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心飞扬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on0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9月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了改编,必修一中“向青春举杯”专题删去《致青年公民》《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以及《我的五样》,保留《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增加舒婷《致橡树》、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保尔·福尔《回旋舞》、戴望舒《雨巷》、卞之琳《断章》以及郑愁予《错误》,这九首中外现当代诗歌分为三个版块——吟诵青春、回旋舞、光阴的故事。
  面对突然增加的现当代诗歌教学,师生们都犯了愁。一是因为江苏高考试卷并不涉及现代诗歌,连作文也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二是因为现代诗歌简单易懂,无从赏析。其实,现代诗歌虽然形式较散文、小说短小,但内蕴并不单薄,读者的回味也不乏力。而一些源自诗人刹那灵感,经过诗人简笔勾勒,能引起读者心灵悸动的小诗往往让人们难以忘怀,堪称经典。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读懂诗歌,领略这种纯粹、精微、含蓄的文学艺术,让其在诗歌阅读中滋养心性,提高审美?
  一、关注背景,把握主旨
  背景是诗歌的“大语境”,是对人物、事件起解释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正是对背景的正确阐释。教授《雨巷》时,如果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的1927年,作者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友人家里,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内心迷茫,我们便不会将这首诗的主旨把握停留在爱情的层面。
  二、关注意象,体悟意境
  意象是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艾青曾对意象进行诗意的描绘:“意象:翻飞在花丛,在草间,在泥沙的浅黄的路上,在静寂而又炎热的阳光中……它是蝴蝶——当它终于被捉住,而拍动翅膀后,真实的形体与璀璨的颜色,伏贴在雪白的纸上。”艾青告诉我们:意象是诗人感觉并写入诗中的具体事物。诗意含蓄、朦胧,实际就是意象这一精灵在搞怪。《断章》中围绕“你”这一画面主体人物,设置桥、风景以及楼上看风景的人这三个意象。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大海是核心的意象,大海对诗人而言既陌生又极有诱惑力。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蔬菜和粮食”),是自由、闲散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关注技法,体味情感
  选定意象就要描绘意象,描绘意象就要采用艺术手法。我们读诗,在明白诗歌内容的前提下,还要探究诗歌运用艺术手法后达到的效果。首先,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诗中用了何种修辞,是怎样运用的,有怎样的效果。《致橡树》中诗人将自己比喻为在橡树身旁并排站立的高大挺拔的木棉,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对望的爱情观。
  其次,赏析句式结构、音韵节奏、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回旋舞》不仅内容上以“回旋舞”为意象用童话般的想象展示了“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在形式上也构成了“回旋舞”一样首尾相连的环式结构,富于形式美。《断章》诗形自由,音韵优雅柔和(抱韵、内韵,每行三顿)。
  再次,赏析象征性表现手法的运用。象征物之间因为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能够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戴望舒曾留学法国,受到法国象征学派的影响,他也受古诗词启发(南唐李璟有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们愁心的象征。了解了象征含义后,这首诗的内涵意蕴顿时丰富起来。
  四、关注语言,体会美感
  诗歌“言约而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经典的诗歌往往在炼意、炼字上有独到之处。赏析品味诗歌的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感受现当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现代抒情诗绝唱”《错误》一诗最让人激赏的字眼是“美丽的错误”,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致橡树》的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红硕”一词用得端庄大方,毫无谄媚,展现了现代女性的青春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文化瑰宝诗中光芒四射。现当代诗歌形式自由、内容丰富、充满活力,正适合诗样年华的高中生赏析、品读。苏教版高中语文五册教材中,共选择了中外现当代诗歌19首,并配套编写了《现代诗歌选读》一书,设置“梦幻与诗”“人生况味”“知性永驻”“吟唱自然”“苍茫大地”“历史悠思”“爱心永恒”“诗人天职”等八个专题,每个专题主要由导语、选诗、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等部分组成,共辑录38首中外经典诗作,内容丰富、视角宽广,不遗余力引导学生去鉴赏摘抄创作,难能可贵。
  ★作者单位:江苏金湖中学。
其他文献
压缩语段和扩展语句是语言表达考查的内容之一,属于“语言表达”里“应用”层级中的第四项要求。虽然本考点的考查重点在“应用“,但要做好这一试题仍离不开理解这一基础。从以往高考的命题看,似乎是两个考查点轮换,那么,高考似乎应该在两手都要抓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一部分试题往往提供特定的情形、条件,所选材料时代性强、生活气息浓,调查学生对基本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对考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思维方法都提出
《祝福》是鲁迅经典名篇,对于文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学界历来看法不一。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该文时,往往依据教参所载,认定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在于“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即传统意义上的“四大绳索”。对此,笔者以为此种结论有待商榷。  一、烙上劣根性的鲁镇社会:冷漠、麻木  鲁镇社会,处处笼罩着层层的阴影——冷漠、麻木。现以鲁镇闲人们、鲁四老爷、四婶为例,略作分析。  (一)鲁镇闲人  祥
语言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腐朽为神奇,优化课堂教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之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本着新课改的理念实施教学,向学生提出“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口号,感觉还是颇有成效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具体实施做法,和大家共享。  一、课前预习放手让学生去做  以往的教学中,每课的课前预习该预习哪些内容总是布置得详详细细,恐怕有疏漏,而学生也就在你所限制的范围内学习,绝不越轨。学生很被动,
一、语文教学语言具有独特性  课堂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它在教育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上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完成教学任务而运用的一种专门行业的交际用语,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它准确简明、逻辑性强、生动形象且富有情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更需要独特魅力,既要符合语文人文工具性特点,又要富有激励性、启发性、形象性、感染性,还要追求音韵美、情感美、幽默美。  二
高中新课程作文教学,“离开理想的境界还有相当的距离”,学生作文梦境多了,真情少了;历史多了,现实少了;深沉多了,清纯少了;感悟多了,经历少了……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可以并且完全应该“探讨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当中学作文教学“亮起红灯”,我们的实践与思考归结起来,就这样的五个词语:真情、趣味、个性、文本、素材。  一、重体验,真情写生活  李白坚先生说:写作应着力于
“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作文教学环境则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基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遵循自主性、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原则,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发展学生写作个性,推动综合素质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阔天高任驰骋——发展学生写作个性的前提  既然我们承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个性,愿意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就要在作文教学设计上为学生的写作个性发展
在西安杜陵苏武庙有这样一副对联:“三千里持节孤臣,雪窖冰天,半世归来赢属国;十九年托身异域,韦鞴毳幕,几人到此悔封侯。”该联精辟地概括了西汉名臣苏武一生的业绩,传达了后人对苏武的景仰与赞美之情。千百年来,苏武“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民族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斗苦寒、耐寂寞的坚毅刚强,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仁人志士建功立业不竭的精神动力。在今天
面对农村初中学生生活涉猎面、阅读面狭窄,作文素材匮乏的现实,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怎样突破这一困境呢?笔者着眼于发掘课本写作教学价值,探索启发学生作文的新路。  《那树》是人教版九下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家王鼎均的作品。这篇课文描述那树的经历,探究那树的命运,启发身处在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中的人们去思考:怎样科学地可持续地协调好关于自然、物质、精神、传统、发展、人性、生命等问题。在初中语文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虚无主义者眼中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的形式,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在鲁迅先生的《祝福》中,四婶这个人物形象是作为祥林嫂的“个别的环境”而存在的,她是祥林嫂生存世界的冰山一角。本文试图就四婶个体意识的三阶段解读,来剖析鲁镇社会深层的生存悲剧。  一、集体无意识中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