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学习情境,不仅能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而且让他们的思维能力更强、学习更主动,从而帮助一线初中数学教师构建有效课堂。为此,本文将从趣味化、生活化、主动性三个方面,就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学习情境创设进行研究,希望对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情境;创设
引言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而情境创设就如同一座“桥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起来。再者,摆脱生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束缚也是当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的期望。所以,研究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学习情境创设,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素养提高都有积极意义。
一、利用趣味化的数学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初中数学具有显著的逻辑性,一方面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也具有一定要求,这是因为逻辑性的知识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教学,极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感,继而对学习的学习兴趣不足,影响了课堂教与学的效果[1]。所以,为了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探寻教学方法时,应该利用趣味化的数学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充满快乐、愉悦的课堂中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如果只从理论层面引入该知识,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但是,如果教师选择这方面知识的趣味化数学素材,那学生会在趣味化的故事讲述中渐渐深入课堂。如抓住“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代数”和“几何”中的桥梁作用,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引入“笛卡尔观蚁受启”的故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背后动人、有趣的故事,另一方面跟着笛卡尔观察蚂蚁移动留下痕迹的过程思考“代数”与“几何”的过渡问题。特别是“由点及线”问题,教师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显示出蚂蚁的移动过程,然后观察移动的痕迹,就理解了“线是由点构成”的知识点。
二、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初中数学具有显著的抽象性,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变得更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是当前很多教师研究的问题[2]。其实,数学知识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将知识生活化,从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高不可攀”,而是每天“相伴左右”。
例如,教师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从“弥补残破的三角形玻璃片”入手,因为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单从理论讲解入手,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那么依靠纯理论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看不到学习数学的作用。然而,如果教师给学生分配一个残破的三角形玻璃片(用纸质三角形块代替),让学生根据所学思考“如何才能配一个与之大小、形状皆同的三角形玻璃片”。
三、利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首要教学目标,并要在课堂教学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探究课堂教学方法和创设学习情境时,也要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为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与能力打下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好几根任意长度的小纸条,然后依靠自己的动手能力摆一摆三角形。这时候,有的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现象:第一,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有的可以摆成三角形;第二,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不同,有的是钝角三角形,有的是锐角三角形,有的是直角三角形。再后来,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纸条可以摆成三角形,而有的不行,于是慢慢的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不仅让学生的课前动手操作和思考在课堂上得到了延伸,而且学生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上的教学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吸收更透彻。最关键的是,通过课前动手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他们改变了以往“等”的学习习惯,依靠自己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完成求知过程,更对他们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
结语
新課改和核心素养理论都阐述了趣味化、生活化、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要从趣味化、生活化、主动性三个方面出发,即利用趣味化的数学素材、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如此一来,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情境中和高效的教法中定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萍.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10).
[2] 刘承通. 创设学习的情境——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6(12).
[3] 吴庆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及其作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4).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学习情境;创设
引言
新课标指出,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而情境创设就如同一座“桥梁”,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起来。再者,摆脱生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束缚也是当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的期望。所以,研究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学习情境创设,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的素养提高都有积极意义。
一、利用趣味化的数学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初中数学具有显著的逻辑性,一方面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有一定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也具有一定要求,这是因为逻辑性的知识如果按照传统方式教学,极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感,继而对学习的学习兴趣不足,影响了课堂教与学的效果[1]。所以,为了让课堂教学更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探寻教学方法时,应该利用趣味化的数学素材创设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充满快乐、愉悦的课堂中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如果只从理论层面引入该知识,那么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但是,如果教师选择这方面知识的趣味化数学素材,那学生会在趣味化的故事讲述中渐渐深入课堂。如抓住“平面直角坐标系”在“代数”和“几何”中的桥梁作用,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引入“笛卡尔观蚁受启”的故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背后动人、有趣的故事,另一方面跟着笛卡尔观察蚂蚁移动留下痕迹的过程思考“代数”与“几何”的过渡问题。特别是“由点及线”问题,教师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显示出蚂蚁的移动过程,然后观察移动的痕迹,就理解了“线是由点构成”的知识点。
二、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初中数学具有显著的抽象性,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转变得更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是当前很多教师研究的问题[2]。其实,数学知识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师可以将知识生活化,从而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获得体验和感悟。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高不可攀”,而是每天“相伴左右”。
例如,教师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可以从“弥补残破的三角形玻璃片”入手,因为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单从理论讲解入手,而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那么依靠纯理论的讲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看不到学习数学的作用。然而,如果教师给学生分配一个残破的三角形玻璃片(用纸质三角形块代替),让学生根据所学思考“如何才能配一个与之大小、形状皆同的三角形玻璃片”。
三、利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一首要教学目标,并要在课堂教学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探究课堂教学方法和创设学习情境时,也要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为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与能力打下基础。
例如,教师在讲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准备好几根任意长度的小纸条,然后依靠自己的动手能力摆一摆三角形。这时候,有的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现象:第一,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有的可以摆成三角形;第二,摆成的三角形的形状不同,有的是钝角三角形,有的是锐角三角形,有的是直角三角形。再后来,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纸条可以摆成三角形,而有的不行,于是慢慢的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最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入今天的教学主题,不仅让学生的课前动手操作和思考在课堂上得到了延伸,而且学生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上的教学那么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入、吸收更透彻。最关键的是,通过课前动手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让他们改变了以往“等”的学习习惯,依靠自己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完成求知过程,更对他们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积极作用。
结语
新課改和核心素养理论都阐述了趣味化、生活化、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创设学习情境过程中,要从趣味化、生活化、主动性三个方面出发,即利用趣味化的数学素材、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如此一来,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情境中和高效的教法中定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萍.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10).
[2] 刘承通. 创设学习的情境——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6(12).
[3] 吴庆森.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及其作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