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与道德理念,小学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搜寻与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提高德育效果的核心方法。在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核心任务。学校要有足够的育人高度,主动寻找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承担起振兴与稳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担。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显著,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性的认识还需要再度提升: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还有待补充;只看重传授知识而忽视精神内涵阐述的情况还存在;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有所欠缺,教师团队全体素养比较薄弱,全社会一起参加的教育合力仍然较弱等。为了很好地处理各类问题,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1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1]。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对小学同样重要。因此,切实提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是小学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老师的重要职责。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是也因此使我国的一些学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教育总体的定位很好,但是在一些教师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此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深入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至关重要,只有真正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在基础教育时期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有特殊性。教育在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中具备关键的育人功能,在教书育人上发挥了文化扶持与继承的功能。所以,我们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正确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主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继承中华文化的基因。同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拥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与创新力的现代化创造者与社会主义事业继承人。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有修养、有丰富智慧及高尚品质的人。
3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3.1探索结构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群”
遵循学生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二次开发国家课程,找到适于本校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群”,牢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营”。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群”包括必修与选修课程,包括体艺特长、公民素养、大学先修、学科拓展、国际视野和实践创新等几个类别[2]。课程群深入认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目的,即身心健康、具备顺应终身进步的必需品质与重要技能。同时,学校进行“菜单式”综合选修课,涵盖历史文化讲座、文学作品和影视佳作赏析、中国绘画、剪纸艺术、禅茶、书法、中国烹饪和中国园艺等二十多种课程,构建了全面的“听、看、学、做、悟和创”整体性体验和学习形式,深受学生喜欢,有效完成了传统文化走入课堂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结构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群”建设,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并不断地促使学生实现专业技能、语文知识、文化内涵、个性特长等方面的提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加深其传统文化涵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长远进步。
3.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进人文学科教学内
因为受限于时间和空问。小学课堂教学只能在教室中进行。其一,会耗费掉小学生很大的学习精力。其二,极易出现智育、德育分配失衡的状况。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播以及技能把握,客观上注重“灌输式”教育,看轻了人文观念的继承与优良品格的培育。针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的教学不仅能够规避德育与智育不相容的矛盾.还能够减小“填鸭式”教学方式引起的疲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注重思想道德、社会、历史以及语文等学科的人文应用。它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高度相关,有益于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感情等多种元素的融合。
3.3联系学生具体实况与教学内容举办校内活动
目前,教师重点借助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就小学生自身而言,其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知识结构也尚未完整,无法很直观地就明白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特别是有关民族大义和高尚道德等比较抽象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便会觉得枯燥.从而使教育工作不能够继续。找到最根本的原因重点是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脱离了生活,不看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性”。实际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而是“活”在生活中的,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发展着。教师应该联系学生具体实况以及教学内容,舉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歌曲联欢会活动、画画、书法、茶道以及武术等艺术活动等。
3.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阵营和路径。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从头再来,也并非设置专门的国学班.使学生将时间及其精力专注于学习。而是渗透于每一节课和每一项教育活动之中。学校要求全部教师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同课程变革融合在一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到所有学科教学里面。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课堂延伸至校外,如到某个省市去开展实景教学。在“楚门”前,教师讲解和其有关的楚文化以及三国历史事件,或者引领学生全部对与之有关的诗词进行背诵,又或者和学生一起观察该地的植被等。借助以上种种尝试,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跨学科学习以及活学活用的技能,又体会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吸引力。
4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民族精神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时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灌输给学生,应与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机制有匹配性。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该联系教育心理学与小学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类方式、各种途径进行教学,如此方可获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瑞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32):57.
[2]马妍萍,卢振芳. 小学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活动化教学策略探寻[C]. .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567-572.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有效途径
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显著,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性的认识还需要再度提升: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与完整性还有待补充;只看重传授知识而忽视精神内涵阐述的情况还存在;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有所欠缺,教师团队全体素养比较薄弱,全社会一起参加的教育合力仍然较弱等。为了很好地处理各类问题,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1小学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国家、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没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1]。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建设者,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对小学同样重要。因此,切实提高小学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是小学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老师的重要职责。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但是也因此使我国的一些学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我国教育总体的定位很好,但是在一些教师具体的教学中。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因此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深入发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至关重要,只有真正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中,在基础教育时期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具有特殊性。教育在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中具备关键的育人功能,在教书育人上发挥了文化扶持与继承的功能。所以,我们应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正确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主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华文化的立场,继承中华文化的基因。同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拥有中国心、民族魂、文化根与创新力的现代化创造者与社会主义事业继承人。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有修养、有丰富智慧及高尚品质的人。
3小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3.1探索结构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群”
遵循学生传统文化学习需要,二次开发国家课程,找到适于本校的传统文化特色“课程群”,牢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营”。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群”包括必修与选修课程,包括体艺特长、公民素养、大学先修、学科拓展、国际视野和实践创新等几个类别[2]。课程群深入认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目的,即身心健康、具备顺应终身进步的必需品质与重要技能。同时,学校进行“菜单式”综合选修课,涵盖历史文化讲座、文学作品和影视佳作赏析、中国绘画、剪纸艺术、禅茶、书法、中国烹饪和中国园艺等二十多种课程,构建了全面的“听、看、学、做、悟和创”整体性体验和学习形式,深受学生喜欢,有效完成了传统文化走入课堂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这种结构合理的传统文化“课程群”建设,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并不断地促使学生实现专业技能、语文知识、文化内涵、个性特长等方面的提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加深其传统文化涵养。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小学生长远进步。
3.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进人文学科教学内
因为受限于时间和空问。小学课堂教学只能在教室中进行。其一,会耗费掉小学生很大的学习精力。其二,极易出现智育、德育分配失衡的状况。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播以及技能把握,客观上注重“灌输式”教育,看轻了人文观念的继承与优良品格的培育。针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的教学不仅能够规避德育与智育不相容的矛盾.还能够减小“填鸭式”教学方式引起的疲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应注重思想道德、社会、历史以及语文等学科的人文应用。它同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高度相关,有益于爱国主义精神、民族感情等多种元素的融合。
3.3联系学生具体实况与教学内容举办校内活动
目前,教师重点借助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讲述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但是就小学生自身而言,其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知识结构也尚未完整,无法很直观地就明白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特别是有关民族大义和高尚道德等比较抽象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便会觉得枯燥.从而使教育工作不能够继续。找到最根本的原因重点是在传统教学理念下.教学活动脱离了生活,不看重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性”。实际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写在书本上的,而是“活”在生活中的,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发展着。教师应该联系学生具体实况以及教学内容,舉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歌曲联欢会活动、画画、书法、茶道以及武术等艺术活动等。
3.4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阵营和路径。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并不是从头再来,也并非设置专门的国学班.使学生将时间及其精力专注于学习。而是渗透于每一节课和每一项教育活动之中。学校要求全部教师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同课程变革融合在一起,将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到所有学科教学里面。与此同时.学校还将课堂延伸至校外,如到某个省市去开展实景教学。在“楚门”前,教师讲解和其有关的楚文化以及三国历史事件,或者引领学生全部对与之有关的诗词进行背诵,又或者和学生一起观察该地的植被等。借助以上种种尝试,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跨学科学习以及活学活用的技能,又体会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吸引力。
4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民族的形成和中国民族精神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时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灌输给学生,应与当前小学生的教育机制有匹配性。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应该联系教育心理学与小学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利用各类方式、各种途径进行教学,如此方可获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马瑞红.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21(32):57.
[2]马妍萍,卢振芳. 小学语文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文的活动化教学策略探寻[C]. .课程教学与管理研究论文集(二).: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1:567-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