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有效教学模式”的内在辩证关系
“有效教学模式”可以理解成“教学模式”和“有效”的结合,其实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模式是一种规范的方式或流程。“教学模式”也就是一种规范了的教学行为,或者可以说是相对固定的教学流程。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就拿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来说吧。“尝试教学法”的流程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从“尝试教学法”的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体遵循一个基本的流程去进行教学,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这就是教学模式的外显特性。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教学和学习规范中完成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则重点在于“有效”。 何为有效呢!我认为在人为作出的相对固定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中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有效的教学模式。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体现其有效性。本人觉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当中能否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第二,在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实现系统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第三,在教学中是否达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第四,在教学中能否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材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第五,就是在教学中是否能达到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以上五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要求就像一把标尺,用来衡量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依据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服务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掌握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
小学生由于处在身体发育的特定阶段故有其独特的学习心理特征。
第一,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中。
第二,注意力以随意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一般都在20分钟以内,而且容易受外界因数的干扰。
第三,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是建立在兴趣之上,可以说兴趣主导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
第四,小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第五,小学生喜鼓励恶批评。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应体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家”访谈时说过:“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当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埋头的自学。”。学生“自学能力”实质是指自我探索的能力,其涉猎的内容有自主学习的毅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等同于给与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例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体,教师“包办”贯穿了40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材知识的数理关系讲得非常清楚明了,而学生却只能在“毕加索(不加思索)”的模式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结论。在这样的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模式下,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
三、“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1.出示自学提纲。(1分钟左右)
由于小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处于自学的“初级阶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作出自学的提纲指引,为学生接下来的独立探索新知识作铺路,同时也可以及早安定学生的情绪。
2.自学课本例题。(7分钟左右)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专注时间的特点,提高学习能效最有效的手段是从时间上及早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机。这环节要求学生围绕学习提纲独立自学,对有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对难理解的地方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
3.进入新课知识的练习。(4分钟左右)
学生在自学新课知识后,安排与新课知识的相关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有利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当然了可能有人认为对新课的知识都尚未弄懂就练习似乎不合常理。这样安排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在自学例题时因各人的理解力思维力上存在着差异,不可能一下子让所有学生都弄懂弄清例题中的数理关系,以下会有相应的处理策略。
4.合作质疑。(10分钟左右)
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部分学生板书,并让其余同学对板书的情况作评价。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提出问题,这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群体力量结合老师的辅助,师生共同剖析自学新知识后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质疑解难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可以弥补学生在独学中的不足和缺漏。
5.开心一刻,享受知识成果。(1分钟左右)
经过22分钟左右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开始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注意力开始下降。这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开心的笑话,或者让学生说一个小故事,或玩一个益智的游戏等都能让学生暂时得到心理和精神的舒缓,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一环节是很多学生期待的一刻,很多学生认为“时间太短了”!
6.课堂作业。(15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的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为优秀生另外准备“发展题”。学生练习时,老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对差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别好。当然,在课堂作业这一环节中须不定时检测学生作业的准确性。
7.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学生完成了课堂作业并不是课的结束,因为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发现了困难,同时还有一个迫切的心情,自己本节课的学习哪些地方学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缺漏。所以安排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在这段时间内,首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独立的自学和集体的合作交流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进再听老师的归纳小结,体会会更深,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效教学模式”可以理解成“教学模式”和“有效”的结合,其实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模式是一种规范的方式或流程。“教学模式”也就是一种规范了的教学行为,或者可以说是相对固定的教学流程。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就拿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来说吧。“尝试教学法”的流程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从“尝试教学法”的流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体遵循一个基本的流程去进行教学,同时也规范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这就是教学模式的外显特性。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在相对固定的教学和学习规范中完成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模式”其则重点在于“有效”。 何为有效呢!我认为在人为作出的相对固定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中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有效的教学模式。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体现其有效性。本人觉得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其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在教学当中能否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第二,在教学中是否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实现系统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相结合;第三,在教学中是否达到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主观能动性与学习责任感相结合;第四,在教学中能否有效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材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第五,就是在教学中是否能达到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以上五点“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要求就像一把标尺,用来衡量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有效性。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依据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服务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掌握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
小学生由于处在身体发育的特定阶段故有其独特的学习心理特征。
第一,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中。
第二,注意力以随意注意为主,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一般都在20分钟以内,而且容易受外界因数的干扰。
第三,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是建立在兴趣之上,可以说兴趣主导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
第四,小学生的学习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第五,小学生喜鼓励恶批评。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模式应体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祥在接受中央电视台“大家”访谈时说过:“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们当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埋头的自学。”。学生“自学能力”实质是指自我探索的能力,其涉猎的内容有自主学习的毅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等同于给与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例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主体,教师“包办”贯穿了40分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材知识的数理关系讲得非常清楚明了,而学生却只能在“毕加索(不加思索)”的模式下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结论。在这样的忽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教学模式下,是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的。
三、“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1.出示自学提纲。(1分钟左右)
由于小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处于自学的“初级阶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作出自学的提纲指引,为学生接下来的独立探索新知识作铺路,同时也可以及早安定学生的情绪。
2.自学课本例题。(7分钟左右)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专注时间的特点,提高学习能效最有效的手段是从时间上及早让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把握学习的最佳时机。这环节要求学生围绕学习提纲独立自学,对有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对难理解的地方可以问老师,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
3.进入新课知识的练习。(4分钟左右)
学生在自学新课知识后,安排与新课知识的相关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有利于检测学生自学的效果。当然了可能有人认为对新课的知识都尚未弄懂就练习似乎不合常理。这样安排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在自学例题时因各人的理解力思维力上存在着差异,不可能一下子让所有学生都弄懂弄清例题中的数理关系,以下会有相应的处理策略。
4.合作质疑。(10分钟左右)
在这一环节中当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部分学生板书,并让其余同学对板书的情况作评价。在这过程中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提出问题,这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和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的群体力量结合老师的辅助,师生共同剖析自学新知识后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质疑解难的目的。这样的做法可以弥补学生在独学中的不足和缺漏。
5.开心一刻,享受知识成果。(1分钟左右)
经过22分钟左右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开始出现情绪上的变化,注意力开始下降。这时教师可以讲一个开心的笑话,或者让学生说一个小故事,或玩一个益智的游戏等都能让学生暂时得到心理和精神的舒缓,为下一环节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一环节是很多学生期待的一刻,很多学生认为“时间太短了”!
6.课堂作业。(15分钟左右)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的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这是一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布置作业不要一刀切,要面向中差生,可为优秀生另外准备“发展题”。学生练习时,老师要注意巡回辅导,特别对差生,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这种“课内补课”的效果特别好。当然,在课堂作业这一环节中须不定时检测学生作业的准确性。
7.课堂小结(2分钟左右)
学生完成了课堂作业并不是课的结束,因为学生通过实践练习,发现了困难,同时还有一个迫切的心情,自己本节课的学习哪些地方学得好,哪些地方还存在缺漏。所以安排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在这段时间内,首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把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师再重点归纳小结。由于学生经过独立的自学和集体的合作交流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这进再听老师的归纳小结,体会会更深,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