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进入高三后,我就变得非常敏感、紧张,这种紧张和敏感,经常导致胃痛。我知道这样很不好,但随着高考的临近,我越来越无法摆脱心理的紧张以及情绪的波动。很多时候我真怀疑自己还能不能坚持到高考。面对竞争的残酷,我很无助。每当我回到家,看到父母为我准备的一切,这种焦虑感就会更加强烈。现在,我甚至没有勇气去面对新一天的学习,想到第二天的学习,我就感到真的好累。”在看到这位高三学生的心理告白后,作为老师,我们的责任或许不只是“传道、授业”,更主要的是“解惑”。
考前焦虑是指学生在考试前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表现为二重性: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进入考前复习,此时的学生如同即将走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烦躁、压抑、忧虑等内心活动和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爱发脾气、经常失眠等行为。
考前焦虑的消极影响在即将面临中高考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因为:
第一,学生的实际成绩与期望值间的差距引起的无力感,导致自信心低落。学生过分地希望自己考出好成绩。基础好,思维敏捷,对自己的目标有胜任感的学生,产生的焦虑相对积极些,能促进其认真复习,提高效率。而学习成绩相对不是很好的学生,预期越高,压力就越大,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产生重度焦虑并会日渐加重焦虑的程度,认为考不好,自己的命运便会被改变,就没有机会了。这样的心态时间越长,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就会越大。
第二,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经常拿自己的短处去比他人的长处。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各方面很优秀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各科目上的优劣情况,再加上偶尔的发挥失常,就会让有的学生不自主地放大自己的失败,看不见自己的成绩,进行自我否定,于是就会造成心理焦虑的升级,思想更加沉重。
其实考前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考前焦虑症降低到一个适宜的水平,而适宜的焦虑水平反倒是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因为心理学认为:适当的焦虑能导致作业量的最大发挥。
认知矫正。首先让学生把担忧的事情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对担忧进行合理的自我分析,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认清哪些担忧是合理的、现实的,哪些担忧是不合理的、非现实的。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担忧是否有根据,是否极端化。与担忧进行质辩,以事实和理性常识对不合理、非现实的担忧进行辩驳,认清担忧的危害,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以“目标导向激励”和“人际激励”为矫正准则,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新的知识增长点,树立信心,轻装上阵。
行为矫正。行为矫正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矫正,因为在考前学生们每天都是做题、看书,单调而又重复,很容易使大脑产生疲劳感和排斥感,即出现所谓的疲劳极限,此时学生对接纳的知识有本能的排斥感。所以考前学生要不断变换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听、说、读、写并用,要由前一阶段的单一做题方式转移到对解题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上来,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新的增长点。同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闲暇時可听听音乐,看看漫画,散散步。因为积极的休闲可使注意力中心转移,能调节紧张的大脑,降低焦虑水平,使大脑重新“充电”,保证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积极归因矫正。在实施矫正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在考前的作业和测验中,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所面对的不只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和任务难度可能过高,而不能让学生把暂时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天份、能力。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强化,促使学生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从而把考前焦虑降低到适宜水平。
此外,一些常识性的策略在对学生实施考前焦虑的矫正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告诉学生在考前要降低求胜动机,不要有太强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制订目标时要量力而行,考试不要追求尽善尽美,只要能把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就行。遇到答不上的题目就暂时放一放,否则就可能引发大脑因情绪紧张而导致的抑制机制,越急越想不出,越想不出越急,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加重焦虑状态。此时倒不如先做其他题目,等到大脑自动解除抑制后回头再做。同样道理,一旦遇到难题,也不要做过多纠缠,避免引发焦虑情绪,影响水平的发挥。
编辑/岳凤
考前焦虑是指学生在考试前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其表现为二重性: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学生能以积极的学习状态进入考前复习,此时的学生如同即将走上战场的士兵一样,心情既紧张又兴奋,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烦躁、压抑、忧虑等内心活动和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爱发脾气、经常失眠等行为。
考前焦虑的消极影响在即将面临中高考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因为:
第一,学生的实际成绩与期望值间的差距引起的无力感,导致自信心低落。学生过分地希望自己考出好成绩。基础好,思维敏捷,对自己的目标有胜任感的学生,产生的焦虑相对积极些,能促进其认真复习,提高效率。而学习成绩相对不是很好的学生,预期越高,压力就越大,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产生重度焦虑并会日渐加重焦虑的程度,认为考不好,自己的命运便会被改变,就没有机会了。这样的心态时间越长,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就会越大。
第二,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经常拿自己的短处去比他人的长处。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各方面很优秀的,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各科目上的优劣情况,再加上偶尔的发挥失常,就会让有的学生不自主地放大自己的失败,看不见自己的成绩,进行自我否定,于是就会造成心理焦虑的升级,思想更加沉重。
其实考前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考前焦虑症降低到一个适宜的水平,而适宜的焦虑水平反倒是有益于学生的学习与考试,因为心理学认为:适当的焦虑能导致作业量的最大发挥。
认知矫正。首先让学生把担忧的事情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对担忧进行合理的自我分析,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认清哪些担忧是合理的、现实的,哪些担忧是不合理的、非现实的。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担忧是否有根据,是否极端化。与担忧进行质辩,以事实和理性常识对不合理、非现实的担忧进行辩驳,认清担忧的危害,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以“目标导向激励”和“人际激励”为矫正准则,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找到新的知识增长点,树立信心,轻装上阵。
行为矫正。行为矫正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矫正,因为在考前学生们每天都是做题、看书,单调而又重复,很容易使大脑产生疲劳感和排斥感,即出现所谓的疲劳极限,此时学生对接纳的知识有本能的排斥感。所以考前学生要不断变换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听、说、读、写并用,要由前一阶段的单一做题方式转移到对解题方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上来,以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新的增长点。同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闲暇時可听听音乐,看看漫画,散散步。因为积极的休闲可使注意力中心转移,能调节紧张的大脑,降低焦虑水平,使大脑重新“充电”,保证学生以良好的状态迎接考试。
积极归因矫正。在实施矫正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和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在考前的作业和测验中,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所面对的不只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和任务难度可能过高,而不能让学生把暂时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天份、能力。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可以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强化,促使学生能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从而把考前焦虑降低到适宜水平。
此外,一些常识性的策略在对学生实施考前焦虑的矫正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告诉学生在考前要降低求胜动机,不要有太强的竞争意识,引导学生制订目标时要量力而行,考试不要追求尽善尽美,只要能把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就行。遇到答不上的题目就暂时放一放,否则就可能引发大脑因情绪紧张而导致的抑制机制,越急越想不出,越想不出越急,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加重焦虑状态。此时倒不如先做其他题目,等到大脑自动解除抑制后回头再做。同样道理,一旦遇到难题,也不要做过多纠缠,避免引发焦虑情绪,影响水平的发挥。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