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的实施为音乐课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新课标下,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首先符合音乐新课程理念: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本文着重强调了优质的音乐课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发挥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
关键词:能力发展 音乐学科 功能
新课程的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最核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音乐教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调整和角色的转换,自身的教学行为得到新的升华。成功地上好一节课,上好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这是每位教师的追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才是一节优质的、能够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呢?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围绕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的是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的是教育的民主与平等。艺术类学科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评判一堂优质课,教师首先可以从教案设计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作一个科学的评价。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因此笔者认为,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发挥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四种价值中,“音乐的审美价值”是摆在第一位的,十
种基本理论中,“以审美为核心”也是摆在首位加以突出的。音乐审美作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第一条标准就应以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得到重视和培养为标准。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通过培养其审美兴趣,培养其感觉音乐的能力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通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在教学时创设审美情境,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去发现美、品味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有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人情不自禁地领略了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河山,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供学生实践、参与,巧妙地将技、情、趣融于一炉,杜绝枯燥的说教,还音乐于本体,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
其次,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创新氛围的创设,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幻想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运用丰富的联想,续编音乐故事,创造情节,发展思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三、德育功能的渗透
“诸育德为先”,音乐有着特独的、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德育功能。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既能鼓舞人们不屈不挠的斗志,振奋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又可开拓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通过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音乐欣赏等教学手段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溶为一体,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得到艺术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变得更高尚。比如,教师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著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刻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进行乐曲分析时,可着重讲解乐曲是怎样反映出作者的心声的。在演唱实践时,特别要求学生把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要善于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情景想象能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性差异”和“尊重人的多样性”的教育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创作,为每个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继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
潜能也有一些甚至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各不相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建立多元交互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音乐的乐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个性的不断发展。
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它必定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得到思想品德上的升华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柏娟.音乐新课标与教师[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8.
[2] 毕武胜.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构建[J].中国音乐教育,2005,1.
[3] 屠阳.浅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6.
[4] 罗虹.浅谈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 .江西教育,2005,10.
[5] 许卫杰.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6,9
关键词:能力发展 音乐学科 功能
新课程的千变万化,音乐教师的变化乃是最核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指音乐教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思、调整和角色的转换,自身的教学行为得到新的升华。成功地上好一节课,上好一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课,这是每位教师的追求。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什么才是一节优质的、能够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课呢?
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发展,围绕的是学生的成长,培养的是拥有发达智力、健全人格的人,实现的是教育的民主与平等。艺术类学科的目标是把每位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评判一堂优质课,教师首先可以从教案设计的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几个主要方面入手作一个科学的评价。根据音乐新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因此笔者认为,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理念,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必须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提升,发挥音乐学科的德育功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
一、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标四种价值中,“音乐的审美价值”是摆在第一位的,十
种基本理论中,“以审美为核心”也是摆在首位加以突出的。音乐审美作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新课程标准》,2004)。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过对人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对人的心灵陶冶。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第一条标准就应以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否得到重视和培养为标准。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通过培养其审美兴趣,培养其感觉音乐的能力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就可通过长期的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需要在教学时创设审美情境,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形象的表演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让他们在音乐情境中去发现美、品味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在于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长卷有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人情不自禁地领略了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河山,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之情。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就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供学生实践、参与,巧妙地将技、情、趣融于一炉,杜绝枯燥的说教,还音乐于本体,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奔放的幻想激情和出色的表现能力。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
其次,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创新氛围的创设,营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之美的同时创造美。在幻想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动肢体,运用丰富的联想,续编音乐故事,创造情节,发展思维,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三、德育功能的渗透
“诸育德为先”,音乐有着特独的、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德育功能。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既能鼓舞人们不屈不挠的斗志,振奋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又可开拓人们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音乐教学的德育渗透通过声乐演唱、器乐演奏、音乐欣赏等教学手段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将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溶为一体,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得到艺术教育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思想道德变得更高尚。比如,教师可利用典型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情感。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先对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详细的介绍: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著名诗人田汉和音乐家聂耳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敌人的无比愤恨之情,在极其危险的时刻写下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后来的国歌,这首歌曲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的热情。当这首歌曲流传开以后,更是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深刻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进行乐曲分析时,可着重讲解乐曲是怎样反映出作者的心声的。在演唱实践时,特别要求学生把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歌曲的主题“爱国主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要善于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情景想象能力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这对于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的人才,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个性差异”和“尊重人的多样性”的教育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教学应面向全体同学,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和教师展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尊重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创作,为每个高中学生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继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
潜能也有一些甚至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各不相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不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建立多元交互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把全体学生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音乐的乐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个性的不断发展。
一堂优质的音乐课,它必定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得到思想品德上的升华和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柏娟.音乐新课标与教师[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5,8.
[2] 毕武胜.新课程标准下的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构建[J].中国音乐教育,2005,1.
[3] 屠阳.浅谈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6.
[4] 罗虹.浅谈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J] .江西教育,2005,10.
[5] 许卫杰.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