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102
摘 要:中学生体质稳中向好应得益于中考体育,但学生体质总体情况仍呈下降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更为明显,原因在于社会对学生体育能力的不认可。中考改革方案将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共同纳入必考科目范围,这为学校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学校体育将面临新的挑战。该文从学校体育需要新理念、需要硬手段角度出发为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境地献策。
关键词:中考体育 学校体育 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6(a)-0102-02
2015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学生部分的情况显示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与2010年相比,2014年我国城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身高、体重、胸围等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继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之后,继续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无疑,中学生身体素质向好得益于中考体育。中考体育从上海试点开始,至今已近30年。体育考试的方法、分值等尽管饱受争议,但初三年级学生体质好转是不争事实。中考体育不仅会继续,而且也将成为中考科目的必考科目,同语文、数学、外语处于同等的“主科”地位。
但这不仅是学校体育争取应有地位的机遇,也将是一种新的挑战。一是因为中学生体质虽然略有好转,但好转效果并非特别明显,而且学生在升入高中及大学阶段,体质仍有下降趋势。二是因为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业负担的增多,学生的肥胖率及视力不良检出率大幅增长,这与体质健康水平“稳重向好”并不相匹配,同时这也是体质好转并不明显的原因所在。
在以“卷面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环境下,中考体育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仅有窗口,单靠体育中考改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不现实,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培育运动兴趣才是关键。如何借中考体育的良好政策环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将运动权利返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 中考体育政策大环境变好
“十二五”以来,国家关于“学校体育”下发了7个重要文件,包括:《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3个文件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这7个文件从不同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标准、提供指导,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意志。
2012年10月22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2016年4月21日第十四条提出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将体育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導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从体育在升学考试中地位的提升可以看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比以往更加受到国家的重视。
2 中考体育饱受争议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自此,体育作为一项升学考试科目就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规定下来。体育中考从上海崇明中学试点起至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体育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录取计分科目近30年。
从学生体质监测结果看,初三学生的体质水平相对出现拐点,但高中阶段及大学阶段的体质测试结果依旧不够理想,这说明了把体育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对学生的体质下降趋势起到了暂时的遏制。同时纠正了忽视学生身体锻炼的教育弊端,促使教育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
然而,中考体育因考试项目的特殊性却饱受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公平问题,二是体育考试应试化。
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何考。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评分标准、考试过程能否做到公平公正一直是考生和家长所忌讳的地方。二是其他学科任课老师及家长对体育能力、体育对学生的积极意义不认可。体育考试的设置意味着备考压力的增加,文化课复习的时间减少,而与此相对的是体育分数不能拉开学生的成绩差异。
体育考试应试化则体现在“考什么,练什么;测什么,练什么”。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不少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只上中考体育考试科目,没有任何技能教学,而在一些地方,如果体育教师不按照中考体育内容上课,那他就有可能“下课”——因为大家都在为学生的升学考试而努力[2]。
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其次是政策贯彻落实问题。
3 学校体育任重道远
3.1 学校体育需要新理念
动商是一个全新的本土理念,动商概念提出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挖掘运动兴趣和运动潜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当下人们的体育意识相较于过去会很大改变,从竞技体育角度看,国家淡化了金牌意识,不再以胜负论英雄。从群众体育角度看,闲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增多,虽然比重还很小,但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从学校体育角度看,体育培训班火热,家长对孩子的体育消费相对于过去有所增加。
但这也远远不够,尤其在学校体育领域。体育课依旧有被占用的现象,期末停课成为师生心照不宣的行为,课外锻炼形式主义,学生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究其缘由,是我国社会对体育能力的不认可。 动商理念,则将参与体育运动上升了一个高度。也许家长不介意孩子体育不好,不介意孩子跑不快、跳不高,但是如果说孩子的动商低,家长也许就要介意了。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动商与情商、智商构成了人类发展的3个基本素质,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当下,学校和家长过度开发学生的智商,培养学生的情商,忽视学生的动商[4],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学生的体育能力得不到认可,体育的育人功能得不到肯定。
3.2 强化学校体育需要硬手段
学校体育愈加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在于政策文件执行不到位。《体育法》给予了学校体育一定的法律地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工作做了具体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是关于学校体育的最高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到了“体育课”,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加之前文提及的“十三五”规划期间的7个文件。可以讲,无论整体规划还是具体的措施意见,都为学校体育提供的可以了直接借鉴的方法和模式,但就是没有被执行到位。
比如,过去体育课被称为“副科”,在唯“成绩”和升学率的大环境下,体育课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体育课课时上不齐、体育教师数量补不齐、体育场地器材建不齐。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据教育部公布调查数据,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每周上满3节体育课的学校只有29%。在体育中考已经试行了近四十年的形势下,体育课开课率依旧低得可怜。类似的问题至今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指导意见》在改革招生录取办法中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中考体育阶段性地缓解了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但考前突击、不注重平时积累,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肥胖率和近视率的持续攀升就是最好佐证。
学校体育需要强硬的执行力及监管力,否则再多的文件都不能真正解决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的趋势。
4 结语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的习得是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优劣的最好佐证。中考体育阶段性地缓解了学生体质下滑的严重趋势,但大多数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运动兴趣的培养依旧不能得到保证。学校体育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政策文件得不到有力执行,有效监督。而社会对体育所存在的偏见也急需一个新的理念。学校体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黄龑.中考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8):87-90.
[2] 李小伟.体育教育如何避免“考什么,练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7-03-16(03).
[3] 王宗平,张怡.动商——人類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学刊,2014(4):13-16.
[4] 单姣.动商的普适性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27-31.
摘 要:中学生体质稳中向好应得益于中考体育,但学生体质总体情况仍呈下降趋势,高中和大学阶段更为明显,原因在于社会对学生体育能力的不认可。中考改革方案将体育与语文、数学、外语共同纳入必考科目范围,这为学校体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学校体育将面临新的挑战。该文从学校体育需要新理念、需要硬手段角度出发为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境地献策。
关键词:中考体育 学校体育 学生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06(a)-0102-02
2015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公布《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学生部分的情况显示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与2010年相比,2014年我国城乡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身高、体重、胸围等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继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之后,继续呈上升趋势。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无疑,中学生身体素质向好得益于中考体育。中考体育从上海试点开始,至今已近30年。体育考试的方法、分值等尽管饱受争议,但初三年级学生体质好转是不争事实。中考体育不仅会继续,而且也将成为中考科目的必考科目,同语文、数学、外语处于同等的“主科”地位。
但这不仅是学校体育争取应有地位的机遇,也将是一种新的挑战。一是因为中学生体质虽然略有好转,但好转效果并非特别明显,而且学生在升入高中及大学阶段,体质仍有下降趋势。二是因为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学业负担的增多,学生的肥胖率及视力不良检出率大幅增长,这与体质健康水平“稳重向好”并不相匹配,同时这也是体质好转并不明显的原因所在。
在以“卷面成绩”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环境下,中考体育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仅有窗口,单靠体育中考改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并不现实,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培育运动兴趣才是关键。如何借中考体育的良好政策环境,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将运动权利返还给学生,使得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 中考体育政策大环境变好
“十二五”以来,国家关于“学校体育”下发了7个重要文件,包括:《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3个文件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通知》《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这7个文件从不同方面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标准、提供指导,体现了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意志。
2012年10月22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2016年4月21日第十四条提出中小学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将体育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導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从体育在升学考试中地位的提升可以看出,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比以往更加受到国家的重视。
2 中考体育饱受争议
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自此,体育作为一项升学考试科目就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规定下来。体育中考从上海崇明中学试点起至2016年9月1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规定体育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录取计分科目近30年。
从学生体质监测结果看,初三学生的体质水平相对出现拐点,但高中阶段及大学阶段的体质测试结果依旧不够理想,这说明了把体育列入中考考试科目,对学生的体质下降趋势起到了暂时的遏制。同时纠正了忽视学生身体锻炼的教育弊端,促使教育要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
然而,中考体育因考试项目的特殊性却饱受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一是公平问题,二是体育考试应试化。
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如何考。体育中考的项目设置、评分标准、考试过程能否做到公平公正一直是考生和家长所忌讳的地方。二是其他学科任课老师及家长对体育能力、体育对学生的积极意义不认可。体育考试的设置意味着备考压力的增加,文化课复习的时间减少,而与此相对的是体育分数不能拉开学生的成绩差异。
体育考试应试化则体现在“考什么,练什么;测什么,练什么”。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不少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只上中考体育考试科目,没有任何技能教学,而在一些地方,如果体育教师不按照中考体育内容上课,那他就有可能“下课”——因为大家都在为学生的升学考试而努力[2]。
那么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观念问题。其次是政策贯彻落实问题。
3 学校体育任重道远
3.1 学校体育需要新理念
动商是一个全新的本土理念,动商概念提出与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主动锻炼意识和终生锻炼习惯、挖掘运动兴趣和运动潜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
当下人们的体育意识相较于过去会很大改变,从竞技体育角度看,国家淡化了金牌意识,不再以胜负论英雄。从群众体育角度看,闲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增多,虽然比重还很小,但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从学校体育角度看,体育培训班火热,家长对孩子的体育消费相对于过去有所增加。
但这也远远不够,尤其在学校体育领域。体育课依旧有被占用的现象,期末停课成为师生心照不宣的行为,课外锻炼形式主义,学生锻炼时间得不到保障。究其缘由,是我国社会对体育能力的不认可。 动商理念,则将参与体育运动上升了一个高度。也许家长不介意孩子体育不好,不介意孩子跑不快、跳不高,但是如果说孩子的动商低,家长也许就要介意了。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认为,动商与情商、智商构成了人类发展的3个基本素质,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当下,学校和家长过度开发学生的智商,培养学生的情商,忽视学生的动商[4],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使得学生的体育能力得不到认可,体育的育人功能得不到肯定。
3.2 强化学校体育需要硬手段
学校体育愈加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在于政策文件执行不到位。《体育法》给予了学校体育一定的法律地位,《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工作做了具体指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是关于学校体育的最高文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到了“体育课”,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加之前文提及的“十三五”规划期间的7个文件。可以讲,无论整体规划还是具体的措施意见,都为学校体育提供的可以了直接借鉴的方法和模式,但就是没有被执行到位。
比如,过去体育课被称为“副科”,在唯“成绩”和升学率的大环境下,体育课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体育课课时上不齐、体育教师数量补不齐、体育场地器材建不齐。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据教育部公布调查数据,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每周上满3节体育课的学校只有29%。在体育中考已经试行了近四十年的形势下,体育课开课率依旧低得可怜。类似的问题至今没能得到有效解决。
《指导意见》在改革招生录取办法中提出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科学确定考试分值或等级要求,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中考体育阶段性地缓解了学生体质下滑的趋势,但考前突击、不注重平时积累,并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肥胖率和近视率的持续攀升就是最好佐证。
学校体育需要强硬的执行力及监管力,否则再多的文件都不能真正解决青少年体质不断下滑的趋势。
4 结语
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的习得是学校体育开展情况优劣的最好佐证。中考体育阶段性地缓解了学生体质下滑的严重趋势,但大多数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运动兴趣的培养依旧不能得到保证。学校体育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政策文件得不到有力执行,有效监督。而社会对体育所存在的偏见也急需一个新的理念。学校体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黄龑.中考体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8):87-90.
[2] 李小伟.体育教育如何避免“考什么,练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7-03-16(03).
[3] 王宗平,张怡.动商——人類全面发展的重要支脚[J].体育学刊,2014(4):13-16.
[4] 单姣.动商的普适性及其发展脉络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