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特别是完善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改进实验教学,探索化学实验更趋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强调实验的客观性,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细节
实验的客观性是相对实验的理想化模式而言的。中学化学实验中存在大量的理想化处理,它们大部分是合理的,是与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在教学中,忽视实验的客观性,一味地把实验内容理想化,将对学生思维的细节刻划、充实校正等品质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在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上留下缺憾。
如:氯气制备的实验,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性,可以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出除杂、干燥、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尾气的吸收装置这些部分。通过实验客观设计,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注入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念。
教师在安排实验时,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还可以介绍安全装置,提高解决实验技术问题的能力。如果对实验的客观性所引发的细节问题,如:气体可能混入杂质的分析及其净化方法、为防止有毒气体污染而设计的收集和吸收装置、对加热系统防止倒吸而采取的安全措施等等从来不予以考虑,全部出示的是理想状态的实验装置,此时要求学生解决有关实验客观性的问题,往往使他们受挫,不利于他们学习心理的良性发展。
相反,如果在教学的适当阶段,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考虑实验客观性问题的取向和模式,学生将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创意,解决他们面临的新的实验客观性问题。而在这种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方式。为培养求新意识,除了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还要用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
如:用毛笔蘸氢氧化钠溶液在一张事先浸泡有酚酞试液的干白纸上写字;用玻璃棒点灯(操作:取一小颗高锰酸钾放在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调成糊状,然后用玻璃棒蘸取糊状物少许,接触酒精灯芯,酒精灯即刻被点燃)。实验中呈现“魔术”般的变化,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置身于广阔的知识天地,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今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勇于进行改进或增补设计。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可增设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塑料软瓶使其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迅速用塞子塞紧,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奇迹般地瘪下去,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可亲自领悟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教师在学生观察或动手做完实验后,要引导他们分析设计实验的意图,并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实用性,强化参与意识。此外,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变为启发性实验,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分析实验异常现象,提高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几十个学生实验,在完成这些实验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异常现象,如:做验证蔗糖不会发生银镜反应的实验时却产生了银镜;苯酚与溴水的反应,按教材介绍只有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而事实上的现象经常是:先产生白色沉淀又立即消失,再加溴水才会产生白色沉淀不消失,有时最后还产生黄色沉淀;甲烷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制出的甲烷往往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此外,在一些定量实验如: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分子数的测定;一定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等,学生实验得出的结果经常与理论值相距甚远,误差极大,也可视为异常现象。从传统的眼光看来这些情况是实验的失败,但换角度看就可能是好事,分析这些实验异常现象,就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宝贵资源。
总之,实验教学还需教师进一步研究探索,不断地改进实验教学,不放过任何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强调实验的客观性,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细节
实验的客观性是相对实验的理想化模式而言的。中学化学实验中存在大量的理想化处理,它们大部分是合理的,是与教育对象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在教学中,忽视实验的客观性,一味地把实验内容理想化,将对学生思维的细节刻划、充实校正等品质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在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上留下缺憾。
如:氯气制备的实验,基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掌握知识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增强实验的客观性,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性,可以将演示实验装置,设计出除杂、干燥、有毒气体封闭式的收集和尾气的吸收装置这些部分。通过实验客观设计,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化学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掌握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注入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观念。
教师在安排实验时,视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还可以介绍安全装置,提高解决实验技术问题的能力。如果对实验的客观性所引发的细节问题,如:气体可能混入杂质的分析及其净化方法、为防止有毒气体污染而设计的收集和吸收装置、对加热系统防止倒吸而采取的安全措施等等从来不予以考虑,全部出示的是理想状态的实验装置,此时要求学生解决有关实验客观性的问题,往往使他们受挫,不利于他们学习心理的良性发展。
相反,如果在教学的适当阶段,以适当的方式提供考虑实验客观性问题的取向和模式,学生将可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合理完善的创意,解决他们面临的新的实验客观性问题。而在这种创意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创造思维的细节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创造精神
化学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佳方式。为培养求新意识,除了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还要用实验把学生带进绚丽多姿的化学世界。
如:用毛笔蘸氢氧化钠溶液在一张事先浸泡有酚酞试液的干白纸上写字;用玻璃棒点灯(操作:取一小颗高锰酸钾放在洁净干燥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调成糊状,然后用玻璃棒蘸取糊状物少许,接触酒精灯芯,酒精灯即刻被点燃)。实验中呈现“魔术”般的变化,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置身于广阔的知识天地,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今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勇于进行改进或增补设计。在学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可增设这样一个实验:取一塑料软瓶使其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瓶中,迅速用塞子塞紧,振荡可观察到塑料瓶奇迹般地瘪下去,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可亲自领悟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教师在学生观察或动手做完实验后,要引导他们分析设计实验的意图,并提出改进意见,使学生体会实验设计的实用性,强化参与意识。此外,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变为启发性实验,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分析实验异常现象,提高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几十个学生实验,在完成这些实验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异常现象,如:做验证蔗糖不会发生银镜反应的实验时却产生了银镜;苯酚与溴水的反应,按教材介绍只有产生白色沉淀的现象。而事实上的现象经常是:先产生白色沉淀又立即消失,再加溴水才会产生白色沉淀不消失,有时最后还产生黄色沉淀;甲烷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制出的甲烷往往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此外,在一些定量实验如:中和滴定;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分子数的测定;一定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等,学生实验得出的结果经常与理论值相距甚远,误差极大,也可视为异常现象。从传统的眼光看来这些情况是实验的失败,但换角度看就可能是好事,分析这些实验异常现象,就可以成为教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宝贵资源。
总之,实验教学还需教师进一步研究探索,不断地改进实验教学,不放过任何机会,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