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深入研究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优势,有助于我们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充分發挥网络优势,扬长避短,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天地。
【关键词】网络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飞跃发展,网络已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也像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认识混乱、人格障碍、交际受阻、情感异化、网络上瘾等。因此,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优势
1.拓展了教育的平台。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开放、高速运转,具有超越时空的特征。大学生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接通网络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知识,针对自身的实际,选择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时空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场所,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增强了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使大学生能够及时解决自己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2.丰富了教育的资源。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深刻。通过网络还可以整合各路心理学家的优势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时阅读大师的名著,聆听各个领域心理专家的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即时对话,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讨论等。
3.提高了教育的实效。网络时代的精神核心是自由平等。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的高低,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这非常符合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他们通过网络就各种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借助BBS、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与他人实现交流沟通、平等互助,既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本质特征,又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增强了预警的功能。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的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完全敞开心扉。这种状况使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掌握时常产生模糊性和滞后性。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大学生得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摘除面具,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坦露内心种种的郁闷、苦恼,甚至扭曲、变态的心理,通过尽情倾诉和宣泄来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更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健康动态,有针对性地认真
分析研究,以开展更为有效的工作。
二、扬长避短,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1.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心理学、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研究。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形成现代的、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二是要加强对象研究。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等,力争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重点探索既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又切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面对网络负效应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开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园地,积极占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在网上建立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联络大学生的新纽带。通过举办网上心理健康讲座、开辟网上心理论坛、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其次,要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配合,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高校应为新生在网上开设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他们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正确上网的有关知识,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上网行为的自控能力。目前,各高校多已开辟校园网,在网上及时开通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上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咨询者通过BBS、电子邮箱和在线交谈等方式,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大学生上网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网上心理疏导和调适。
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起来,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和网络行为失范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真正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模式,给大学生提供“引导”、“选择”,而不是“说服”,“灌输”。对上网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应着重倡导自我教育,着眼于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意识。学校还应大力扶持大学生中的各级心理健康自助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把心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4.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这是两者得以结合的基础,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样,没有健全的人格,必将阻碍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高校应在课堂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强化网络道德自律。还应把对学生最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规范化、具体化,与学校原有的德育考评制度挂钩,形成一套固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网络道德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网络道德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举办专题演讲、开设IT论坛、网络主页设计大奖赛、网上DIY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做到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
【关键词】网络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飞跃发展,网络已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也像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认识混乱、人格障碍、交际受阻、情感异化、网络上瘾等。因此,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更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优势
1.拓展了教育的平台。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自由开放、高速运转,具有超越时空的特征。大学生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时间,都可以接通网络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心理知识,针对自身的实际,选择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这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中时空的限制,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场所,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增强了教育的即时性、选择性,使大学生能够及时解决自己所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
2.丰富了教育的资源。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通过文字、图片、声像、动画等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印象深刻。通过网络还可以整合各路心理学家的优势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实现资源共享。大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时阅读大师的名著,聆听各个领域心理专家的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者即时对话,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人展开讨论等。
3.提高了教育的实效。网络时代的精神核心是自由平等。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的高低,是一种平等互助的关系。这非常符合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和平等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他们通过网络就各种感兴趣的心理问题,借助BBS、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等方式,与他人实现交流沟通、平等互助,既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帮助”的本质特征,又切实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4.增强了预警的功能。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由于社会的偏见以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闭锁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无论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还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中,都不愿或不敢完全敞开心扉。这种状况使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掌握时常产生模糊性和滞后性。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大学生得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上摘除面具,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坦露内心种种的郁闷、苦恼,甚至扭曲、变态的心理,通过尽情倾诉和宣泄来获得心理上的释放和平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更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了解他们真实的心理健康动态,有针对性地认真
分析研究,以开展更为有效的工作。
二、扬长避短,探索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
1.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体来说,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心理学、心理咨询的本土化研究。重视研究和挖掘我国传统心理文化的底蕴,立足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形成现代的、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二是要加强对象研究。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规律,研究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等,力争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重点探索既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又切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与手段,解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面对网络负效应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开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园地,积极占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在网上建立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联络大学生的新纽带。通过举办网上心理健康讲座、开辟网上心理论坛、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征文等活动,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其次,要重视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配合,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高校应为新生在网上开设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他们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正确上网的有关知识,了解沉迷网络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上网行为的自控能力。目前,各高校多已开辟校园网,在网上及时开通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提高上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咨询者通过BBS、电子邮箱和在线交谈等方式,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互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个别辅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大学生上网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网上心理疏导和调适。
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自律与他律相互结合起来,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和网络行为失范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过程,外力只是辅助力量,真正的动力来自个体内部,源于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必须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模式,给大学生提供“引导”、“选择”,而不是“说服”,“灌输”。对上网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应着重倡导自我教育,着眼于充分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心理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制意识。学校还应大力扶持大学生中的各级心理健康自助组织,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把心理健康的理念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4.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根本目标都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优秀人才。这是两者得以结合的基础,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样,没有健全的人格,必将阻碍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高校应在课堂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强化网络道德自律。还应把对学生最基本的网络道德要求规范化、具体化,与学校原有的德育考评制度挂钩,形成一套固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网络道德实践活动,营造校园网络道德的良好氛围,通过为大学生举办专题演讲、开设IT论坛、网络主页设计大奖赛、网上DIY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做到知行统一,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