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地处溧阳,学生生活、成长在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环境中,学校以“感恩信义”为主题,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合理移植、渗透到习作教学中,改造现有习作课程,融入到校本课程之中。我校实施的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1. 阅读迁移。将现有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梳理,筛选出与“感恩信义”主题有关的课文,进行序列化整理,以读后感、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形式进行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2. 主题渗透。梳理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将与“感恩信义”有关的习作整合,强化突出主题,编写出相应的指导方案。
3. 活动寻访。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需要开展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走进历史、探访历史文化遗迹,并以游记、散文、观后感等形式表达收获。
4. 榜样发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慧眼发现具有“感恩信义”品质的人和故事,用记叙文、诗歌的形式进行赞颂。
5. 课程拓展。对课程进行不断地拓展,突破习作的限制,引导学生就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等内容进行自主的活动设计,并以童话、剧本、小品表演、相声、公益广告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活动。
实施过程中,我们最深切的体会有如下三点:
一、 特色主题习作,让学校特色落地生根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水平、校园文化、教育方式、学习方法、教育成果等方面精髓的提炼,是学校丰富内涵的体现,是学校个性化深厚底蕴的积淀。小学是情感道德、行为准则、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便成为学生丰富知识积累、拓宽生活经验、陶冶高尚性情、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为学校的其他特色建设提供了一条思路——学校特色还可以其他途径来细化、落实与强化,使之更加深入人心,转变为师生的具体行动。
在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关注了教材内容、学生活动及地方特色资源,让学校教育特色合理地渗透到习作教学中。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参观记,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寻访本地历史文化遗迹(贞女碑、孟郊母子像等),聆听与之有关的“感恩信义”的历史故事与传说,然后写一篇游记。同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课程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搜集有关感恩的故事,举行故事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成了学校特色文化传承的一根纽带,将学校特色具体化、丰富化、细致化,将口号变成可操作的课程、可感知的素材、可表达的写作、可参与的活动。
二、 特色主题习作,给习作教学多开一扇窗
如何有效解决训练序列的问题,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写作素材,有效整合,促进情感、内容与技能的整体提升,是当前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以苏教版五下第二单元为例,在学习了《梦圆飞天》《神奇的克隆》两篇课文后,教师运用阅读迁移的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我与现代化”主题习作训练,感受科技时代的新生活;结合“感恩信义”主题写想象作文,例如《假如我会克隆》;开展寻访活动,走进新农村、新小区、工厂等,感受现代社会气息,写一篇参观记。按教学进度,学习本单元时,恰逢妇女节前后,可以进行课程拓展,给妈妈做一张感恩卡。
学校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效落实了写作中的德育,丰富了写作素材,实现了习作与做人的有效结合;同时,构建主题习作校本课程体系,将使习作教学更加有序,指导更具针对性,活动更具综合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即让作文“做”起来。
三、 特色主题习作,使校本课程多一种选择
习作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习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语文课程规定的习作训练进行的校本化改造。将学校特色建设与习作课程结合起来,为其他校本课程提供了范例,真正实现了校本课程的特色化、个性化与多元化。如苏教版五下第六单元,我们可以根据本单元的《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进行阅读迁移:围绕革命先烈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写读后感;通过本单元习作“家乡的名人”进行主题渗透,写家乡“感恩信义”的名人;开展寻访活动,观看电影、电视剧,围绕“感恩信义”主题写观后感;进行课程拓展,举行一次“家乡的名人”主题手抄报展览活动。
总之,特色主题习作能够让学生将耳濡目染的生活因素自由、自主、自发地通过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注重了习作实践性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此,我们可以厘清学校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题习作使学校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学校特色则为主题习作提供素材;
——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载体,学校特色自然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题;
——在校本课程为主题习作构建训练体系的同时,主题习作也作为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让学校特色落地生根,给习作教学多开一扇窗,使校本课程多一种选择,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作者单位:溧阳市殷桥小学)
1. 阅读迁移。将现有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梳理,筛选出与“感恩信义”主题有关的课文,进行序列化整理,以读后感、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形式进行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2. 主题渗透。梳理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将与“感恩信义”有关的习作整合,强化突出主题,编写出相应的指导方案。
3. 活动寻访。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需要开展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图书馆、走进网络、走进历史、探访历史文化遗迹,并以游记、散文、观后感等形式表达收获。
4. 榜样发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慧眼发现具有“感恩信义”品质的人和故事,用记叙文、诗歌的形式进行赞颂。
5. 课程拓展。对课程进行不断地拓展,突破习作的限制,引导学生就感恩自然、感恩社会等内容进行自主的活动设计,并以童话、剧本、小品表演、相声、公益广告等形式,实现多元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活动。
实施过程中,我们最深切的体会有如下三点:
一、 特色主题习作,让学校特色落地生根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水平、校园文化、教育方式、学习方法、教育成果等方面精髓的提炼,是学校丰富内涵的体现,是学校个性化深厚底蕴的积淀。小学是情感道德、行为准则、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便成为学生丰富知识积累、拓宽生活经验、陶冶高尚性情、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这为学校的其他特色建设提供了一条思路——学校特色还可以其他途径来细化、落实与强化,使之更加深入人心,转变为师生的具体行动。
在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关注了教材内容、学生活动及地方特色资源,让学校教育特色合理地渗透到习作教学中。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篇参观记,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寻访本地历史文化遗迹(贞女碑、孟郊母子像等),聆听与之有关的“感恩信义”的历史故事与传说,然后写一篇游记。同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课程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搜集有关感恩的故事,举行故事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成了学校特色文化传承的一根纽带,将学校特色具体化、丰富化、细致化,将口号变成可操作的课程、可感知的素材、可表达的写作、可参与的活动。
二、 特色主题习作,给习作教学多开一扇窗
如何有效解决训练序列的问题,并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挖掘写作素材,有效整合,促进情感、内容与技能的整体提升,是当前习作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以苏教版五下第二单元为例,在学习了《梦圆飞天》《神奇的克隆》两篇课文后,教师运用阅读迁移的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我与现代化”主题习作训练,感受科技时代的新生活;结合“感恩信义”主题写想象作文,例如《假如我会克隆》;开展寻访活动,走进新农村、新小区、工厂等,感受现代社会气息,写一篇参观记。按教学进度,学习本单元时,恰逢妇女节前后,可以进行课程拓展,给妈妈做一张感恩卡。
学校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的建设,有效落实了写作中的德育,丰富了写作素材,实现了习作与做人的有效结合;同时,构建主题习作校本课程体系,将使习作教学更加有序,指导更具针对性,活动更具综合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即让作文“做”起来。
三、 特色主题习作,使校本课程多一种选择
习作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习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语文课程规定的习作训练进行的校本化改造。将学校特色建设与习作课程结合起来,为其他校本课程提供了范例,真正实现了校本课程的特色化、个性化与多元化。如苏教版五下第六单元,我们可以根据本单元的《七律·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进行阅读迁移:围绕革命先烈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写读后感;通过本单元习作“家乡的名人”进行主题渗透,写家乡“感恩信义”的名人;开展寻访活动,观看电影、电视剧,围绕“感恩信义”主题写观后感;进行课程拓展,举行一次“家乡的名人”主题手抄报展览活动。
总之,特色主题习作能够让学生将耳濡目染的生活因素自由、自主、自发地通过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注重了习作实践性的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由此,我们可以厘清学校特色、主题习作、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题习作使学校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学校特色则为主题习作提供素材;
——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载体,学校特色自然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题;
——在校本课程为主题习作构建训练体系的同时,主题习作也作为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之一。
让学校特色落地生根,给习作教学多开一扇窗,使校本课程多一种选择,这就是我们的理想。
(作者单位:溧阳市殷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