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古韵 大汉遗风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55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国家重点工程合(肥)—武(汉)高速铁路动工,为配合该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六安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对铁路沿线进行考古钻探,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就是在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双墩村发现的。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双墩一号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确定了墓主人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任国王刘庆,出土了保存完整的“黄肠题凑”葬具和500多件(套)精美文物,这次重大的考古发现入选“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下面就出土的部分精美器物做一个略述,以飨读者。
  “黄肠题凑”与石质椁室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的墓葬形制为“黄肠题凑”,“黄肠题凑”名称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黄肠题凑”是西汉王陵特有的一种体现墓葬主人生前显赫社会地位的特定葬制,“黄肠”指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采用柏木的姜黄色心材;“题凑”是指墓葬中椁的形式和结构,将黄色柏木心材端头朝向内方,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安双墩一号汉墓“黄肠题凑”的特点:
  1.发掘的“题凑”情况:“题凑”上面有4层盖板,盖板的每根木柱都长9米,重量在1吨以上。墓室东面为门,与三面“题凑”相连接,正对长22米、宽7米的前墓道。“题凑”之外有一圈外藏室,各种立柱、横梁、穿榫和半榫等精巧的墓结构将外藏室分隔成小的区间,各类随葬品即按分区有序放置(见图1、图2)。“题凑”所用的木材均使用大别山区的栎木,就近取材。
  2.“黄肠题凑”墓室结构十分完整,为研究“黄肠题凑”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目前全国发现的“黄肠题凑”墓约10座左右,但保存较好的仅有北京的大葆台、老山,扬州的广陵王,长沙的象鼻嘴等少数墓葬,与之相比,六安双墩“黄肠题凑”墓规模虽小,但是保存完整。题凑内有回廊分格室结构遗迹,重椁重棺,外有外藏椁,属于典型的诸侯王制。
  3.墓内的石质椁室为长方形,长3.9米、宽2.34米、高1.9米,保存完整,造型独特(见图3)。内椁保存完整,装饰精致奢华,工艺精准秀丽,布局对称别致,气势上厚重磅礴,这在目前已发现的同类“黄肠题凑”墓中罕见,是研究“黄肠题凑”墓室规制、特点和建造方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里规模较小的“黄肠题凑”墓室以及使用栎木作为原本应该使用柏木的棺椁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一是汉诸侯王墓,规格甚高,在等级森严的汉代社会,诸侯王不会降低墓葬规格;二是诸侯王室的衰微,柏木成材较慢,价值相对贵,只能采用就近的栎木,没有足够的财力去购买、运输柏木,棺椁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当时六安国的财力和地位。
  错银铜壶
  这件铜壶口径18.8厘米、腹径35厘米、高45.8厘米、底径20.4厘米。侈口,长颈,圆肩,鼓腹,圈足外侈,肩部有一对衔环铺首,全身布满三角形和云纹错银图案,纹饰线条均匀流畅,造型古朴优雅,工艺精湛。整体的格局气势磅礴,威武宏大,颇有皇家风范(见图4)。铜壶的肩部刻有隶书铭文,虽只有四字,但隶书书法遒劲,波、磔之美尽现;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既有金石之美,又有毛笔书法悠远韵味(见图5)。经过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繁荣发展之后,汉代时期大型的青铜器开始衰落,逐渐由礼器开始向实用器过渡。因为墓葬的封闭性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影响,在“共府第八”铜壶内发现有发酵酒味的带壳稻谷,很有可能是汉代的酒类产品。
  人俑
  俑是殉葬奴隶的模拟品,春秋战国时期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随着封建社会确立和发展,以木俑、陶俑等取代活人作为陪葬,表现了当时的社会观念和进步。六安双墩汉墓的墓葬人俑主要出土于外藏室和回廊,有男俑和女俑两类,形制有立俑、跪坐俑、骑俑等,有的衣着长袍或身穿短裙,有的头戴冠饰,发型装束各异。木俑均为一根整木雕刻成形,面部五官轮廓和服饰可见,采用阴线和浮雕技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通过不同的神态表现了不同地位不同人的心理特征。女站立人俑,高46.8厘米,面部轮廓若隐若现,双手并拢于胸前,宽袖短裙,双脚露出,一幅恭敬的姿态。男跪坐俑,高38.7厘米,鼻子高挺,宽袖长裙,发饰鲜明,低眉顺目,头略侧向一边,残留朱色彩绘脱落斑驳,古意盎然(见图6)。
  “六安飤丞”封泥
  封泥是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是一种官印的印迹,古时用于缄封简牍钤有印章以防私拆的信验物(类似于现代的封条),其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六安双墩汉墓出土的封泥置于长方形“凹”型木匣内,灰陶,表面印有篆书阳文“六安飤丞”四字(见图7)。此四字表明墓主与西汉六安国有关,六安为地名,飤丞为地方负责膳食的官员。因为历史久远,材质特殊,意义重大,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弥足珍贵。
  玉器
  玉璜。长9.9厘米、体宽1.4厘米。质地为玛瑙,颜色白色透黄,扁条桥形,两端各有一穿孔,以便系绳佩戴,表面光亮,造型精致,美观,简洁,明快。玉璜在新时期时代晚期是一种礼仪性的挂饰,商代起玉璜在饰纹和式样上出现多样化,以满足各层次爱玉者需要,汉代王室贵族也以佩戴玉璜显示其身份(见图8)。
  玉璏。长10.7厘米、宽2.6厘米、厚1.8厘米。乳白色,细腻光润,完美无瑕。局部有浅黄色沁斑,平面作长方形,两端向下卷曲,中间有一长方形的穿孔。面部采用镂孔雕琢技术,雕琢两兽追逐厮搏,前兽回首,后兽咬住前兽的臀部,造型生动活泼,形象逼真,质感十足(见图9)。
  玉印坯。高1.7厘米、宽2.4厘米。乳白色,细腻光润,完美无瑕。正方形座,顶无穿孔,印面无字。这应是一件未完工的半成品,不知为何没有进一步的加工,这块玉质地精美,品相完整,是块上乘的玉坯(见图10)。
  镶银扣贴金箔漆盒盖
  此盖夹纻胎,出土于回廊盗洞的泥土中。夹纻胎: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这种轻巧的胎体初见于战国,秦代和汉代早期尚不多见,两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成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该盖扁圆盒形,髹漆外黑内红,黏贴有银箔和金箔。中间是一提环,环四周是四瓣柿蒂纹银箔,每瓣柿蒂纹银箔中间涂朱。按照盖的面积划分两个区间,内部区间黏贴金箔四只金色凤鸟,皆展翅,挺胸,昂首阔步,有欲振翅起飞之势。凤鸟构图精美,画工精湛,技法纯熟。整体来看其造型精致,舞动灵巧,栩栩如生;外部区间绘制互相交错联系的金色云纹,富于变化,而不失规律(见图11)。
  西汉六安国王陵墓地的发现震惊了中国考古界,这是迄今国内发现保持完整的汉代诸侯国墓地之一,这一发现为研究西汉诸侯王埋葬制度和西汉六安国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这里只是对出土部分器物的略述,其他大部分文物尚在修复、研究之中。按照相关规划,在王陵墓地会建造一个展馆专门展示这些精美的文物,到时一定会再现六安国繁华的景象。
其他文献
摘 要:游牧经济形态孕育出来的政治制度强调军事首领的地位,亲兵制度及其背后的主从(主奴)关系是重要的表现形式。随着游牧文明全面深入中原地带,怯薛及侍卫亲军制度成为元朝政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继承,演化为明代军事体系中独特的亲军卫制度。明代的亲军卫不仅继承了中军功能,且在护卫皇室、培养后备力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在其中的锦衣卫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明代;亲军;怯薛
期刊
摘 要:临时展览是博物馆充实自身展览内容的重要方式,它不仅能开阔民众的视野、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进一步完善博物馆为公众提供知识的功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做好临时展览工作,让京津冀的展览资源得到共享,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的携手发展。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临时展览;唐山博物馆  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京津
期刊
摘 要:时代飞速向前发展,伴随而来的是高科技在人类生活中的普遍运用。人类生活已经无法脱离高科技产品,博物馆亦是如此。各类电子设备的运用成为了博物馆设计工作者们在陈列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电子设备的运用让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创新,推动了博物馆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 纪念馆;高科技;电子设备运用;人机交换;陈列设计  当今博物馆类型大体可划分为三大类:综合类博物馆、社会科学类博物馆以及自然科学
期刊
摘 要:近几十年来,教育在博物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博物馆发展经历着“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深刻转变[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因此,博物馆如何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自身教育特色,把社会教育的功能最大化,始终是国内外博物馆最关注的议题之一,也是文章探讨的核心。  关键词:“以人为本”;博物馆教
期刊
摘 要:古建筑类文物在我国的文物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对古建筑类文物进行利用,相关主题的历史文化展示是首选的利用方式,如名人故居纪念馆、各种专题博物馆等,既可以对文物建筑进行合理利用,还可以减少文物建筑的病虫害和方便对文物建筑进行日常维护管养。文章以深圳大鹏所城赖恩爵振威将军第为例,进行文物建筑类博物馆策展布展讨论,探究博物馆陈列设计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找实现博物馆展陈效果与文物保护双赢的途径
期刊
摘 要:民俗文物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传承者。在我们都不了解这个时代时,民俗文物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价值,更是精神层面的认知。但当今对于民俗文物保护的认识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俗文物对于当前产生意义。因此,博物馆对于民俗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就具有了跨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利用;开发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遗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民俗文物。这些民俗文物可以让我们探究到
期刊
摘 要:博物馆作为一个多职能的文化综合体,随着数字交互技术的不断应用,其展示陈列内容变得多元、生动。数字交互技术成了“创意展示”的有利技术支撑。文章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探索博物馆展示设计、数字交互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博物馆;人文关怀;数字交互展示;体验   博物馆展示设计指在设定好的时间、空间环境里,利用多种信息传递手段将信息直观地传达出去,调动参与者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并以此获
期刊
摘 要:不可移动文物作为珍贵的历史遗存,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及审美追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此同时,文物遗址遗迹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强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意义深远。文章以3号院抢险保护为例,浅谈刘青霞故居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键词:文物保护;开发;利用;价值  开封市刘青霞故居位于顺河回族区北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墓壁画为中心,尤以墓主、部曲和人物服饰为重点研究对象,尝试分析壁画所反映的墓葬文化因素结构。通过研究发现该壁画文化面貌以汉族文化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南地区夷族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魏晋时期,南中大姓普遍具有“夷化”的趋势,霍承嗣墓葬也具有这种“夷化”趋向。  关键词: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墓葬;壁画;文化因素  1963年在云南昭通地区发现一座东晋太元年间的壁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经历了起步时期、发展时期、开放与改革时期三个不同时期,并早已成长为全球知名博物馆。时至今日,在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博物馆在下一个十年里将迎来自身的大发展时期。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更需要思考进入新时期的发展道路,以推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秦始皇帝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