞蹈活动中,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自然形态,然后对他们的头、肩、背、腰、手、腿、脚等部位依次进行规范化的训练,以增强他们身体各部位的软度、力度以及关节的灵活性,使他们仪表、举止端庄得体。
(二)舞蹈教学是美育教育的良好手段。
通过舞蹈课的学习,能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美,怎样去表现美,舞蹈课的每个动作组合都配合节奏鲜明、轻松活跃的音乐,能培养学生的韵律感,陶冶情操,通过准确的动作,优美的姿态达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懂的什么是美的动作、美的仪表、美的心灵,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育。
舞蹈表演,既要求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又需要思维和听觉、视觉的完美统一。所以,孩子们每学习一个舞蹈节目,就是对他们智力的一次有效开发。
(四)舞蹈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活泼好动又是儿童生理成长中的重要特点。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表情、形象的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这恰恰迎合了儿童的特征。用舞蹈这一特殊形式来教育学生,比课堂上单纯的语言表达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使学生养成一种遵守纪律,主动关心他人,注重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另外,还能培养学生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例如,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很多小学生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很自卑,不敢跳,或者动作不到位,原因有很多:
一、自我能力的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
一般来说有强烈的自信心的人,能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肯定的评价。在排练和表演时就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而另一种类型的人往往缺乏自信,把自己的能力限制在低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准,不知不觉的降低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排练和表演时胆怯、被动,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新队员中。由于起步晚,在训练初期新队员确实不如老队员,但由于儿童时期的生理因素的影响,只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坚持训练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进步。如:身体柔韧性、力量控制、身体协调性等。
二、过于追求完美,导致自怨心理
有的人对自己取得微小进步都充满喜悦和自豪感,他们看中的是成功,对失误和不足既能认真对待又能泰然处之。有的人却过于追求完美,如果达不到目的,则常引起许多自忧自怨,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引起不良后果。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基础较好的老队员身上。她们愿意做队员的表率,做“领头羊”,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人总会碰到一些挫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经受受伤的体验。
三、缺乏对集体的关心,与人合作能力差
有些同学在平时排练中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只顾自己,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以至于对他人漠不关心,只为自己着想,以自我为中心。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在复杂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也充满着心理素质所支配的一系列因素。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和快乐的适应情况。”所以我认为只有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才能使舞蹈表演活动顺利进行。
一、培养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使学生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扮演各种舞蹈角色做好准备,对演员,学生的体力的保持也有好处。但在训练初期是非常枯燥和单调的,除了压腿还是压腿,除了下腰还是下腰……而在这枯燥和单调的训练中,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便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如“逃避抗拒”、“自卑抑郁”等,如果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心理障碍,克服这些“病症”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她们重拾信心,激发兴趣。
二、提高表演能力,提升感情共鸣
能力指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它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舞蹈能力包括姿态、节奏和表情,这三者构成了舞蹈能力的核心。
三、培养与人合作,关心他人的能力
舞蹈队的训练时间一般排在早上和傍晚,孩子们可谓是朝夕相处。在这个集体中有来自高年级的大姐姐,也有来自低年级的小妹妹;有训练程度比较深的,也有比较浅的。为了培养她们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可根据她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她们帮助人,同时又受到别人的帮助,让她们自己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
让我们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启迪她们的智慧,激励她们的意志,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她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事物,使她们身心健康活泼,和谐成长!
舞蹈在小学教学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一)舞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整个舞蹈活动中,基本功训练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自然形态,然后对他们的头、肩、背、腰、手、腿、脚等部位依次进行规范化的训练,以增强他们身体各部位的软度、力度以及关节的灵活性,使他们仪表、举止端庄得体。
(二)舞蹈教学是美育教育的良好手段。
通过舞蹈课的学习,能教会学生怎样去欣赏美,怎样去表现美,舞蹈课的每个动作组合都配合节奏鲜明、轻松活跃的音乐,能培养学生的韵律感,陶冶情操,通过准确的动作,优美的姿态达到训练的目的,使学生懂的什么是美的动作、美的仪表、美的心灵,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育。
舞蹈表演,既要求学生身体各部位协调一致,又需要思维和听觉、视觉的完美统一。所以,孩子们每学习一个舞蹈节目,就是对他们智力的一次有效开发。
(四)舞蹈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活泼好动又是儿童生理成长中的重要特点。而舞蹈正是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表情、形象的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这恰恰迎合了儿童的特征。用舞蹈这一特殊形式来教育学生,比课堂上单纯的语言表达显得生动、具体、形象,很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使学生养成一种遵守纪律,主动关心他人,注重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另外,还能培养学生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例如,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练。
很多小学生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很自卑,不敢跳,或者动作不到位,原因有很多:
一、自我能力的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
一般来说有强烈的自信心的人,能对自己的表现作出肯定的评价。在排练和表演时就表现得较为积极、主动;而另一种类型的人往往缺乏自信,把自己的能力限制在低于实践所能达到的水准,不知不觉的降低自己的能力,因此在排练和表演时胆怯、被动,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新队员中。由于起步晚,在训练初期新队员确实不如老队员,但由于儿童时期的生理因素的影响,只要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坚持训练定能在短时间内取得进步。如:身体柔韧性、力量控制、身体协调性等。
二、过于追求完美,导致自怨心理
有的人对自己取得微小进步都充满喜悦和自豪感,他们看中的是成功,对失误和不足既能认真对待又能泰然处之。有的人却过于追求完美,如果达不到目的,则常引起许多自忧自怨,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引起不良后果。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基础较好的老队员身上。她们愿意做队员的表率,做“领头羊”,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人总会碰到一些挫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经受受伤的体验。
三、缺乏对集体的关心,与人合作能力差
有些同学在平时排练中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只顾自己,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以至于对他人漠不关心,只为自己着想,以自我为中心。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小学生在复杂的舞蹈表演过程中,也充满着心理素质所支配的一系列因素。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和快乐的适应情况。”所以我认为只有在平时的舞蹈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才能使舞蹈表演活动顺利进行。
一、培养自信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是使学生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扮演各种舞蹈角色做好准备,对演员,学生的体力的保持也有好处。但在训练初期是非常枯燥和单调的,除了压腿还是压腿,除了下腰还是下腰……而在这枯燥和单调的训练中,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便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如“逃避抗拒”、“自卑抑郁”等,如果不加以引导,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心理障碍,克服这些“病症”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她们重拾信心,激发兴趣。
二、提高表演能力,提升感情共鸣
能力指完成某种活动的本领,它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舞蹈能力包括姿态、节奏和表情,这三者构成了舞蹈能力的核心。
三、培养与人合作,关心他人的能力
舞蹈队的训练时间一般排在早上和傍晚,孩子们可谓是朝夕相处。在这个集体中有来自高年级的大姐姐,也有来自低年级的小妹妹;有训练程度比较深的,也有比较浅的。为了培养她们关心他人,与人合作的能力,可根据她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她们帮助人,同时又受到别人的帮助,让她们自己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
让我们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启迪她们的智慧,激励她们的意志,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她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事物,使她们身心健康活泼,和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