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新闻报道研究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tacoh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中国新闻奖中环境新闻报道的获奖作品为切入点,通过对7届中国新闻奖中76篇获奖作品的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环境报道主题丰富,从环境政策转型普及到环境问题深度揭露都有所涉及,内容上并未呈现一边倒趋势,负面报道获奖作品数量有所增加,体现出更多社会责任。同时,与普利策新闻奖中环境报道获奖作品对比,发现二者在主题选择及写作方式上有较大差异。在环境问题频发的今天,环境报道的改进与发展,是文章探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环境报道;中国新闻奖;普利策新闻奖;对比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20-03
  1 概念界定
  环境报道,也可以称作环境新闻。西方业界与学界对于环境新闻定义较为完整、接受度广的是曾在爱达荷、佛蒙特与西华盛顿大学执教的教授麦克·弗络姆先生的定义:“(环境新闻)是在制定决定过程中,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一种有目的、为公众而写的,以充分准确的材料为依托、反映(最新)环境问题的作品。我国业内比较认同的是中国环境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徐正隆的看法,他认为,环境新闻是环境事件的科学性、多变性与新闻本身特征的完美结合。
  中国新闻奖创办于1999年,是中国记者协会主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其参赛项目包括文学类作品,如消息类、评论类、通讯与深度報道类、系列报道类、新闻版面、副刊类以及广播、电视作品、网络作品选择中国新闻奖环境报道的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体裁与主题具有广泛性,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 中国新闻奖环境报道获奖作品内容分析
  本文以中国新闻奖2010—2017年环境报道获奖作品为样本进行统计,从报道主题、报道体裁、情感倾向、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在样本区间(2010—2017年)中,本文共获得中国新闻奖环境报道获奖作品76篇,其中,特别奖2篇,一等奖10篇,二等奖24篇,三等奖40篇,其中环境报道获奖作品数量最多的是2011年,共19篇。最少的是2016年,共3篇。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新闻奖虽然获奖数量较多,但环境报道获奖数量总体不高,且入选作品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
  2.1 报道主题分析(表1)
  中国环境报道所涉及的主题丰富。从2010—2016年的7届中国新闻奖中,环境报道所侧重的主题分别为环境会议与环境政策转型、环境建设项目与环境问题揭露。环境会议与环境转型报道在2010—2014年期间呈下降趋势,2015年大幅上涨。环境项目建设报道所占比重虽然较高,但自2010年起呈下降趋势。环境问题揭露类环境报道自2011年起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在2014年达到峰值,占2014年获奖环境报道的50%。环境灾难与节能减排及科普类的环境报道所占比例极少,其出现与年份有关,如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写于四川汶川地震一周年后,此类报道具有时间性。
  2.2 报道体裁
  中国新闻奖中所涉及的环境报道主要体裁为消息,共30篇,占所有环境报道获奖作品的39%;其次为通讯,共21篇,占报道总量的27%。消息与通讯作为新闻写作中较为常见的体裁,也应用在了环境报道中。中国新闻奖所涉及的参评项目较多,因此在环境报道中出现了电视、广播、网络节目及摄影多种体裁,体现了丰富的报道手段。评论体裁所占比例较小,仅出现在2011年与2014年,2011年,节能减排是环境问题的一个重点,因此有多篇评论涉及到该领域。
  2.3 情感倾向
  中国新闻奖环境报道获奖作品的感情倾向以正面为主导。其中,正面报道共35篇,占报道总量的46%;中性报道共19篇,占报道总量的25%;负面报道共22篇,占报道总量的29%。总体来说,获奖的环境报道并非一边倒趋势。2011年出现的负面报道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危机,节能减排方面。获奖环境报道的感情倾向虽有波动,但比例变化不大。
  3 中国新闻奖环境报道获奖作品与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奖文本对比分析
  本文选择2015年(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环境报道一等奖作品《一水激活万水流》与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超级大地震》进行对比。
  3.1 选题对比
  《一水激活万水流》中描绘的吉林嫩江“河湖连通”工程,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确立的国家重大水利发展战略,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后嫩江焕然一新,生机勃勃的环境描写,展示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当地环境巨大改善,整篇文章选题积极向上,弘扬了“主旋律”,政策宣传意味较浓。
  《超级大地震》以一位在专家在日本开会遭遇地震事件为切入点,展开了对卡斯卡迪亚地震带未来会裂开引发大地震的预测。这篇文章选题虽然宏大,但从小人物入手,以普通人的故事入手。在选题上,这篇文章更体现了盖瑞·格瑞对环境报道的定义中所提到的“环境记者要让公众看到事实,从而让公众警醒环境问题”的职责。
  3.2 内容对比
  《一水激活万水流》以一段描写环境的诗句开篇,奠定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整篇文章对于环境的描写细致优美。同时,本文在每一部分的开头都引用了民谣俗语,写作特色鲜明,在环境描写上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文章以时任巴音朝鲁主持召开西部生态经济区规划座谈会为结尾,颂扬了“河湖连通”工程为环境建设带来的效益。
  《超级大地震》展开于小人物,开头描写了突发地震时的环境情况,展现了现场的沉重与紧张气氛。《超级大地震》中的环境描写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如“在胡安·徳富卡板块的压力之下,北美板块被卡住的边缘以每年3~4毫米的速度向上膨起,并以每年30~40毫米的速度向东侧挤压。”《超级大地震》的结尾提出振聋发聩的疑问:“一个社会怎样才能对不确定时间有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危机做出回应?”彰显了环境报道的警示作用,使整篇文章更加引人深思。   3.3 社会影响对比
  《一水激活万水流》第一次全景式的展现了“河湖连通”这一重大水利工程,中国新闻奖参评表上这样评价这篇文章的社会效果:“报道刊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人民、新华、凤凰、新浪、网易、和讯等大网站都进行转载,百度关键词搜索量达50多万条。‘河湖連通’不断扩大影响和认知,有力推动了这一重大工程深入实施。”主要宣传和赞扬了我国环境工程与环境政策,具有“正能量”。
  《超级大地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了对地震的预测,环境描写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通过对地震以及地震引发的灾难的提前预测,为无数的小人物敲响了警钟,体现了环境报道所担负的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矛盾的职责。
  4 中国环境报道的不足与建议
  4.1 我国环境报道存在的不足
  4.1.1 环境报道由“作品化”走向“资料化”
  我国的环境报道主要体裁为通讯和消息。在消息的报道中,由于篇幅以及时效性的限制,有一些环境报道将时间与事件的记录作为报道的主要部分,并没有将环境报道所应展现的环境问题、矛盾或警示描绘出来。同时,在通讯作品中,也存在着类似现象,如《一水激活万水流中》,多次提到建设“河湖连通”工程中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将工程的建设情况也进行详细介绍。文章虽然积极向上,贴近了主旋律,但作为环境报道却有少许欠缺。
  4.1.2 环境报道与环境现状联系程度较低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层出不穷,环境报道越来越受到媒体和受众的关注,但在实际报道过程中,我国的环境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现状有所脱离。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在2016年仅有三篇环境报道获奖,且主题均与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环境问题无关,如雾霾。从2011年开始,雾霾问题就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媒体虽然也将关注点放在雾霾问题上,但大部分仅限于雾霾爆发时进行突击报道,对雾霾的持续关注与深度报道较少,使得环境报道与环境现状的联系不够紧密。
  4.1.3 环境报道视角宏大,缺乏人文主义精神
  在我国,正面与中性的环境报道依然占大多数,多数的主题都较为宏大,其报道内容多数都带有政治性,如《一水激活万水流》中出现的两个人物,一是时任吉林省省长的巴音朝鲁,一是白城市水利局副局长张柏良,两位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有关的人物出现在文章中,而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老百姓却没有作为一个切入点进行报道,许多环境报道都是自说自话般进行推进,无视了小人物、老百姓的存在与作用,将环境与人割裂开,缺少了些许人文主义精神。
  4.2 为我国环境报道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4.2.1 培养环境报道记者的专业能力与素质
  在全能型记者已经成为媒体主流的今天,我们依旧应该培养记者的专业性与专门性。环境报道相较于经济、政治类报道可能缺乏一定的吸引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需要一批记者对环境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要对环境问题具有前瞻性、预测性和警惕性。
  4.2.2 增强环境报道与环境现状的联系,满足多层次受众的需求
  环境报道要紧跟环境热点问题,对受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进行跟进,受众会提高对与自己生存发展切实相关的环境信息提升关注度,如父母会关注雾霾问题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此增强环境报道与现实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针对不同受众,推出多层次的报道。如针对儿童,要从小树立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针对成年人,要引导他们科学有序的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针对老年人,要及时传达环境政策以及保护环境的信息,以满足老年人对环境的关注与信息的需求。
  4.2.3 在环境报道中突出人文主义精神
  人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有环境问题的出现就会牵扯的到人。因此,在环境报道中,要多关注普通人群、弱势人群的生存与发展。记者要能作为一个感同身受的人去参与报道,而不能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带着以人文本的心去进行报道,才是一篇好文章形成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玉萍.国内环境报道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2]吴霞.《山西日报》环境报道研究(2007—2014)——基于《山西日报》《山西晚报》环境报道的对比分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5.
  [3]吴荣娜.我国环境报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2004.
  作者简介:左玉钰,研究方向为播音主持艺术。
其他文献
摘 要 手机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新闻客户端的出现对受众接收新闻的方式、阅读资讯的习惯产生重要影响。腾讯新闻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新闻报道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其频道定制方式具有重要的代表性。通過对其5大板块和49个频道的分析,总结出手机新闻客户端对于受众阅读新闻习惯产生重要影响:丰富的阅读体验、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满足“零碎化”阅读。如此使受众针对性地扬长
期刊
摘 要 网络舆情已成为教育行业棘手的问题,而民办高职教育更易被推向网络舆论的焦点,结合近年发生的典型舆情事件,从舆情的主体、内容、传播、回应和影响分析其特征,从舆情的发生、流变和消退寻找其演变规律,为民办院校制定舆情应对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并减少舆情事件对民办教育的冲击。  关健词 民办高职教育;网络舆情;特征分析;演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的内涵,已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依托数字技术的媒介形态,而在于提供了颠覆传统的一种重新认知、改变世界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全球的传媒行业都在适时调整战略进行改革。文章基于当今国际通讯社的现状,探究我国新华通讯社的新媒体前沿改革举措,认为产品+体验优化集成服务、新闻+技术助力融合传播、内容+渠道推动全媒体战略发展是其新媒体转型运营之核心。  关键词 新华社;新
期刊
摘 要 随着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在2004年10月8日开播民生新闻栏目《新北方》以来,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新闻栏目迅速蹿红,在辽沈地区刮起了民生新闻的旋风,得到了辽宁地区受众的瞩目和信赖。过度注重收视率的高低,导致民生新闻栏目过于琐碎、低俗、视阈狭隘,致使民生新闻处于发展困境之中。因此,文章以辽宁都市频道《新北方》这个栏目为个例,分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和缺失,并提出新闻媒体改进民生新闻品质的建
期刊
摘 要 2017年,自媒体行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内容生产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在各大媒体平台激烈的竞争中,今日头条异军崛起。通过对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现状及今日头条的内容创业分析,能更好把握原创内容生产者如何获取更多的流量从而变现,即除了不仅要在内容创作上下工夫,还要有对整个行业风向有基本的认知。  关键词 自媒体;今日头条;原创内容生产者;流量变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期刊
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微”现象开始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网络“微”世界。微电影广告作为一种新的广告传播形式和品牌营销模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备受广告主与受众追捧。现就以百事可乐《把乐带回家》系列微电影广告为例对微电影广告营销做出分析,并总结微电影广告营销在新媒体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求帮助企业进行更加有效的产品营销。  关键词 新媒体;微电影广告;营销
期刊
摘 要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使用媒介已经成为常态,大学生群体也是媒介使用的活跃群体。文章通过对重庆大学生媒介使用习惯进行调查,并通过调查数据给与品牌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主要目标消费群体的品牌一定的  意见。  关键词 新媒体;媒体习惯;大学生;品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45-02  随着科学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模式和
期刊
摘 要 随着近年来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发展,与该类媒体传播特征及用户特征相匹配的新广告形式也应运而生,漫画广告就是其中之一。文章通过对微博漫画广告的案例解读,分析该形式目前的优劣态势,及其长远发展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微博;漫画广告;自媒体;幕星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64-02  近年,自媒体平台为用户和企业、用户和用户之间
期刊
摘 要 随着智能手机及4G覆盖范围的日益扩大,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社交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诸如依赖症等不良影响。通过对西安五所高校的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和掌握大学生群体对于手机媒体资源的利用现状,以期对大学生的手机使用进行正确引导。  关键词 手机媒体;大学生;手机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
期刊
摘 要 随着网络视听行业的大生态圈不断扩张发展,近年网络视频节目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2014年由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节目《奇葩说》更是自制网络视频节目植入广告的领军栏目。文章以第四季《奇葩说》中的植入广告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受众的节目态度、媒介选择、广告诉求方式、植入类型来探究以《奇葩说》为例的网络视频植入广告效果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网络视频节目;奇葩说;广告效果;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