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书人的传奇
1949年10月5日,住在纽约的女作家海莲·汉芙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路84号的一家旧书店写了一封信:
诸位先生:
我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你们刊登的广告,上头说你们“专營绝版书”。另一个字眼“古书商”总是令我望之却步,因为我总认为:既然“古”,一定也很贵吧。而我只不过是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罢了……
接着,“穷作家”海莲抱怨说在她住的地方总买不到她想买的书,她随信开了一张书单,说如果每本不高于5美元的话,就请给她寄书。
这一封信,开启了一位美国女作家和一家伦敦旧书店长达20年的书函往来。起初是买书、寄书,后来渐渐熟了,相互称呼越来越亲密,越来越无话不谈了。开始是经理法兰克·铎尔一个人和她联系,后来旧书店的所有店员都加入了。直到1969年1月8日,海莲收到书店秘书的一封信,告诉她说:经理铎尔已经于十几天前去世了。
20年间的近百封信,有书缘,有情缘,说是爱书人的传奇也不过分。20世纪70年代,出版社把这些信印了出来,取名《查令十字路84号》。书出奇地畅销,译成
几十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还录制了广播剧,拍了电影,搬上了舞台。几年前去英国,我在爱丁堡买到了英文平装本,回来后不久即在中国香港买到了陈建铭译的繁体字版。当时我想,用不了多久,中文简体字版也会出的吧,2016年的5月,译林出版社把这本“爱书人的圣经”印了出来。
书是引进的繁体字版,设计得还算雅致,出彩的地方是首页贴有一幅藏书票。虽是批量印刷的那种,总是聊胜于无。票面是一女子,安坐树下,捧着一本书在读,下方的文字是:“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I owe it so much.”这是一句所有熟读《查令十字路84号》的爱书人熟知的话,陈建铭的译文是: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海莲写这句话时,法兰克·铎尔已死,那家旧书店也关门了。
为什么是“街”不是“路”?
在书店见了《查令十字路84号》,我一下买了5本。不为别的,一来向几十年前的爱书人致敬,二来既然是“爱书人的圣经”,不妨留着送人,也算尽了“传经布道”的义务。繁体字版我已经翻过几遍了,简体字版买回来也就放在一边,专等有书缘或者情缘的人。不想某日,我浏览“闲闲书话”网站,发现一帮书友对此书讨论得正欢。一位网友对简体字本提出几个问题,大意如下:
其一,恺蒂原本发表于《万象》的那篇《书缘·情缘》成了此书的序,原也适当,可是原文中是用《彻灵街八十四号》的,现在全部改为《查令十字街84号》——有此必要否?
其二,英文原版究竟收录了多少封信?看译林版,总感觉是超级吝啬的节译本,怎么看怎么别扭,怎么不过瘾。
其三,说到排版,每封信的下面都有很大空间,但不知道出版社为什么把注释一股脑放在正文之后?真是太不方便了。
此帖一出,回复者纷纷留言,有继续挑毛病的,有称道译笔不错的;有表示“各花入各眼”的;有感觉“书眉用黑体十分扎眼”的;有相信是“全译本”无疑的;有劝解说“不必吹毛求疵”的。一看即知这些“吹毛求疵”的人正是珍爱此书的人,当年远隔重洋靠纸上通信访书谈书的书,如今在网上争论不止,实在是历史的书缘延续到了今天,现实中的书缘蔓延到了虚拟空间,海莲和铎尔地下有知,当也颔首微笑。
网络说奇也奇,海峡这边读简体字版的读者一发声,竟把海峡那边的译者“勾引”出来了。陈建铭写了长长的繁体字回帖逐一解答网友的问题,惹得众网友又惊又喜,寒暄声不止,讨论的气氛更上一层楼。
原来,作为译者,陈建铭对简体字版的印行与改动多有不知,这难免令人大为疑惑,不明白版权交易中哪个环节衔接不畅。他说,简体字版本得以印行,实在是他意料之外的事。译林版的发行,事前他并不知道,否则他会要求出版社修改若干本地惯用的措辞,以适应大陆读者用词习惯。他也不知道“查令十字路”为什么要改成“查令十字街”,Charing
Cross Road曾作“雀灵路”“彻灵街”“查灵歌斯路”等译名,其中“查灵歌斯路”乃当地正式中文名称。因前译都没有点出Cross,为了解释这个十字架的典故,他采用直译“查令十字”,“可是为何“‘路’改成‘街’,我很纳闷”。
继续听他们讨论
“我是翻译《查令十字路84号》的陈建铭,朋友嘱我来此地看看各方意见,给大家说明一下。”
陈建铭以这一句开场白,融入了“闲闲书话”网友对他译作的讨论。《查》是他初试译笔,后来他还译了厚厚的《藏书之爱》,即美国著名藏书家爱德华·纽顿的书话合集。听说重庆出版社拿到了简体字版权,书马上也要印出来了。
繁体字版的《查》书译序用的是唐诺的文章《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简体字版则换成了恺蒂的《书缘·情缘》按说撤换译序应该给译者打个招呼,可是竟然没有。陈建铭回应网友说:“恺蒂女士的美文我也从《书缘·情缘》读过,无疑也是好文章,但作为前序,我依然觉得有点不适合,毕竟当初是为其他场合所写。”他说简体字版印行前他一无所悉,否则他会央请出版社找钟芳玲小姐写一篇新文章。
钟芳玲或许真的是为《查》书写序文的合适人选。1996年7月,她在组约曾两次拜访海莲·汉芙,请她在自己带去的海莲著作上一一签名。她收藏了大量的海莲作品,仅《查》书就有多种英文版本,甚至还有舞台的脚本。“几乎每到一个书店,看到封面、编排不一样者,我就会买下。”她也动过翻译《查》书的念头,后来放弃了。“在读过数十回她与法兰克的原文书信后,我只觉得无法用另一种语言来为他们发声。”她写自己与《查》书和海莲·汉芙书缘加情缘的文章,收在她那本可爱好读的《书天堂》里。 陈译《查》书,在译注上颇下功夫,等到他译《藏书之爱》,译注的分量更大大增加。大陆网友觉得将译注放在书后不方便,陈建铭却有自己的看法:原本没有打算写那么多译注,但考虑书中提及许多英文文学经典,台湾读者可能欠缺完整的文化准备,于是“画蛇添足了一番”。至于一股脑列在书后则是他的坚持,只希望读者阅读时不受干扰,版面能恢复一封信该有的模样。“页数因此增加多少,出版社是否收了渔利,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内。”
当然,《查》书是全译本,并非节译,大陆读者大可以放心。陈先生猜想当初结集时汉芙也许经过了一番筛选,否则20年的信函往复不只此数。“但故事交代完整,不是吗?”陈建铭说,“我正喜欢它既短却长,虽薄但深。试想:倘若全放进去,满满400页,就不会这么动人、引人神伤了。”
不要“迷阵”,不要“血影”
《查令十字路84号》中那一片因书而来的情意实在太感人了。又因为是通信,一张薄纸只载得动故事的梗概,几行文字却盛不下浓密的情谊,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也太丰富了,艺术家们觉得读着不过瘾,于是开始演绎复演出。1987年,电影版本问世,英国导演大卫·修·琼斯执导,著名演员安娜·班克劳馥饰演汉芙,饰演铎尔的演员我们更熟悉,是大大有名的安东尼·霍普金斯。我曾打探过深圳的“碟情”,行内人士都说不知道有这部电影。失望之余,我曾在两年多前的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开始寻找电影版《查令十字路84号》。听说台湾版的影碟市面上可能会有,可是我不会要,因为陈建铭说,台译片名居然成了《迷阵血影》,对白字幕亦惨不忍睹。“迷阵血影”?简直离谱离到了天上。翻遍全书,汉芙的文字只有一处与“血”有关:“我得去睡了。我会做一个可怕的梦——披着道袍的妖魔鬼怪,拎着一把把血淋淋的屠刀——上面分别标示着‘段’‘节’‘选’‘删’等字眼,霍霍朝我追来……”这封信,汉芙是在斥责那本选编得很差的《巨匠当代文库》,噩梦的“标示”都带着书卷气,哪里会有什么“迷阵血影”?莫非电影加入了谋杀内容?可是恺蒂明明写过,电影介绍中是这样说的:“这部片子旨在反映两种爱情,一是汉芙对书的激情之爱,二是她对铎尔的精神之爱。”
我说我不要“迷阵”,不要“血影”,可是电影《查令十字路84号》还是从台北飞来了。2005年年初,突然收到陈建铭先生的邮件,自我介绍说他曾译出《查令十字路84号》《藏书之爱》等,对与书籍相关诸事极感兴趣(这些当然我早就知道了)。他说他想寄一本他编的《逛书架》给我,也想有机会来看看我的藏书。我真是又惊又喜,立刻回复说随时欢迎他光临,并附上了含有上面那段文字的旧文博他一粲。建铭兄复信说,他要寄我一张《查》电影碟:“请放心,我会录制没有中文字幕的清爽版本,您配合中、英文版书籍观览不成问题。”
呵呵,就我的烂英文水平,观览还是会有问题的,可是只要有了这没有“迷阵血影”的清爽版本,有点问题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拜访过汉芙的人
《查令十字路84号》文字太短了,书太薄了,如果心急,一会儿就会看完。人生苦短,好书也苦短,生活总该有“求慢”的时候,因此,读《查》书需要夜深人静,拥被在床,开一盏亮亮的灯,慢慢打开封面,慢慢地读。我回复陈建铭的邮件时表达了这个意思,建铭来信表示他也深有同感:
《查》虽轻薄一小册,却载满浓重深情。我多年以来每回重阅总会缓缓地读,在几处转折点还会刻意搁几天再接着往下读——人家可是结结实实写了20年的信啊,实在没道理让咱们如此囫囵吞枣、一鼓作气地挥霍掉。
或许还是因为《查》书的关系吧,建铭兄还寄赠我一本他朋友钟芳玲的《书天堂》繁体版精装签名本。此书我之前已经读过,知道钟芳玲曾经去纽约拜访过海莲·汉芙。她应该是两岸爱书人中唯一见过汉芙的人了。那是1996年7月,她去纽约,辗转与汉芙通了电话,约了时间,“管理员通报不久,一位佝偻瘦小的老妇人缓缓走出电梯,手上拿了根香烟。没错!她就是海莲·汉芙”。
一老一少去对街的咖啡馆小坐,两三分钟的路程花了近20分钟,汉芙已经举步维艰了。她对钟芳玲说,欧美读者常有人来,你却是第一个来访的台湾读者。提起查令十字路84号,汉芙的眼光变柔和了,语调也变轻了,说自己因为与伦敦的那家旧书店结缘,才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她说自己的写作生涯本不顺遂,因《查令十字路84号》的成功,她得以重拾自尊与自信。她们还提到这本书对爱书人的影响:“有些浪漫的书迷情侣,甚至相约在那个门号前接吻。”
垂垂老矣的汉芙对书的眼光依然挑剔,她和钟芳玲一起抱怨她著作的平装本欠缺质感,难以保存,封面松垮,边缘又容易折角。钟芳玲不甘心汉芙只在平装本著作上给自己签了名,又到处去找精裝本,几天后果然找到了两种。她再约汉芙见面,希望在精装本上留下汉芙娟秀流利的笔迹。这次她去了汉芙的公寓:老式的打字机,长条的座椅兼睡床,茶几上的马提尼与酒杯,书架上来自伦敦的旧书……都是她书中描述过的,一切都很熟悉。她终身独居,如今老了,一位朋友每天会来电话查看她是否还活着。她在钟芳玲带去的书上写道:“致芳玲,冀望她快快再来纽约,否则在她成行前,我将死去。”
那年汉芙80岁。半年多后,她走了。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夜书房·初集》 作者:胡洪侠)
1949年10月5日,住在纽约的女作家海莲·汉芙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路84号的一家旧书店写了一封信:
诸位先生:
我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看到你们刊登的广告,上头说你们“专營绝版书”。另一个字眼“古书商”总是令我望之却步,因为我总认为:既然“古”,一定也很贵吧。而我只不过是一名对书本有着“古老”胃口的穷作家罢了……
接着,“穷作家”海莲抱怨说在她住的地方总买不到她想买的书,她随信开了一张书单,说如果每本不高于5美元的话,就请给她寄书。
这一封信,开启了一位美国女作家和一家伦敦旧书店长达20年的书函往来。起初是买书、寄书,后来渐渐熟了,相互称呼越来越亲密,越来越无话不谈了。开始是经理法兰克·铎尔一个人和她联系,后来旧书店的所有店员都加入了。直到1969年1月8日,海莲收到书店秘书的一封信,告诉她说:经理铎尔已经于十几天前去世了。
20年间的近百封信,有书缘,有情缘,说是爱书人的传奇也不过分。20世纪70年代,出版社把这些信印了出来,取名《查令十字路84号》。书出奇地畅销,译成
几十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还录制了广播剧,拍了电影,搬上了舞台。几年前去英国,我在爱丁堡买到了英文平装本,回来后不久即在中国香港买到了陈建铭译的繁体字版。当时我想,用不了多久,中文简体字版也会出的吧,2016年的5月,译林出版社把这本“爱书人的圣经”印了出来。
书是引进的繁体字版,设计得还算雅致,出彩的地方是首页贴有一幅藏书票。虽是批量印刷的那种,总是聊胜于无。票面是一女子,安坐树下,捧着一本书在读,下方的文字是:“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
kiss it for me!I owe it so much.”这是一句所有熟读《查令十字路84号》的爱书人熟知的话,陈建铭的译文是: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路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海莲写这句话时,法兰克·铎尔已死,那家旧书店也关门了。
为什么是“街”不是“路”?
在书店见了《查令十字路84号》,我一下买了5本。不为别的,一来向几十年前的爱书人致敬,二来既然是“爱书人的圣经”,不妨留着送人,也算尽了“传经布道”的义务。繁体字版我已经翻过几遍了,简体字版买回来也就放在一边,专等有书缘或者情缘的人。不想某日,我浏览“闲闲书话”网站,发现一帮书友对此书讨论得正欢。一位网友对简体字本提出几个问题,大意如下:
其一,恺蒂原本发表于《万象》的那篇《书缘·情缘》成了此书的序,原也适当,可是原文中是用《彻灵街八十四号》的,现在全部改为《查令十字街84号》——有此必要否?
其二,英文原版究竟收录了多少封信?看译林版,总感觉是超级吝啬的节译本,怎么看怎么别扭,怎么不过瘾。
其三,说到排版,每封信的下面都有很大空间,但不知道出版社为什么把注释一股脑放在正文之后?真是太不方便了。
此帖一出,回复者纷纷留言,有继续挑毛病的,有称道译笔不错的;有表示“各花入各眼”的;有感觉“书眉用黑体十分扎眼”的;有相信是“全译本”无疑的;有劝解说“不必吹毛求疵”的。一看即知这些“吹毛求疵”的人正是珍爱此书的人,当年远隔重洋靠纸上通信访书谈书的书,如今在网上争论不止,实在是历史的书缘延续到了今天,现实中的书缘蔓延到了虚拟空间,海莲和铎尔地下有知,当也颔首微笑。
网络说奇也奇,海峡这边读简体字版的读者一发声,竟把海峡那边的译者“勾引”出来了。陈建铭写了长长的繁体字回帖逐一解答网友的问题,惹得众网友又惊又喜,寒暄声不止,讨论的气氛更上一层楼。
原来,作为译者,陈建铭对简体字版的印行与改动多有不知,这难免令人大为疑惑,不明白版权交易中哪个环节衔接不畅。他说,简体字版本得以印行,实在是他意料之外的事。译林版的发行,事前他并不知道,否则他会要求出版社修改若干本地惯用的措辞,以适应大陆读者用词习惯。他也不知道“查令十字路”为什么要改成“查令十字街”,Charing
Cross Road曾作“雀灵路”“彻灵街”“查灵歌斯路”等译名,其中“查灵歌斯路”乃当地正式中文名称。因前译都没有点出Cross,为了解释这个十字架的典故,他采用直译“查令十字”,“可是为何“‘路’改成‘街’,我很纳闷”。
继续听他们讨论
“我是翻译《查令十字路84号》的陈建铭,朋友嘱我来此地看看各方意见,给大家说明一下。”
陈建铭以这一句开场白,融入了“闲闲书话”网友对他译作的讨论。《查》是他初试译笔,后来他还译了厚厚的《藏书之爱》,即美国著名藏书家爱德华·纽顿的书话合集。听说重庆出版社拿到了简体字版权,书马上也要印出来了。
繁体字版的《查》书译序用的是唐诺的文章《有这一道街,它比整个世界还要大》,简体字版则换成了恺蒂的《书缘·情缘》按说撤换译序应该给译者打个招呼,可是竟然没有。陈建铭回应网友说:“恺蒂女士的美文我也从《书缘·情缘》读过,无疑也是好文章,但作为前序,我依然觉得有点不适合,毕竟当初是为其他场合所写。”他说简体字版印行前他一无所悉,否则他会央请出版社找钟芳玲小姐写一篇新文章。
钟芳玲或许真的是为《查》书写序文的合适人选。1996年7月,她在组约曾两次拜访海莲·汉芙,请她在自己带去的海莲著作上一一签名。她收藏了大量的海莲作品,仅《查》书就有多种英文版本,甚至还有舞台的脚本。“几乎每到一个书店,看到封面、编排不一样者,我就会买下。”她也动过翻译《查》书的念头,后来放弃了。“在读过数十回她与法兰克的原文书信后,我只觉得无法用另一种语言来为他们发声。”她写自己与《查》书和海莲·汉芙书缘加情缘的文章,收在她那本可爱好读的《书天堂》里。 陈译《查》书,在译注上颇下功夫,等到他译《藏书之爱》,译注的分量更大大增加。大陆网友觉得将译注放在书后不方便,陈建铭却有自己的看法:原本没有打算写那么多译注,但考虑书中提及许多英文文学经典,台湾读者可能欠缺完整的文化准备,于是“画蛇添足了一番”。至于一股脑列在书后则是他的坚持,只希望读者阅读时不受干扰,版面能恢复一封信该有的模样。“页数因此增加多少,出版社是否收了渔利,并不在我的考虑之内。”
当然,《查》书是全译本,并非节译,大陆读者大可以放心。陈先生猜想当初结集时汉芙也许经过了一番筛选,否则20年的信函往复不只此数。“但故事交代完整,不是吗?”陈建铭说,“我正喜欢它既短却长,虽薄但深。试想:倘若全放进去,满满400页,就不会这么动人、引人神伤了。”
不要“迷阵”,不要“血影”
《查令十字路84号》中那一片因书而来的情意实在太感人了。又因为是通信,一张薄纸只载得动故事的梗概,几行文字却盛不下浓密的情谊,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也太丰富了,艺术家们觉得读着不过瘾,于是开始演绎复演出。1987年,电影版本问世,英国导演大卫·修·琼斯执导,著名演员安娜·班克劳馥饰演汉芙,饰演铎尔的演员我们更熟悉,是大大有名的安东尼·霍普金斯。我曾打探过深圳的“碟情”,行内人士都说不知道有这部电影。失望之余,我曾在两年多前的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开始寻找电影版《查令十字路84号》。听说台湾版的影碟市面上可能会有,可是我不会要,因为陈建铭说,台译片名居然成了《迷阵血影》,对白字幕亦惨不忍睹。“迷阵血影”?简直离谱离到了天上。翻遍全书,汉芙的文字只有一处与“血”有关:“我得去睡了。我会做一个可怕的梦——披着道袍的妖魔鬼怪,拎着一把把血淋淋的屠刀——上面分别标示着‘段’‘节’‘选’‘删’等字眼,霍霍朝我追来……”这封信,汉芙是在斥责那本选编得很差的《巨匠当代文库》,噩梦的“标示”都带着书卷气,哪里会有什么“迷阵血影”?莫非电影加入了谋杀内容?可是恺蒂明明写过,电影介绍中是这样说的:“这部片子旨在反映两种爱情,一是汉芙对书的激情之爱,二是她对铎尔的精神之爱。”
我说我不要“迷阵”,不要“血影”,可是电影《查令十字路84号》还是从台北飞来了。2005年年初,突然收到陈建铭先生的邮件,自我介绍说他曾译出《查令十字路84号》《藏书之爱》等,对与书籍相关诸事极感兴趣(这些当然我早就知道了)。他说他想寄一本他编的《逛书架》给我,也想有机会来看看我的藏书。我真是又惊又喜,立刻回复说随时欢迎他光临,并附上了含有上面那段文字的旧文博他一粲。建铭兄复信说,他要寄我一张《查》电影碟:“请放心,我会录制没有中文字幕的清爽版本,您配合中、英文版书籍观览不成问题。”
呵呵,就我的烂英文水平,观览还是会有问题的,可是只要有了这没有“迷阵血影”的清爽版本,有点问题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拜访过汉芙的人
《查令十字路84号》文字太短了,书太薄了,如果心急,一会儿就会看完。人生苦短,好书也苦短,生活总该有“求慢”的时候,因此,读《查》书需要夜深人静,拥被在床,开一盏亮亮的灯,慢慢打开封面,慢慢地读。我回复陈建铭的邮件时表达了这个意思,建铭来信表示他也深有同感:
《查》虽轻薄一小册,却载满浓重深情。我多年以来每回重阅总会缓缓地读,在几处转折点还会刻意搁几天再接着往下读——人家可是结结实实写了20年的信啊,实在没道理让咱们如此囫囵吞枣、一鼓作气地挥霍掉。
或许还是因为《查》书的关系吧,建铭兄还寄赠我一本他朋友钟芳玲的《书天堂》繁体版精装签名本。此书我之前已经读过,知道钟芳玲曾经去纽约拜访过海莲·汉芙。她应该是两岸爱书人中唯一见过汉芙的人了。那是1996年7月,她去纽约,辗转与汉芙通了电话,约了时间,“管理员通报不久,一位佝偻瘦小的老妇人缓缓走出电梯,手上拿了根香烟。没错!她就是海莲·汉芙”。
一老一少去对街的咖啡馆小坐,两三分钟的路程花了近20分钟,汉芙已经举步维艰了。她对钟芳玲说,欧美读者常有人来,你却是第一个来访的台湾读者。提起查令十字路84号,汉芙的眼光变柔和了,语调也变轻了,说自己因为与伦敦的那家旧书店结缘,才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她说自己的写作生涯本不顺遂,因《查令十字路84号》的成功,她得以重拾自尊与自信。她们还提到这本书对爱书人的影响:“有些浪漫的书迷情侣,甚至相约在那个门号前接吻。”
垂垂老矣的汉芙对书的眼光依然挑剔,她和钟芳玲一起抱怨她著作的平装本欠缺质感,难以保存,封面松垮,边缘又容易折角。钟芳玲不甘心汉芙只在平装本著作上给自己签了名,又到处去找精裝本,几天后果然找到了两种。她再约汉芙见面,希望在精装本上留下汉芙娟秀流利的笔迹。这次她去了汉芙的公寓:老式的打字机,长条的座椅兼睡床,茶几上的马提尼与酒杯,书架上来自伦敦的旧书……都是她书中描述过的,一切都很熟悉。她终身独居,如今老了,一位朋友每天会来电话查看她是否还活着。她在钟芳玲带去的书上写道:“致芳玲,冀望她快快再来纽约,否则在她成行前,我将死去。”
那年汉芙80岁。半年多后,她走了。
(摘自浙江大学出版社《夜书房·初集》 作者:胡洪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