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探索;引导;自主合作;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24-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这里所提出的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但是仔细反思一下,有好多合作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老师说小组讨论一下吧,只见小组中的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显然是课堂上分工不明,效果不佳。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富有个性的良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知识。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读书、善于倾听、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等等,形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
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特征、心理素质等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便于开展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例如:我校所有班级在编排座位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因素,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要前面桌子的同学向后一转,就可运行,既省时又方便灵活,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讨论。每个小组都选一个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等方面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索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明确规定每个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小组内其他同学负责,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从而树立“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良好学习风气。这样的学习小组能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首先是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索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索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其次是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种礼貌行为,是对发言者的尊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再就是边看边想、边听边想、边说边想等习惯。因为小组合作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学生各抒己见,让不同看法之间相互碰撞,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教师要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来补充一下。”
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必须有小组合作的必要。如何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就要注意并考虑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争议性的学习内容就十分必要通过小组学习活动来完成。但有时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而在课堂教学时常常会遇到的情况:如学生对一个问题交流的答案多种多样,意见不统一;学生遇到的问题涉及面广,回答不全面,甚至面对问题无从下手,思维出现了困难。这时的教师就要善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看一看、听一听,充分了解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是如何有组织地进行学习的,并成为他们的伙伴。
在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吝惜时间。如果给予学习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如果每一次在学生学习兴致高的情况下,被教师无情地停止,学生将对小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从“至高无上”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指导。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经常发给一些小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指导和长期的学习和探讨。
【关键词】探索;引导;自主合作;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024-0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这里所提出的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几乎在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但是仔细反思一下,有好多合作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老师说小组讨论一下吧,只见小组中的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听不清说的是什么,显然是课堂上分工不明,效果不佳。
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富有个性的良好习惯是终身受用的知识。要想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认真读书、善于倾听、乐于思考、敢于提问等等,形成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
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尊重学生自愿为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特征、心理素质等因素,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便于开展各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例如:我校所有班级在编排座位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因素,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要前面桌子的同学向后一转,就可运行,既省时又方便灵活,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合作时空里全员参与讨论。每个小组都选一个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组织能力等方面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令下组织全组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探索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明确规定每个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小组内其他同学负责,每个人都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从而树立“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良好学习风气。这样的学习小组能使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互相关爱的真挚情感。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首先是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索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索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其次是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让学生明确这是一种礼貌行为,是对发言者的尊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再就是边看边想、边听边想、边说边想等习惯。因为小组合作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学生各抒己见,让不同看法之间相互碰撞,取长补短,不断完善。
教师要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这时我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来补充一下。”
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活动,必须有小组合作的必要。如何选择适当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呢?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就要注意并考虑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争议性的学习内容就十分必要通过小组学习活动来完成。但有时教师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而在课堂教学时常常会遇到的情况:如学生对一个问题交流的答案多种多样,意见不统一;学生遇到的问题涉及面广,回答不全面,甚至面对问题无从下手,思维出现了困难。这时的教师就要善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看一看、听一听,充分了解小组中的每个成员是如何有组织地进行学习的,并成为他们的伙伴。
在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能吝惜时间。如果给予学习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只是形式;如果每一次在学生学习兴致高的情况下,被教师无情地停止,学生将对小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应从“至高无上”的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指导。
每次小组活动之后教师都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是对小组学习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观点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组的,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允许学生互相质疑,让学生在思考和探讨中,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分阶段在小组内对每个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目的是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得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积极主动、团结友好,尤其要特别关注那些在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经常发给一些小奖励,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这种有着优秀学习品质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指导和长期的学习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