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科研之难:想说爱你不容易,何时让我真心待你
在一所高中担任教科室主任,直接面对的就是教育科研。说起科研,教师们心里犹如打翻的五味瓶,“爱悠悠恨悠悠”,且爱少恨多。不少教师在遭遇论文评比“寒冬”之后,向笔者抱怨,要不是评职称才不去受这份罪。也有的老师说,他教书这一辈子也许就是“挤”了两篇职评论文了。写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一个字:愁;三个字:愁啊愁。笔者总结了老师们几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做法,姑且称其为“科研情绪论”。
其一,科研“无用”论。有老师诘问:“不要说全国,就是一个市教师一年发表或获奖论文知多少,有多少科研是货真价实的?更可气的是,还拿它来卡职称。”尽管提及的问题触人深思,但这显然是一种轻视科研的论调。
其二,科研“天赋”论。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说:“会不会写论文是天生的,有的人生来就会写论文,就像你写论文和老母鸡下蛋一样容易,而有的人却不会,像我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显然是把科研当作少数人的游戏,当作“奢侈品”。
其三,科研“副业”论。教师的主业是教学,科研充其量只是个副业;而且还有人认为搞科研会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影响教学成绩,所以会把一些经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看作不务正业。显然这是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多少还有点“酸葡萄效应”作祟。
其四,科研“挤出”论。经济学上有个“挤出效应”,不少教师为“生计”忙,把课务、家务、杂务当做挡在科研路上的三座大山;有些教师即使在学科上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面对现实的压力,还是选择了放弃。是的,在讲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相比之下,科研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最多也就是个虚名。舍名取利,争取更多的“面包”更有吸引力。
于是乎,写论文成了速食的快餐。在收取教师们的论文时,笔者发现真正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撰写的论文很少,绝大多数与其说是写,倒不如说是“攒”:网上摘抄些、书上借用些、自己补充些,最后整理一下,论文就这样拼凑成了一只“纸老虎”。更有甚者,直接复制加粘贴,而这些人常常以“走个过场、何必认真”规劝于笔者。
我想,写论文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爱她、敷衍她,甚至厌烦她,偏偏要求她爱你、对你好,这个要求恐怕有些过分了吧。爱她、真心待她,也许就是在困境中突围的正确选择吧!
二、科研之重:拿什么奉献给自己,有多少实力可以打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爱岗敬业”的“敬”作何理解,二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和”表明什么关系。我想“敬”应当是敬畏,就是担心、害怕。担心、害怕什么?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化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避免犯错误。为了不犯错误、少犯错误,怎么办?只有走科研之路,不断改进。“和”表明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钱伟长教授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还说,“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可见,科研不是教师个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1.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科研除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外,还有一点就是,相对于教学成果因整体性和模糊性导致难以标准量化,科研成果则带有“个人烙印”,比较清晰,容易量化,因此教育科研成为评职评优不可或缺的砝码。
科研对于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而言存在较大差别。我省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对本省60名4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进行了调研,76.2%的人认为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是科研,73.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大区别,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获得新知、成就新事、塑造新人。获得新知是因为研究要发现行动与行动结果的关联,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原有认识的过程。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成就新事是指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并由此产生新的实践效果;塑造新人是更新自己、超越自己,追求理想的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之中,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科研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陶冶教师的性情,使教师保持健康心境。并且,科研可以使教师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着;少一些轻狂,多一些稳重;少一些肤浅,多一些深刻;少一些偏激,多一些理性。
2.科研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减震器”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科研就是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成长奠基。概括起来,科研的直接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如我校一直倡导“优质常态课”的理念与实践,从常态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与轻负意识四个维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科研的间接意义在于使教师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形成。本人认为,科研素质归结起来主要就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观点深邃。
3.科研是学校品牌发展的“维稳器”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对学校而言,教育科研起着三大作用:连接教学的调控思想体系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学科动态并引领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学校品牌都是在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实践中诞生和成长起来,在科研中提炼和升华的。由此可见,科研既是“身体力行”,又是“锦上添花”。
三、科研之美: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思考与实践始终是推动教师教育科研的两个轮子。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克服“当局者迷”,立足“旁观者清”;
像专家一样实践,因为教师如同律师、医生、会计一样有专业性,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
1.科研之美,美在过程
陈大伟先生在《研究——教师的根植与取向》一文中提出把研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及时反思和调整的与时俱进的过程。[1]
科研过程之美,与5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论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中小学教师要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能而且一定要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否则会导致“逾淮为枳”“水土不服”。
(2)求真务实: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教育教学。一句“问题的提出”,要求你既要埋头书本又要直面社会,还要“sogou”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资源;一句“研究的现状”,让你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四心合一:用心学习,留心观察,潜心研究,恒心助阵。因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策略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守住“自家门”的基础上,适当“串串门”。
(4)道友论谈:与“科研男”“学术女”一起探讨、交流甚至不惜争辩。美其名曰:“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精益求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应放一放,沉淀一下,这一点似乎有点“陈年的酒更香”的道理。
2.科研之美,美在追求
那些“科研男”“学术女”甚是成了一些教师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然而不聪明未必就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引述爱因斯坦的看法时说,“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可见,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之中,体会到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想别人所先想,做别人所未做。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甩掉金科玉律方能出奇制胜。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于个人的观点得到认同、思想引起关注。无意间看到网络、讲座中引用自己的名字以及某个观点,或者核心书刊转载自己的某篇文章。这倒不是说自己有多少“含金量”,而是自己起到了问路之“石”、击水之“石”、引玉之“石”的效用。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炼就科研的情怀与品质。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研究。幸福是一种感觉:一杯白开水也是“甜”的;幸福是一种状态:珍爱自己,栽培自己,教海无涯,科研不止;幸福是一种追求:研,然后知美。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长征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
在一所高中担任教科室主任,直接面对的就是教育科研。说起科研,教师们心里犹如打翻的五味瓶,“爱悠悠恨悠悠”,且爱少恨多。不少教师在遭遇论文评比“寒冬”之后,向笔者抱怨,要不是评职称才不去受这份罪。也有的老师说,他教书这一辈子也许就是“挤”了两篇职评论文了。写论文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一个字:愁;三个字:愁啊愁。笔者总结了老师们几种对待科研的态度和做法,姑且称其为“科研情绪论”。
其一,科研“无用”论。有老师诘问:“不要说全国,就是一个市教师一年发表或获奖论文知多少,有多少科研是货真价实的?更可气的是,还拿它来卡职称。”尽管提及的问题触人深思,但这显然是一种轻视科研的论调。
其二,科研“天赋”论。不止一位老师跟我说:“会不会写论文是天生的,有的人生来就会写论文,就像你写论文和老母鸡下蛋一样容易,而有的人却不会,像我半天也挤不出几个字来。”显然是把科研当作少数人的游戏,当作“奢侈品”。
其三,科研“副业”论。教师的主业是教学,科研充其量只是个副业;而且还有人认为搞科研会挤占教学时间和精力,影响教学成绩,所以会把一些经常有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教师看作不务正业。显然这是将教学与科研对立起来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多少还有点“酸葡萄效应”作祟。
其四,科研“挤出”论。经济学上有个“挤出效应”,不少教师为“生计”忙,把课务、家务、杂务当做挡在科研路上的三座大山;有些教师即使在学科上有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面对现实的压力,还是选择了放弃。是的,在讲求物质利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教育领域也毫无例外地受到冲击。相比之下,科研没有什么经济效益,最多也就是个虚名。舍名取利,争取更多的“面包”更有吸引力。
于是乎,写论文成了速食的快餐。在收取教师们的论文时,笔者发现真正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而撰写的论文很少,绝大多数与其说是写,倒不如说是“攒”:网上摘抄些、书上借用些、自己补充些,最后整理一下,论文就这样拼凑成了一只“纸老虎”。更有甚者,直接复制加粘贴,而这些人常常以“走个过场、何必认真”规劝于笔者。
我想,写论文其实跟谈恋爱是一样的。你不爱她、敷衍她,甚至厌烦她,偏偏要求她爱你、对你好,这个要求恐怕有些过分了吧。爱她、真心待她,也许就是在困境中突围的正确选择吧!
二、科研之重:拿什么奉献给自己,有多少实力可以打造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爱岗敬业”的“敬”作何理解,二是“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和”表明什么关系。我想“敬”应当是敬畏,就是担心、害怕。担心、害怕什么?犯错误、走弯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专业化的要求决定了教师应当避免犯错误。为了不犯错误、少犯错误,怎么办?只有走科研之路,不断改进。“和”表明教育教学与科研同样重要,都是教师的必备素质。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钱伟长教授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他还说,“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可见,科研不是教师个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做教师的一种必须的责任和义务。
1.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
科研除了是教师的义务和责任外,还有一点就是,相对于教学成果因整体性和模糊性导致难以标准量化,科研成果则带有“个人烙印”,比较清晰,容易量化,因此教育科研成为评职评优不可或缺的砝码。
科研对于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而言存在较大差别。我省一位资深教研员曾经对本省60名45岁以下的优秀教师成长规律进行了调研,76.2%的人认为有效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是科研,73.8%的人认为继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科研能力。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是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重大区别,科研能力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获得新知、成就新事、塑造新人。获得新知是因为研究要发现行动与行动结果的关联,这是一个修正和更新、完善和丰富教师原有认识的过程。教师原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内容、知识结构都将随之改变;成就新事是指做事的手段和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并由此产生新的实践效果;塑造新人是更新自己、超越自己,追求理想的生活。人总是生活在理想之中,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科研可以改变教师的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陶冶教师的性情,使教师保持健康心境。并且,科研可以使教师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着;少一些轻狂,多一些稳重;少一些肤浅,多一些深刻;少一些偏激,多一些理性。
2.科研是学生学业成长的“减震器”
实践的合理性根植于信仰和理念的合理性。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需要以对教育的合理认识和理解为基础。科研就是要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和心理规律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成长奠基。概括起来,科研的直接意义是能够提供更加合理的教学,减少“无效”或“低效”劳动,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如我校一直倡导“优质常态课”的理念与实践,从常态意识、常规意识、质量意识与轻负意识四个维度来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科研的间接意义在于使教师潜移默化或直接影响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形成。本人认为,科研素质归结起来主要就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逻辑严密、观点深邃。
3.科研是学校品牌发展的“维稳器”
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推进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关键。对学校而言,教育科研起着三大作用:连接教学的调控思想体系和学科教学前沿地带的“纽带”作用、参与管理学科教学业务的“指挥棒”作用、研究学科动态并引领教学理念的“导向”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也有利于学校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学校品牌都是在教学改革和教科研实践中诞生和成长起来,在科研中提炼和升华的。由此可见,科研既是“身体力行”,又是“锦上添花”。
三、科研之美: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
思考与实践始终是推动教师教育科研的两个轮子。像外行一样思考就是克服“当局者迷”,立足“旁观者清”;
像专家一样实践,因为教师如同律师、医生、会计一样有专业性,不是谁都可以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
1.科研之美,美在过程
陈大伟先生在《研究——教师的根植与取向》一文中提出把研究与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人运用理智改善工作和生活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有意识定向关注、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形成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追求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投射教育理想于教育实践的过程,把研究的过程作为及时反思和调整的与时俱进的过程。[1]
科研过程之美,与5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1)理想信念:教育教学理论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中小学教师要相信只有自己才能真正“解放自己”“发展自己”,一定能而且一定要建构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否则会导致“逾淮为枳”“水土不服”。
(2)求真务实: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审视教育教学。一句“问题的提出”,要求你既要埋头书本又要直面社会,还要“sogou”已有的知识和思想资源;一句“研究的现状”,让你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下求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四心合一:用心学习,留心观察,潜心研究,恒心助阵。因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模式、方法、策略有着相通之处,所以,不应当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以及自己擅长的领域,在守住“自家门”的基础上,适当“串串门”。
(4)道友论谈:与“科研男”“学术女”一起探讨、交流甚至不惜争辩。美其名曰:“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5)精益求精: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出来的文章应放一放,沉淀一下,这一点似乎有点“陈年的酒更香”的道理。
2.科研之美,美在追求
那些“科研男”“学术女”甚是成了一些教师眼中不那么聪明的人。然而不聪明未必就不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他引述爱因斯坦的看法时说,“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可见,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在研究中有了真正的发现和创造。教师因为研究而生活在希望和理想之中,体会到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想别人所先想,做别人所未做。思想超前方能无中生有,甩掉金科玉律方能出奇制胜。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于个人的观点得到认同、思想引起关注。无意间看到网络、讲座中引用自己的名字以及某个观点,或者核心书刊转载自己的某篇文章。这倒不是说自己有多少“含金量”,而是自己起到了问路之“石”、击水之“石”、引玉之“石”的效用。
有幸福感的科研来自炼就科研的情怀与品质。静下心来学习,潜下心来研究。幸福是一种感觉:一杯白开水也是“甜”的;幸福是一种状态:珍爱自己,栽培自己,教海无涯,科研不止;幸福是一种追求:研,然后知美。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长征中学)
(责任编辑:朱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