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当代商报·中外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体会新课程标准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但是,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的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应该值得重视的。
  一、要重视“感悟”的层次性、多样性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感悟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读,尤其是诵读,固然是感悟的最主要方式,但除了读,还有听、说等多种方式。听别人朗读,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程度。感悟更不排斥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通常情况下,阅读是不以满足于感悟为目的的。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只是阅读的开始,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
  二、要重视对文本地位的认识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推翻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完全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有一条经验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即领着学生“读进去,走出来”:通过阅读走进文章的内部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但又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不是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而是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学生既提高了语文素养,又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教学不是不可以进行拓展,不是不可以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然而,既然是阅读教学,阅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感悟解读的时间就要有保证,其他内容的引入都必须和阅读教学的内容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其他的一切形式都必须为这个主要的根本的任务服务。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
  三、要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应起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见解只是一味叫好或给予廉价的赞颂。和过去相比,这又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
  在教学交流实践中,我们还发现,不少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或不敢及时做出应有的反应,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暴露出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不管怎样改革,我认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体的状态,总应该是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之一。
其他文献
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已进入实施阶段。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新时期的新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德育课教学要“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对于所有的中职德育课教师而言,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
期刊
国家的教育大纲要求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几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方面,同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就其关系来讲,它们不是并列的,有一项在起主导作用,那就是德育。一个人是否是个人才,首先要看思想怎么样。  学校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是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所希望的思想品德集中提炼成统一的行为规范,对青少年系统地施加影响。这种影响
期刊
现行的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压缩和简化管理过程,过分重视和扩大管理的始态和终态。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确实花了心思、费了脑筋,在开始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制定出班规班约,要求学生严格遵照执行,以为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在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下,不出问题则罢,一出问题就手忙脚乱地去处理,对出问题的学生则怒气冲天地执行所谓的处罚条例。其实,这些班主任忽略了一点: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思想、思
期刊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潮中,班级管理也要力求和谐化,只有和谐团结的班集体,才有凝聚力,才能确保学校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才能提高教育质量,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  班主任怎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班集体中发挥主导作用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认识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实施者,是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做好班级教育工作对全班学生的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当班主任成功与否,关系到整个班的发展,关系到育人工作的成功与否。因此,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管理及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班主任是班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者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班级来实施的,班主任要对学生全面负责。因此,对学生而言,班
期刊
“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我很注重班级建设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下面是我在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感受:  首先,在多年的班级工作中,我深深感到,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加强班主任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我要求学生要遵守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说话,那我自己就首先做到这些。在上课时,我从自身做起: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必须先做到。比如:要求学生早七点到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走近学生,倾听心声,走进学生心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结合本人从教十五年的经历和最近两年来湖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大赛”的情况谈谈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  一、调近师生间距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  精心设计的公开课都有课前的情感交流。交流要体现出自然而不是牵强。要活跃气氛,消除学生紧张疲惫的心理状态;有的教师把这节课的内容也渗透在交流中。这样,在上课的过
期刊
近两年来,湖南省安化县江南镇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办学成效,镇中学和镇完小相继通过省市验收而成为省级合格学校和省级文明卫生单位。这与学校的基本管理单位——班级工作的扎实有效管理是分不开的。  “班主任——一种饱含人性光辉,滋润灵魂的事业。一次不经意的谈话,可能唤醒沉睡在学生心灵深处的善良,成就他终身的美德;一堂精彩的演讲,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点拨求知的欲望,决定他精彩的一生。班主任是支撑教育
期刊
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那么,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究竟是怎样的呢?我尝试着把它分成三个层次——感性教学、知性教学、理性教学。  一、感性教学  感性教学就是基于对教学的感性认识的教学。  何谓感性认识?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等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是直观的、形象的认识。  感性教学只是教
期刊
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对语文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下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突出人文性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