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继浮出的负面新闻拷问的是国际旅游岛区域规划的执行力,海南梦是否前途未卜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两年时间,虽然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三亚“宰客”事件、商品房空置率过高、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相继浮出的负面新闻又对其建设发展带来压力与挑战。此时,有必要重新考量、审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义。本刊为此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勇研究员。
战略蕴含契机
《新经济导刊》: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提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是什么?在国际旅游岛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诸多优惠政策又给海南发展国际旅游岛带来了哪些契机?
刘勇: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规划的出台背景不是特别神秘。在大方向上,中央希望通过沿海地区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海南在1988年建省之初,希望模仿台湾的发展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因为靠近珠三角,又学习了珠三角发展了汽车贸易、石化、房地产等项目。
对海南来说,发展旅游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在国际旅游岛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又有很多特殊政策支持。比如,现在海南上马了很多高尔夫、游艇项目,甚至试水博彩,这在内陆因为种种原因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由市场去选择。
现在不仅政策支持国际旅游岛,规划实施也很到位。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岛还需要加快发展速度。尽管基础设施、沿海景点建设初具规模,但还不完善,跨雷州半岛的海底隧道等交通问题还需改善,环岛高铁还没环起来,还需要加大力度建设。
《新经济导刊》:海南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这是否影响旅游、服务产业等的发展?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是否排斥其发展工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
刘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个很大的特点,即产业发展“一好百好”。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是综合性的,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工业发达,农业、第三产业也很发达。经济后发地区如何赶上来?可以发展工业,但发展工业可以向优势地区扩散,向资源条件丰富地区扩散,发展工业也是那些与其资源条件相吻合的工业制造业。当一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制造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饱和,你再挤进去不是不行,但将之作为支柱产业,作用则有限。
凭借温和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和异国风情,海南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当然,这也不排除其可以发展农业、工业制造业。比如桂林旅游业发展得很好,但这也不阻碍它能成为全国最大的木衣架生产基地;比如河南古城开封旅游业发展得很好,这与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等也并不矛盾。但前提是,这些以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地区,不能搞污染性的产业。
其实,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需要海南岛再搞制造业了。海南背靠中国大陆,足以支撑其旅游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限制海南发展制造业。从市场经济本身而言,让市场去选择。发展国际旅游岛,政府给指明了方向,需要产业界来执行。至于当地是否能适应,由市场来选择。政府只需要做好公共服务。如果企业不用当地人,从外面招人也可以。如果当地觉得发展制造业更好,就让它发展,没有必要刻意限制,毕竟海南有丰富的油气等资源。
执行尚存羁绊
《新经济导刊》:春节期间,旅游岛“宰客”事件经媒体曝光,影响很大,这暴露出哪些问题?是否影响整体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战略规划?当地政府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刘勇:事件本身反映出的问题是,海南岛旅游产业发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认。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管理方面还有待完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身事件要吸取教训,需要改进。但这不会改变海南以旅游岛为核心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在国际上,对以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国家、地区来说,“宰客”现象也经常出现。韩国济州岛发展更好更快,时间也很长,现在各方面已经基本完善,但现在“宰客”现象依然存在。但它们在景点建设、旅游设施建设、安全建设方面,都让人放心。当然,三亚市政府做得很到位,处理问题也很及时,挽回了城市的声誉,对今后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旅游行业很特殊,诸如“宰客”等不好的现象是旅游产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情况,不是说要鼓励“宰客”现象。现在,旅游岛的服务意识还差一些,要向国际著名旅游胜地学习,服务意识要加强。“宰客”是个不太好的事件,但我们要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它。今后,发生一个事件,就报道一个事件,积极监督、管理,将不利的因素转变为有利的因素。
《新经济导刊》:相对于农业、工业制造业等,旅游产业属于后发产业。人们担心,未经铺垫一下从先发产业过渡到后发产业,服务意识不到位,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
刘勇:现在,海南服务业从业人员以渔民、农民为主,当然也有很多外地人,他们原本自给自足,生活节奏较慢,只需要养活自己,不涉及到为别人服务。由渔民、农民直接转换成为第三产业工人,为别人服务,素质能否跟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其他地区先发产业发展中,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多少有些提高,因此,当地政府这就需要培训、教育。但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落后局面不可能一下子提升起来,这需要一个过程。
《新经济导刊》:据媒体报道,三亚商品房空置达到80%以上,大东海和海坡片区的空置率甚至达到90%左右。同时,旅游岛开发过程中,包括主题公园、度假村、酒店、高尔夫球场等建设中对耕地、海防林等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问题。如何评价这些现象?
刘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必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国际旅游岛建设不要想一口吃成胖子。发展房地产可能一下子房子都建起来,但不一定能卖出去。海南政府应该主抓景点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其他领域由市场选择。政府只需要做好监管、适度引导就行了。当你的经济发展还没到一定阶段,就想把别人拉去住并不现实。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岛旅游资源的根本,没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海南国际旅游岛梦想只是泡影。现在,虽然海南的整体生态环境比内陆地区要好,但海南岛开发建设过程中也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去做。开发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耕地、海防林、热带雨林的保护,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风光。
《新经济导刊》: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刘勇:规划本身做得很好,还应不断调整提高。首先,规划要不断提高起点,定位一定要高。城市本身是百年规划,旅游岛更应该如此。韩国济州岛经过60年的建设,现在发展得非常好;迪拜也是高起点的例子。同时,一定要分阶段,分步走,滚动发展。比如,在第一阶段,基础设施、景点基本完善,旅客可能到那住个三两天就回去了;第二阶段,全国餐饮都在那集中了,旅客可能到那去度假,住上半个月一个月;第三阶段,人们在海边、山上拥有自己的别墅,整个冬天都在那过了,甚至退休后就在那生活了。只有在第一阶段成本回收后,再去想如何发展第二阶段,这是很多地方发展的经验,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中国有三化挡不住:肉食化、汽车化、town house化。中国未来,每个家庭都将拥有一个两三百平的房子,但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的低层、低密度的town house,而立体高层的复式大户型是未来方向。我们认为,海南或可率先开展这样的尝试,还能节省土地。
发展更需鼓气
《新经济导刊》:海南是一个能折腾的地区。每次淘金热潮,它都会成为疯狂的造梦天堂;每次泡沫破灭,海南也最快暴露原形。人们担心,这次国际旅游岛建设会不会也如此?
刘勇:海南的确经历过几次热潮:汽车热、石化热、房地产热等。但我对这次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是看好的,首先其方向正确。但这次会不会很快就过去了?需要时间验证。政府需要把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好,其他交给市场。
过去,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受限,原因之一就是发展阶段未到。首先基础设置等条件都未满足,而景点建设得再好,人们没钱去消费,前期投入不能收回也不可持续。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时机已经成熟,只要海南能够充分开发孤品、精品、绝品的旅游资源,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方向是对的,一定要给它鼓气,不能现在给他打退堂鼓。我们要对它有信心,不能因为一些负面报道,就感觉它不行了。但如果它自己走偏了,在基础设施、环岛高铁都没建起来,那么多黄金海岸还没开发,就去大搞房地产开发?那也没办法。
《新经济导刊》:与巴厘岛、马尔代夫、济州岛等世界其他同类资源、气候条件的旅游地区相比,海南如何挖掘自身的特色?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如何定位?
刘勇:一个地区的旅游特色很容易挖掘出来。海南特色是围绕山、水、海展开,其黄金海岸、热带农业、热带森林等都极具特色,其特色还有海陆结合。通过一些海陆工程,比如雷州半岛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可以改变现有交通格局,使交通更便利,费用也更低。
海南国际旅游岛“国际”的内涵不只是国际水准,更要面向国际市场,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通过博鳌论坛、引进国际企业、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会展等,旅游产业内涵将会更加丰富。实际上,国际要素是慢慢增加的。但在开始时,这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求很高。
《新经济导刊》: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亚、海口、文昌、万宁等城市之间是否需要协同竞合?
刘勇:城市的建设应该各有特色。三亚、海口等地风景差不多,气候差别不大。如何实现协同效应,体现出差异化,这确实是个问题。在协同方面,所有城市都要统一规划,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基础设施一定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甚至小城市标准更高,否则无法城乡统筹。此外,门牌号要完整,街道要整齐干净,所有城市都要掩映在绿色之中。
在竞争方面,为什么所有人、所有功能都要集中到海口、三亚?海南有很多城市。按城市功能划分,服务全岛的只有海口,因此海口必须集中一定规模的人口,而地级市、县级市、镇级服务功能又不同。所以,要控制城市规模,使城市之间有层次感:要么是网状,要么是同心圆辐射状,或是两者结合,但万变不离其宗。此外,很多城市都在搞美食节,要看它们各自的本事了,有竞争才有热情。当然,政府也要考虑投入产出。
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已有两年时间,虽然其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三亚“宰客”事件、商品房空置率过高、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相继浮出的负面新闻又对其建设发展带来压力与挑战。此时,有必要重新考量、审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义。本刊为此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主任刘勇研究员。
战略蕴含契机
《新经济导刊》: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提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是什么?在国际旅游岛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诸多优惠政策又给海南发展国际旅游岛带来了哪些契机?
刘勇: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规划的出台背景不是特别神秘。在大方向上,中央希望通过沿海地区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海南在1988年建省之初,希望模仿台湾的发展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因为靠近珠三角,又学习了珠三角发展了汽车贸易、石化、房地产等项目。
对海南来说,发展旅游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在国际旅游岛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又有很多特殊政策支持。比如,现在海南上马了很多高尔夫、游艇项目,甚至试水博彩,这在内陆因为种种原因是绝对不可能的。当然,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由市场去选择。
现在不仅政策支持国际旅游岛,规划实施也很到位。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海南国际旅游岛还需要加快发展速度。尽管基础设施、沿海景点建设初具规模,但还不完善,跨雷州半岛的海底隧道等交通问题还需改善,环岛高铁还没环起来,还需要加大力度建设。
《新经济导刊》:海南经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这是否影响旅游、服务产业等的发展?国际旅游岛的定位,是否排斥其发展工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
刘勇: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个很大的特点,即产业发展“一好百好”。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是综合性的,比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工业发达,农业、第三产业也很发达。经济后发地区如何赶上来?可以发展工业,但发展工业可以向优势地区扩散,向资源条件丰富地区扩散,发展工业也是那些与其资源条件相吻合的工业制造业。当一个国家、地区的工业制造业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饱和,你再挤进去不是不行,但将之作为支柱产业,作用则有限。
凭借温和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和异国风情,海南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当然,这也不排除其可以发展农业、工业制造业。比如桂林旅游业发展得很好,但这也不阻碍它能成为全国最大的木衣架生产基地;比如河南古城开封旅游业发展得很好,这与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贸易等也并不矛盾。但前提是,这些以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地区,不能搞污染性的产业。
其实,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需要海南岛再搞制造业了。海南背靠中国大陆,足以支撑其旅游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限制海南发展制造业。从市场经济本身而言,让市场去选择。发展国际旅游岛,政府给指明了方向,需要产业界来执行。至于当地是否能适应,由市场来选择。政府只需要做好公共服务。如果企业不用当地人,从外面招人也可以。如果当地觉得发展制造业更好,就让它发展,没有必要刻意限制,毕竟海南有丰富的油气等资源。
执行尚存羁绊
《新经济导刊》:春节期间,旅游岛“宰客”事件经媒体曝光,影响很大,这暴露出哪些问题?是否影响整体国际旅游岛发展的战略规划?当地政府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刘勇:事件本身反映出的问题是,海南岛旅游产业发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认。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管理方面还有待完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身事件要吸取教训,需要改进。但这不会改变海南以旅游岛为核心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的大趋势。
在国际上,对以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的国家、地区来说,“宰客”现象也经常出现。韩国济州岛发展更好更快,时间也很长,现在各方面已经基本完善,但现在“宰客”现象依然存在。但它们在景点建设、旅游设施建设、安全建设方面,都让人放心。当然,三亚市政府做得很到位,处理问题也很及时,挽回了城市的声誉,对今后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旅游行业很特殊,诸如“宰客”等不好的现象是旅游产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情况,不是说要鼓励“宰客”现象。现在,旅游岛的服务意识还差一些,要向国际著名旅游胜地学习,服务意识要加强。“宰客”是个不太好的事件,但我们要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它。今后,发生一个事件,就报道一个事件,积极监督、管理,将不利的因素转变为有利的因素。
《新经济导刊》:相对于农业、工业制造业等,旅游产业属于后发产业。人们担心,未经铺垫一下从先发产业过渡到后发产业,服务意识不到位,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
刘勇:现在,海南服务业从业人员以渔民、农民为主,当然也有很多外地人,他们原本自给自足,生活节奏较慢,只需要养活自己,不涉及到为别人服务。由渔民、农民直接转换成为第三产业工人,为别人服务,素质能否跟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其他地区先发产业发展中,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多少有些提高,因此,当地政府这就需要培训、教育。但海南建省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落后局面不可能一下子提升起来,这需要一个过程。
《新经济导刊》:据媒体报道,三亚商品房空置达到80%以上,大东海和海坡片区的空置率甚至达到90%左右。同时,旅游岛开发过程中,包括主题公园、度假村、酒店、高尔夫球场等建设中对耕地、海防林等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问题。如何评价这些现象?
刘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必然存在一些矛盾和利益冲突,因此国际旅游岛建设不要想一口吃成胖子。发展房地产可能一下子房子都建起来,但不一定能卖出去。海南政府应该主抓景点建设、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其他领域由市场选择。政府只需要做好监管、适度引导就行了。当你的经济发展还没到一定阶段,就想把别人拉去住并不现实。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岛旅游资源的根本,没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海南国际旅游岛梦想只是泡影。现在,虽然海南的整体生态环境比内陆地区要好,但海南岛开发建设过程中也要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去做。开发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耕地、海防林、热带雨林的保护,因为其本身就是一种风光。
《新经济导刊》: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刘勇:规划本身做得很好,还应不断调整提高。首先,规划要不断提高起点,定位一定要高。城市本身是百年规划,旅游岛更应该如此。韩国济州岛经过60年的建设,现在发展得非常好;迪拜也是高起点的例子。同时,一定要分阶段,分步走,滚动发展。比如,在第一阶段,基础设施、景点基本完善,旅客可能到那住个三两天就回去了;第二阶段,全国餐饮都在那集中了,旅客可能到那去度假,住上半个月一个月;第三阶段,人们在海边、山上拥有自己的别墅,整个冬天都在那过了,甚至退休后就在那生活了。只有在第一阶段成本回收后,再去想如何发展第二阶段,这是很多地方发展的经验,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中国有三化挡不住:肉食化、汽车化、town house化。中国未来,每个家庭都将拥有一个两三百平的房子,但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的低层、低密度的town house,而立体高层的复式大户型是未来方向。我们认为,海南或可率先开展这样的尝试,还能节省土地。
发展更需鼓气
《新经济导刊》:海南是一个能折腾的地区。每次淘金热潮,它都会成为疯狂的造梦天堂;每次泡沫破灭,海南也最快暴露原形。人们担心,这次国际旅游岛建设会不会也如此?
刘勇:海南的确经历过几次热潮:汽车热、石化热、房地产热等。但我对这次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是看好的,首先其方向正确。但这次会不会很快就过去了?需要时间验证。政府需要把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好,其他交给市场。
过去,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受限,原因之一就是发展阶段未到。首先基础设置等条件都未满足,而景点建设得再好,人们没钱去消费,前期投入不能收回也不可持续。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时机已经成熟,只要海南能够充分开发孤品、精品、绝品的旅游资源,就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方向是对的,一定要给它鼓气,不能现在给他打退堂鼓。我们要对它有信心,不能因为一些负面报道,就感觉它不行了。但如果它自己走偏了,在基础设施、环岛高铁都没建起来,那么多黄金海岸还没开发,就去大搞房地产开发?那也没办法。
《新经济导刊》:与巴厘岛、马尔代夫、济州岛等世界其他同类资源、气候条件的旅游地区相比,海南如何挖掘自身的特色?海南国际旅游岛应该如何定位?
刘勇:一个地区的旅游特色很容易挖掘出来。海南特色是围绕山、水、海展开,其黄金海岸、热带农业、热带森林等都极具特色,其特色还有海陆结合。通过一些海陆工程,比如雷州半岛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可以改变现有交通格局,使交通更便利,费用也更低。
海南国际旅游岛“国际”的内涵不只是国际水准,更要面向国际市场,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通过博鳌论坛、引进国际企业、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会展等,旅游产业内涵将会更加丰富。实际上,国际要素是慢慢增加的。但在开始时,这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要求很高。
《新经济导刊》:作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亚、海口、文昌、万宁等城市之间是否需要协同竞合?
刘勇:城市的建设应该各有特色。三亚、海口等地风景差不多,气候差别不大。如何实现协同效应,体现出差异化,这确实是个问题。在协同方面,所有城市都要统一规划,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基础设施一定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甚至小城市标准更高,否则无法城乡统筹。此外,门牌号要完整,街道要整齐干净,所有城市都要掩映在绿色之中。
在竞争方面,为什么所有人、所有功能都要集中到海口、三亚?海南有很多城市。按城市功能划分,服务全岛的只有海口,因此海口必须集中一定规模的人口,而地级市、县级市、镇级服务功能又不同。所以,要控制城市规模,使城市之间有层次感:要么是网状,要么是同心圆辐射状,或是两者结合,但万变不离其宗。此外,很多城市都在搞美食节,要看它们各自的本事了,有竞争才有热情。当然,政府也要考虑投入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