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在一个组织中更需要加强沟通。沟通在形式上是一种信息的流通,而现实的困境却常常是“沟而不通”,主要原因就是在流通的过程中,信息失真。那么怎样才能确保信息不失真,使沟通的双方能达成彼此的目标呢?
有人曾做过实验,让100个人排成一队,由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一句话,再让第二个人像传口令一样,一个接一个传递到最后一个人。结果,最后一个人所听到的话,居然没有一个字与第一个人说的相同,信息经过99次传递后,已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一个组织中大量存在,层级越多,失真就越多。那么,这种现象如何避免呢?
一、部属要及时确认和回复
海军训练有一个动作叫做操炮,就是一个水兵把一个炮弹递给另一个水兵,让他装进炮膛。海军规定,将炮弹送过去的水兵要说“好”,接炮弹的水兵也要说“好”,这样才可以把手松开。因为在操炮时,士兵若保持沉默,炮弹一不小心砸到甲板,就有可能发生弹药爆炸的毁灭性危险。
海军的这个要求告诉我们对接收的信息要及时回复,以便于输出信息者掌握进度,调整策略,提供帮助,纠正错误。这里又有几个细节在。
1、对领导布置的工作,部属要加以确认
比如,领导要求部属去印制一批教案,部属应马上询问:需要印多少本?每本印多少页?每本最多多少钱?纸张有没有要求?明格还是暗格,理科与文科是否一样?教案中项目都有哪些?对这些问题,领导做出回答并且部属一一记录后,部属还要将上述问题重复一遍,以求得最后的确认。只要把该问的话都问到了,教案本印制回来,领导肯定什么话都没有。否则,你会发现,教案本一印制回来,总是与领导的期望不相一致。所以,事前问清楚,事后负责任,这是有效沟通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2、随着情况的变化,要及时地向领导回复工作进度
比如,上述教案本的印制,如果印完后,要及时地向领导回复:完全按您的要求,共印制了多少本,单价多少钱,总计多少钱,现在已经下发至全体老师人手一本。可事实上,情况瞬息万变,比如,领导预期的单价可能与市场价格有差距。那么,作为下属,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后,要及时地向领导回复:全市共有印刷厂4家,其中有2家能满足我们的质量要求,但是价格与我们的预期有差距,其中一家高出多少元,另一家高出多少元。我又与相邻的某市印刷厂做了联系,如果加上运费,与本市价格基本一样。您看在哪里印制?
这就是随时地向领导回复工作的进度,以及时地调整。
二、领导要及时地加以紧盯
紧盯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确保按时完成;第二,可以确保能够按照领导预期的质量标准去执行。
要确保按时完成,就要求领导布置工作时要有完成时限,并做好书面记录,届时询问。这个完成时限,通常情况下最好由接受工作的人自己确定,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动”而不喜欢“被动”,所以对别人布置的任务有一种天然的抵触,而对自己认可的事情却能主动地担起责任。请看下面这段领导与部属的对话:“我发现有的老师对学困生关心不够,你看能不能出台个方案?”“很有必要。”“那你看需要多长时间?”部属想了想说,“一个星期。”“今天是周五,那也就是说截止到下周五就可以完成?”“是的。”“时间够用吗?你确信有把握吗?”“没问题。”领导之所以要问“你有把握吗”就是要强化部属的责任,只要部属自己说“没问题”,就基本能够扛起这份责任了。
没经过训练的部属通常不懂得“及时的回复”的道理,所以现实中,“部属并没有真正按时完成工作”是完全可能的。果真如此,领导就要在部属自己确定的完成时限结束后去询问:“你负责的那份‘关爱学困生方案’完成了吗?”如果部属没有完成,同时又没有合理的原因(即使有也应事先跟领导沟通),领导就要告诉他:“这是第一次,希望不要再有第二次。”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圣人,要允许部属犯错,否则会人人自危不敢做事。人如果能做到同一个错误不犯三次就很了不起了,所以领导还是要给他第二次机会。如果再有第三次就要让其好好反思了。一级一级地这样不断地紧盯,大家就会形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另外,要确保能够按照领导的预期标准去执行,就要紧盯。
或者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或者是认知差异的原因,或者是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的缘故等诸多原因,部属执行领导意见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领导要求教学工作要日清周结,以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率。部属是这样落实的:为了日清,要求老师每堂课前要对前一天的内容进行检测;为了周结,每个学科每周要统一进行一次书面考试。这样运行一周后,领导了解到的情况是,老师们普遍反映“日清”还基本可以做到,但是“周结”没有统一的时间考试,考试后也没有时间及时地批改。而事实上,领导的意图并非部属落实的那样,“日清”不一定要书面检测,口头提问也是一种方法;“周结”也不一定每周考试,通过作业的形式也完全可以达到预期。这就是因为认知差异和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而引起的执行偏差,如果领导不能及时地紧盯,势必很难达成工作目标。
部属及时地回复,领导及时地紧盯,这样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能确保信息真实,就会大大地改善工作效果。
有人曾做过实验,让100个人排成一队,由第一个人告诉第二个人一句话,再让第二个人像传口令一样,一个接一个传递到最后一个人。结果,最后一个人所听到的话,居然没有一个字与第一个人说的相同,信息经过99次传递后,已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在一个组织中大量存在,层级越多,失真就越多。那么,这种现象如何避免呢?
一、部属要及时确认和回复
海军训练有一个动作叫做操炮,就是一个水兵把一个炮弹递给另一个水兵,让他装进炮膛。海军规定,将炮弹送过去的水兵要说“好”,接炮弹的水兵也要说“好”,这样才可以把手松开。因为在操炮时,士兵若保持沉默,炮弹一不小心砸到甲板,就有可能发生弹药爆炸的毁灭性危险。
海军的这个要求告诉我们对接收的信息要及时回复,以便于输出信息者掌握进度,调整策略,提供帮助,纠正错误。这里又有几个细节在。
1、对领导布置的工作,部属要加以确认
比如,领导要求部属去印制一批教案,部属应马上询问:需要印多少本?每本印多少页?每本最多多少钱?纸张有没有要求?明格还是暗格,理科与文科是否一样?教案中项目都有哪些?对这些问题,领导做出回答并且部属一一记录后,部属还要将上述问题重复一遍,以求得最后的确认。只要把该问的话都问到了,教案本印制回来,领导肯定什么话都没有。否则,你会发现,教案本一印制回来,总是与领导的期望不相一致。所以,事前问清楚,事后负责任,这是有效沟通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
2、随着情况的变化,要及时地向领导回复工作进度
比如,上述教案本的印制,如果印完后,要及时地向领导回复:完全按您的要求,共印制了多少本,单价多少钱,总计多少钱,现在已经下发至全体老师人手一本。可事实上,情况瞬息万变,比如,领导预期的单价可能与市场价格有差距。那么,作为下属,在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后,要及时地向领导回复:全市共有印刷厂4家,其中有2家能满足我们的质量要求,但是价格与我们的预期有差距,其中一家高出多少元,另一家高出多少元。我又与相邻的某市印刷厂做了联系,如果加上运费,与本市价格基本一样。您看在哪里印制?
这就是随时地向领导回复工作的进度,以及时地调整。
二、领导要及时地加以紧盯
紧盯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确保按时完成;第二,可以确保能够按照领导预期的质量标准去执行。
要确保按时完成,就要求领导布置工作时要有完成时限,并做好书面记录,届时询问。这个完成时限,通常情况下最好由接受工作的人自己确定,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自动”而不喜欢“被动”,所以对别人布置的任务有一种天然的抵触,而对自己认可的事情却能主动地担起责任。请看下面这段领导与部属的对话:“我发现有的老师对学困生关心不够,你看能不能出台个方案?”“很有必要。”“那你看需要多长时间?”部属想了想说,“一个星期。”“今天是周五,那也就是说截止到下周五就可以完成?”“是的。”“时间够用吗?你确信有把握吗?”“没问题。”领导之所以要问“你有把握吗”就是要强化部属的责任,只要部属自己说“没问题”,就基本能够扛起这份责任了。
没经过训练的部属通常不懂得“及时的回复”的道理,所以现实中,“部属并没有真正按时完成工作”是完全可能的。果真如此,领导就要在部属自己确定的完成时限结束后去询问:“你负责的那份‘关爱学困生方案’完成了吗?”如果部属没有完成,同时又没有合理的原因(即使有也应事先跟领导沟通),领导就要告诉他:“这是第一次,希望不要再有第二次。”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圣人,要允许部属犯错,否则会人人自危不敢做事。人如果能做到同一个错误不犯三次就很了不起了,所以领导还是要给他第二次机会。如果再有第三次就要让其好好反思了。一级一级地这样不断地紧盯,大家就会形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另外,要确保能够按照领导的预期标准去执行,就要紧盯。
或者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或者是认知差异的原因,或者是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的缘故等诸多原因,部属执行领导意见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领导要求教学工作要日清周结,以及时反馈,提高教学效率。部属是这样落实的:为了日清,要求老师每堂课前要对前一天的内容进行检测;为了周结,每个学科每周要统一进行一次书面考试。这样运行一周后,领导了解到的情况是,老师们普遍反映“日清”还基本可以做到,但是“周结”没有统一的时间考试,考试后也没有时间及时地批改。而事实上,领导的意图并非部属落实的那样,“日清”不一定要书面检测,口头提问也是一种方法;“周结”也不一定每周考试,通过作业的形式也完全可以达到预期。这就是因为认知差异和没有明确的质量标准而引起的执行偏差,如果领导不能及时地紧盯,势必很难达成工作目标。
部属及时地回复,领导及时地紧盯,这样的习惯一旦形成,就能确保信息真实,就会大大地改善工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