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式促销”是渠道商与生俱来的权利?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eo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仅在食品饮料领域,就有数千种新品争着要上货架,而只有不到10%的新品能冲出重围。为了提高成功率,厂家竞相在各种“推式促销”上大费周章地放血,无形中又巩固了渠道商的这种权利。
  “推式促销”大行其道
  大多数制造商并不直接把产品销售给最终的目标消费者,因此,他们必须依靠各级渠道商的分销支持和促销帮助——这是不争的事实;
  渠道商大多是独立的、各品牌共享的经济体,因此,如何激励和诱使他们多进货、并给予本产品更多的关心和协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的成败——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推式促销”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诞生的。所谓“推式促销”,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状况以及特定的预算内,向渠道商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诱因和激励,目的在于立即提升销售业绩。
  “推式促销”大家并不陌生,常见的方法有:随货搭赠、单价折让、坎级促销、达成返利、集点赠送等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招数行之有年,几乎贯穿渠道管理的始终。
  从这些年的实际情况看,“推式促销”似乎成了渠道商与生俱来的权利,制造商在“三不得”(数量少不得、幅度小不得、行动慢不得)下超负荷运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不堪其累,但长此以往,似乎也就习惯成自然,把不合理当合理,把不正常当正常了。
  竞相升级的“推式促销”
  “推式促销”是相对于“拉式促销”而言的(参看下图中两者的比较)。所谓“拉式促销”,是通过创造消费者(或行业使用者)对于某种产品的强大需求,制造商可以迫使渠道商无条件或较少条件地销售其产品。这两种方法并不冲突,实际上,它们经常被共同使用。但值得我们高度注意的是,这些年促销重点的总体趋势是:靠拢“推式促销”,远离“拉式促销”。
  之所以如此,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1.内在因素:“推式促销”相对较简单、省事、不费心力,更加立竿见影。正因为如此,厂家的产品经理不见得具备“拉式促销”的能力,但似乎都具备“推式促销”的功力!
  2.外在因素:竞争者使用频度增高,而渠道商对此的要求也日增。
  所有这些因素中, 又以外在因素尤其重要。一方面,零售商和批发商的规模和能力不断增长,谈判力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每年仅在食品饮料领域,就有数千种新品争着要上货架,而只有不到10%的新品能冲出重围。为了提高成功率,厂家竞相在各种“推式促销”上大费周章地放血,无形中又巩固了渠道商的这种权利。
  “沉默”抑或“沉没”
  “推式促销”固然有其正面的、短期的作用,但频繁、大幅度地长期使用,其毒副作用也是明显的,甚至是致命的,常见的毒副作用有四:
  1.透支未来。
  大多数的“推式促销”,基本是在仓库之间玩搬运游戏,在月度之间玩数字游戏。当期的业绩增量往往来自于后期业绩的衰退,业绩总量并没有增加多少(要检核这一点不难,把“推式促销”的前期销量、当期销量和后期销量统计出来,就一目了然。),毫无疑问,这样的“推式促销”无异于瞎折腾。
  2.价格卖穿。
  说来也许没有人相信,现今市面上很多快速消费品的价格,比10年以前的开盘价还低。为什么?就是因为推式促销作祟,让制造商的价盘卖穿了,虽然中间不断重新调价(开盘),但开盘不久又破盘,循环上演高开低走的戏路。在物价不断上涨、消费力不断提升的今天,还卖着10年前的价格,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样的企业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
  3.产生即期品。
  对于食品饮料等保质期短的产品,十有八九的即期品都是过度的“推式促销”造成。即期品的影响,轻则消耗企业利润,重则破坏品牌形象甚至一命呜呼,不可不察。
  4.促销依赖症。
  “推式促销”对于渠道商,颇似吗啡,一吃就上瘾,且瘾越来越大,欲罢不能。促销激励不再是激励条件(无之无所谓,有之则受到激励),而是成了保健条件(有之无所谓,无之则抱怨),陷入不促不销的窘境。
  对于渠道商这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大多数制造商选择的是沉默,即便抗争,也是敢怒不敢言更不敢行。“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倒是值得制造商深思,因为选择“沉默”或许就已经选择了慢性毒药而终至“沉没”!
  以笔者所处行业为例,几大制造商寡头之间因为恶性竞争的“推式促销”费用就不下10%(仅仅随货折扣往往就高达7%),无一例外地消耗了企业的元气,磨损了产业的健康。
  “零折扣”的觉醒
  实际上,渠道商并不存在什么与生俱来的权利,如果有,也大多是制造商赋予的,或者说是制造商白白赠送的。制造商之间充满敌意的、排他性的“推式促销”,获取的都是短期的“燕子销量”(所谓“燕子销量”,就是哪家的“推式促销”力度大,销量就象燕子一样飞向哪家,飞来飞去,最后彼此都没有占到便宜),最终让制造商陷入囚徒困境。
  以笔者所处行业为例,几大制造商寡头之间因为恶性竞争的“推式促销”费用就不下10%(仅仅随货折扣往往就高达7%),而这些“推式促销”费用的正面贡献微乎其微,无一例外地消耗了企业的元气,磨损了产业的健康。
  或许是这两年原物料纷纷涨价这个外因的促成,处于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中的寡头们,终于在杀戮多年而筋疲力尽之时,开始意识到竞争的本质并非你死我活,也并非是你输我赢,而是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促成双赢。
  与此同时,一些优秀的制造商也发现,与其不断强化渠道商的“推式促销”的权利,不如将更多的战略重点放在自身销售力量的发展和支持上,因为它能有力感召销售渠道各环节发挥其作用,比对销售渠道成员滥用报酬,从而获得廉价赞扬的短期特定的“推式促销”方式更有效。
  因此,从2007年开始,一些行业的优秀制造商针对“推式促销”的口号不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取而代之的而是“零折扣运动”(随货折让全部取消)和“enough is enough”(足够就好)。
  不管怎么样,就算聊胜于无吧,不妨看看一家知名食品企业在2007年针对“推式促销”所做研究中的几个具普遍意义的论点,希望能有助于有心的决策者思考:   1.从一个持续的角度来看,特别的、快速的、频繁的推式促销不会刺激渠道成员提供高水平的支持;
  2.推式促销应该被看成战略性销售渠道管理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引导渠道成员销售更多产品的战术行动;
  3.考虑到营销渠道环节对促销产生反应的众多因素,制造商在实施重大推式促销方案前,必须仔细研究渠道成员的需求,不能一味地盯住竞争对手的促销行为;
  4.促销后的调研和销量追踪,可以评价渠道商对推式促销的反应。如果制造商期望提高推式促销的有效度,那么,这个习惯必须建立起来。
  5.尽管制造商自己做了最大努力,强有力的大型渠道成员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在推式促销问题上与制造商陷入冲突,因为他们的利益和目标常常产生分歧。这就需要考验制造商与渠道商协调合作的技巧。
  最后,正如上述第五点所言,制造商如果要取消或者降低某些“推式促销”,势必触及渠道商这种与生俱来的权利,厂商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我们不妨简单来看看另一家知名快消品企业的一个主题为“enough is enough”(足够就好)的管理专案,是如何缓冲厂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
  主题释义:对于渠道商的利益分配,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足够就好”,顾名思义为“enough is enough”(足够就好)。道理很简单,给渠道商的利益不足,那肯定对你的产品没有兴趣和动力,自不待言;给渠道商的利益如果泛滥,同样过犹不及,渠道商要么把这些资源乱用(甚至杀价、窜货),要么不求进取,不是靠开拓市场赚钱,而是坐等厂家各式名目的“推式促销”。
  操作要点:给渠道商的“推式促销”的总额度可以保持不变(基本可以稳定渠道商的军心,是制造商在双向谈判事后的重要筹码),但必须实现合情合理的三个转变。中心思想把促销费用的主动权抓在制造商手中,把过去浮滥的、浪费的“推式促销”费用捡回来。
  1.事前转变为事后:把事前奖励的项目全部取消,一律改为事后奖励。事后怎么奖励?当然根据表现和双方的约定来论功行赏。
  2.无条件转变为有条件:随货赠送、无偿折扣之类的促销一律取消,改变为有条件的激励。至于是什么条件?双方根据各自的利益和目标,举行谈判后签订专案合作协议。
  3.结果指标驱动转变为过程指标驱动:将那些只看数字结果的奖励、激励项目全部取消,改变为过程指标驱动,比如新客户开拓数量、新产品推展、品项数齐全性、铺货率等能够量化的指标(须结合企业的目标)。
  给渠道商的利益不足,那肯定对你的产品没有兴趣和动力,自不待言;给渠道商的利益如果泛滥,同样过犹不及,渠道商要么把这些资源乱用(甚至杀价、窜货),要么不求进取,不是靠开拓市场赚钱,而是坐等厂家各式名目的“推式促销”。
其他文献
有朋友做  一位记者给我发来一份采访函,要求我说明双汇为何质量问题频发?  我没急于给他书面回复,而是先拔通他的电话,进行前期沟通。  我礼貌地问他:如果一位自称遇到困难的陌生人突然向你要求1万块钱的援助,你会爽快地答应吗?  记者回答:不会。  我追问:为什么呢?  他说:我并不富裕,要对我的家庭和家人负责。  我又问他:如果那个陌生人告诉你,说他因购买双汇的产品而受到身体和精神伤害,请你帮助他
期刊
2012年11月1日,第八届中国调味品产业营销国际论坛在广州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调味品协会与《销售与市场》杂志社联合举办,主题为“精准定位,关注国际”。  中国调味品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会总干事卫祥云,中国调味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调味品经销商会会长白燕,《销售与市场》杂志社、《营销界·食品营销》主编陈思廷,知名品牌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明阳,韩国酱类协同组合专务理事
期刊
当前的形势非常严峻:国际市场萎缩,国际经济增长不断下滑,实际上是08年金融危机的继续;不是什么二次探底,而是我国经济严重的结构性缺陷继续发飙。我们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更加恶化,落得今天的形势。  经济的增长速度,今年会逐渐下调,无论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我感觉不会改变下调的趋势。因为它只在宏观调控上着力,而不是在微观调控上认真解决。  为了应对08年的金融危机,09年推出了极度扩张的财政政策,
期刊
【导语】振兴豫酒已经成为豫酒人共同的心愿,豫酒也的确到了“保卫黄河”的最后时刻。  豫酒与中国营销,这两个看上去并无直接关联的问题,近期一直在我头脑中晃悠,挥之不去。聚焦豫酒,我没有太多兴趣;整体论述中国营销,我又力不从心,所以结合自己这些年来的观察,漫谈一下,与各位分享。  低迷的豫酒  豫酒是不缺品牌的。曹操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令杜康天下无人不知,在品牌声誉上,也几乎没有任何瑕疵。而宋
期刊
【导语】与其在100%的市场占有10%的份额,不如在10%的市场占有100%的份额  看行业:大处要壮阔  白酒和黄酒,都是酒,但在投资家眼中,却大相径庭。  以龙头企业贵州茅台和古越龙山为例:  2001年,古越龙山市值28亿,贵州茅台96亿;  10年后,古越龙山市值67亿,同比增长2.4倍;贵州茅台2007亿,同比增长21倍。  比营业收入,2001年,古越龙山4.4亿,贵州茅台16.8亿;
期刊
【导语】  这是一种双输的结局,大家都得为自己的行为埋单,消费者花了高价买了洋奶粉,企业则必须长时间扛着滞销的商品、鄙夷的眼神来承担最终的惩罚。  我和卖饼摊的博弈故事  我来讲个生活中的故事吧。  我很喜欢吃楼下那家的葱油饼,每天都会买上点,但有一天我再也不买了,为什么呢?  因为地沟油事件的披露,让我对这家的油由衷产生了怀疑。在自己的“口舌之快”与身体健康之间,我最终选择了后者。  或许你会说
期刊
【导语】一个白酒企业想做到100亿,应该秉承什么样的理念、战略和模式?老百亿与新百亿  越来越多的白酒企业把100亿当成一个重要的业绩目标,投资者、经销商、酒厂,都把100亿当成一个阶段性的重要任务。据我了解的情况,大概有15家酒厂把目标定在2015年达到100亿目标,大概有25家酒厂把目标定在2020达到100亿左右。已经超过了100亿或者达到了100亿,再把目标定到500亿的,也有几家。  到
期刊
牛根生并没有真的离开他的圈子,离开乳业,甚至并没有真正离开蒙牛。  “改变,正在发生”  9月20日,这是蒙牛乳业(2319.HK)新品牌形象发布会开场VCR的第一句话。当晚,蒙牛发布了全新的主视觉、品牌广告及产品包装。创立至今13年来,这是蒙牛首次大规模形象切换。  “我们希望,以一滴奶的形象,回归牛奶的本质。”由中粮集团委派、5个月前刚刚出任蒙牛乳业总裁一职的孙伊萍在发布会上表示,“蒙牛发布的
期刊
2011年年底,康师傅宣布,以子公司康师傅饮品9.5%的直接权益,换购百事可乐在中国非酒精饮料装瓶业务的全部权益。在部分百事中国员工看来,卢英德此举意在通过外力实现百事中国裁员。作为百事历史上首位印度裔女CEO,卢英德被视为一位深谙东方文化的职业经理人,懂得如何借力用力。  在公布此笔交易之前,百事中国饮料业务内忧外患。  根据康师傅在公告中的披露,由于原材料成本大幅增加影响盈利能力,2009年,
期刊
【专题导语】  《食品营销》2012年6月刊的封面专题《冰糖雪梨:引爆饮料新浪潮?》引来“好评如潮”,有读者建议:为什么不研究那些曾经辉煌过却又殒落的品牌?  是的,成功的产品有相似的基因,失败的产品却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早期的旭日升冰茶成于产品,败于管理,或许与当时国内企业整体的营销管理水平有关。那么营销系统完善的企业一定就能成功?也未必。饮料行业营销老大可口可乐就在“原叶茶”这一战中败给康师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