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新标准的实施,音乐课教学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方式和学科整合上,音乐学科“寓教于乐”的鲜活和创造性教学还需加强。
关键词:兴趣 教学 整合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校把音乐学科视作“副科”随意搭配到“主科”现象得到扼制;二是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或“教唱歌”的现象得到了扭转。但反思音乐课堂,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教学整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教学方式和学科整合教学,为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进行探讨。
一、抓住学科特点,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思想出发,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的模式,课堂一开始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然后学生围绕老师指挥棒个人唱、小组唱、轮唱,最后10分钟集体唱的手段单一、信息量单一、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传统套路。
所以,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抓住音乐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和现代教育技术,以音乐、图像、动画和影视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生动、有趣的不限于一种的教学方法或不拘泥于运用听、动、演、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教学模式,创造鲜活生动,又富有吸引力的音乐教学情境,既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又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自觉主动的人人参与音乐学科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对于一成不变的学习都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为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也不拘泥在课堂和老师上,我们可以和农村学校兴起的少年宫、当镇区县成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或文化馆,以及民间艺术团体等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方式,最大限度地拉近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听、唱、赏和表演实践中,提高自身音乐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主人。
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在“玩乐”中学音乐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课标中“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或手段,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玩转音乐课堂,让学生在“把玩”音乐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
如运用“科尔文手势”学识谱教学法与“奥尔夫节奏”教学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集视、听、唱、赏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音乐视频节目”与“模仿实践”教学方式等,将乐理知识、声乐知识、器乐知识,以及视唱理论、音乐史等,以有趣、灵活、生动、形象的方式,以音像视频和和学生喜欢的音乐频道节目为范本,以音乐课堂为舞台,在“听、动、赏、想、演和创”的音乐学习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用肢体语言完成由“听”到“动”;在“赏”各种优秀声乐、器乐视频节目和音乐演唱表演节目等时想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表演?我和他(她)存在的差距在哪?应通过什么方法或方式加以锻炼,完成“赏到”“想”;再根据教材和生活案例,让学生完成“想”到“演”,再到“创”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表演和表现欲望,以文艺表演和音乐竞技形式玩转音乐课堂,在“玩乐”中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加强学科之间整合,避免单一教学模式
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音乐学科的教学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想要传授好声乐、器乐和乐理知识等,教会学生如何唱,以什么方式表达音乐,实现音乐与心灵、情感的共鸣,启迪智慧,发挥情智互补之功能,就要综合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以及其他艺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大课程目标,和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四个教学领域整合,避免单一教学模式,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总之,要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我们要根据音乐学科“寓教于乐”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模式,整合好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和艺术,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创造鲜活、有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上音乐课就进入“角色”,在“把玩”音乐中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里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全面实现音乐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7)
2.周瑩 《新时期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18.5)
关键词:兴趣 教学 整合素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学校把音乐学科视作“副科”随意搭配到“主科”现象得到扼制;二是音乐课就是“唱歌课”或“教唱歌”的现象得到了扭转。但反思音乐课堂,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教学整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就中小学生音乐兴趣培养、教学方式和学科整合教学,为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其音乐的综合素质进行探讨。
一、抓住学科特点,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思想出发,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的模式,课堂一开始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然后学生围绕老师指挥棒个人唱、小组唱、轮唱,最后10分钟集体唱的手段单一、信息量单一、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严重制约着音乐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的传统套路。
所以,一个好的音乐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抓住音乐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等特点,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和现代教育技术,以音乐、图像、动画和影视相结合,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以生动、有趣的不限于一种的教学方法或不拘泥于运用听、动、演、赏、创等多种音乐实践教学模式,创造鲜活生动,又富有吸引力的音乐教学情境,既使教与学升华为愉悦的情感交流,又使音乐课堂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自觉主动的人人参与音乐学科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不管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对于一成不变的学习都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为激发学生兴趣,课堂教学也不拘泥在课堂和老师上,我们可以和农村学校兴起的少年宫、当镇区县成立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或文化馆,以及民间艺术团体等进行合作、交流,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方式,最大限度地拉近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听、唱、赏和表演实践中,提高自身音乐综合素质,成为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主人。
二、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在“玩乐”中学音乐
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课标中“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式或手段,改变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玩转音乐课堂,让学生在“把玩”音乐中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学科特点。
如运用“科尔文手势”学识谱教学法与“奥尔夫节奏”教学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集视、听、唱、赏于一体,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音乐视频节目”与“模仿实践”教学方式等,将乐理知识、声乐知识、器乐知识,以及视唱理论、音乐史等,以有趣、灵活、生动、形象的方式,以音像视频和和学生喜欢的音乐频道节目为范本,以音乐课堂为舞台,在“听、动、赏、想、演和创”的音乐学习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在聆听的基础上,用肢体语言完成由“听”到“动”;在“赏”各种优秀声乐、器乐视频节目和音乐演唱表演节目等时想想如果是自己会如何表演?我和他(她)存在的差距在哪?应通过什么方法或方式加以锻炼,完成“赏到”“想”;再根据教材和生活案例,让学生完成“想”到“演”,再到“创”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表演和表现欲望,以文艺表演和音乐竞技形式玩转音乐课堂,在“玩乐”中学习音乐,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加强学科之间整合,避免单一教学模式
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音乐学科的教学是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想要传授好声乐、器乐和乐理知识等,教会学生如何唱,以什么方式表达音乐,实现音乐与心灵、情感的共鸣,启迪智慧,发挥情智互补之功能,就要综合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以及其他艺术和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大课程目标,和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四个教学领域整合,避免单一教学模式,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全面实现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总之,要提高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我们要根据音乐学科“寓教于乐”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和模式,整合好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和艺术,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创造鲜活、有趣而又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上音乐课就进入“角色”,在“把玩”音乐中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里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音乐素养,全面实现音乐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1.7)
2.周瑩 《新时期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