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写作、口语与交际)为核心的,它是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学习方法习惯、思想品质、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等素质与能力的有机融合和综合体现。
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创造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教师不注重甚至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具体来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⒈因循守旧,教学思想保守
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保守,教法因循守旧,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参考,用统一的模式来统一要求学生,“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法仍比比皆是。这样,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天性,限制学生的思维,根本无从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⒉只注重表面知识,未深入到本质
照本宣科、注重形式仍是当前部分教师的做法,他们在教学中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内容和知识,蜻蜓点水,而文章的精华、学习方法、思想内涵统统不顾,与全面发展不协调。
⒊认识肤浅、片面
也有的教师一叶障目,认为自己已传授了知识,而且学生也会说会写、能读能写。但是,学生一脱离课本,就会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
⒋主观上不努力,客观上挑毛病
更有甚者,认为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健全,影响效果,或把效果不佳归咎于学生自身能力不够,却不从主观上分析,去努力改变。
新课标提倡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拓展思路,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空间,充分选择合乎需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语文素养。如何来完成这一目标呢?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⒈转换角色,积极参与,使学生学会朗读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能做孩子的老师。”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应该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和学生一起朗读,一同感受声音的控制,情感的体验,语气、语调、语速的把握,并选择优秀的文章来共同欣赏。这自然是一种乐趣。这样,教师自身既加强了锻炼,也体现出一种亲和力,还使学生获得知识,可谓“一石三鸟”。
⒉善于引导,实时归纳,使学生学会学法
学法即学习方法,是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技能等。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往往在学习中抓不住重点或无从下手,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方法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把每节课的教法与学法,在课前与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时时观察、积累并形成习惯。在教学实际中,根据需求把任务放给学生,在他们讨论、理解、思考的同时,注意点拨,进行启发,因势利导,适时予以归纳、总结,自可事半功倍。
⒊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学生学会探讨
学生探讨的过程,是深入本质、挖掘内涵的过程,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和情趣修养升华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帮助者。教师要胸有成竹,驾驭教学、设计和构思的各个环节与问题都要有目的性,为学生服务。教学时,教师要把握住切入点,剥茧抽丝,环环相扣,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理解,易于体会。如:《鸟的天堂》一文,学生获取“榕树茂盛”和“鸟多”两方面的信息后,进一步探究,就会获知“人与树”、“人与鸟”、“鸟与树”、“环境与生物”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受到“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的品质教育和获得“万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思想。
⒋存同求异,努力创造,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鼓励学生在统一中找差异,拓宽他们的思路,拓展他们的思维,只要他们的方法可取、说得有道理,都是可以的。大千世界,生活资源、社会资源丰富,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延伸到课外,让他们的发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终身发展和自我创造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就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只要教师以全新的理念、精妙的艺术、积极的态度,大胆地创新并持之以恒,必将使小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形成,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创造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教师不注重甚至忽视这方面的教学,具体来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⒈因循守旧,教学思想保守
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保守,教法因循守旧,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参考,用统一的模式来统一要求学生,“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法仍比比皆是。这样,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天性,限制学生的思维,根本无从开发智力、挖掘潜能,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⒉只注重表面知识,未深入到本质
照本宣科、注重形式仍是当前部分教师的做法,他们在教学中仅限于教材中的几篇文章内容和知识,蜻蜓点水,而文章的精华、学习方法、思想内涵统统不顾,与全面发展不协调。
⒊认识肤浅、片面
也有的教师一叶障目,认为自己已传授了知识,而且学生也会说会写、能读能写。但是,学生一脱离课本,就会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创造性思维无法体现。
⒋主观上不努力,客观上挑毛病
更有甚者,认为教学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健全,影响效果,或把效果不佳归咎于学生自身能力不够,却不从主观上分析,去努力改变。
新课标提倡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此为契机,拓展思路,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空间,充分选择合乎需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语文素养。如何来完成这一目标呢?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⒈转换角色,积极参与,使学生学会朗读
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能做孩子的老师。”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应该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和学生一起朗读,一同感受声音的控制,情感的体验,语气、语调、语速的把握,并选择优秀的文章来共同欣赏。这自然是一种乐趣。这样,教师自身既加强了锻炼,也体现出一种亲和力,还使学生获得知识,可谓“一石三鸟”。
⒉善于引导,实时归纳,使学生学会学法
学法即学习方法,是指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技能等。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往往在学习中抓不住重点或无从下手,教师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方法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把每节课的教法与学法,在课前与学生交流、讨论,让他们时时观察、积累并形成习惯。在教学实际中,根据需求把任务放给学生,在他们讨论、理解、思考的同时,注意点拨,进行启发,因势利导,适时予以归纳、总结,自可事半功倍。
⒊精心构思,巧妙设计,使学生学会探讨
学生探讨的过程,是深入本质、挖掘内涵的过程,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和情趣修养升华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的帮助者。教师要胸有成竹,驾驭教学、设计和构思的各个环节与问题都要有目的性,为学生服务。教学时,教师要把握住切入点,剥茧抽丝,环环相扣,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理解,易于体会。如:《鸟的天堂》一文,学生获取“榕树茂盛”和“鸟多”两方面的信息后,进一步探究,就会获知“人与树”、“人与鸟”、“鸟与树”、“环境与生物”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受到“保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平衡”的品质教育和获得“万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思想。
⒋存同求异,努力创造,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鼓励学生在统一中找差异,拓宽他们的思路,拓展他们的思维,只要他们的方法可取、说得有道理,都是可以的。大千世界,生活资源、社会资源丰富,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走出教材,延伸到课外,让他们的发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终身发展和自我创造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就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只要教师以全新的理念、精妙的艺术、积极的态度,大胆地创新并持之以恒,必将使小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