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中的意境拓展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诗句描绘了西湖六月别具特色的风光美景:大片碧绿的荷叶与碧空相连,绿得没有边缘;红日映照荷花,花鲜红无比。诗的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写景佳句。每一次教学这首古诗时我都有一种新的感受,但要让学生真正进入诗中的意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不同途径对诗中意境进行拓展,则是教学本诗的一个良好切入点。
  
  一、利用影像直观导入意境
  
  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下简称“《晓》诗”)前,用影像资料将艳阳映照下的满塘莲荷展示给学生看:一座古寺前,是宽阔辽远的湖面,湖面上那随风颤动的荷叶层层迭迭,一望无际,随着镜头的拉近,朵朵红艳的荷花亭亭玉立。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满眼的荷叶似乎与蓝天相接,那么空阔,那么悠远。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时,都不由自主地赞叹:多么宽广的湖面啊!那荷叶真多啊!那荷花真美啊!这西湖的风光真令人陶醉啊……美艳的画面,悠然的笛声,一下子便将学生带入了莲叶荷花的诗情画意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湖岸边,在同诗人一道观赏那六月西湖荷叶的美景。当学生正处于这种赏玩意境时,我们便可抓住时机,导入古诗的教学,去体会诗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
  
  二、利用诗文横向拓展《晓》诗的意境
  
  古今中外写荷的诗文很多,我们在教学《晓》诗时是否可以将它们选其一二进行链接拓展呢?如杨万里自己就有一首《小池》的七绝,在这首诗中,我们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种小家碧玉式的“小荷”又别有一番情致,小荷是初夏之时的景致,那是小镜头,是一个景物切片。诗人从俯视的角度勾画,扣住诗题中“小”字来写,写了荷之嫩,用了“小”、“才”、“尖尖”等词,表明嫩荷在初夏太阳的光照下含苞未放,刚刚露出小小的、青青的尖角,蜻蜓早就悠然伫立在嫩荷的尖角之上,这一幅特写,使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灵动活泼,又趣味盎然,引人遐思妙想。只是季节不同,这种景致与《晓》诗中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初夏小荷,一个是盛夏莲叶,而且还有红花;一个隽永含蓄,一个热烈奔放。课堂教学中,这种对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迁移,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对《晓》诗的理解。
  再如教学《晓》诗时,我们还可以引入现代散文的精美片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诗歌中的荷是在艳阳下,是接天的,碧绿的;散文中的荷是在月色中,是田田的,亭亭的。诗歌中的花是红艳的,散文中的花是袅娜的,羞涩的,是明珠,是星星。古诗与散文中的荷叶荷花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韵味。将荷叶荷花的意境从诗拓展到散文,如果课堂上能把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利用音乐让学生的思绪飞起来
  
  为拓展古诗的意境,我们不妨预先精选几段美妙的乐曲。古诗词讲究的就是音韵节拍,好的诗词它不仅有其词句美、画面美,而且在格律、音韵上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听二胡曲《云雀》,可以想象到空中翻飞的鸟儿,是那么自由,那么轻灵,那么无拘无束,似乎能听到那一声声欢快的叫声;听葫芦笙《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乐曲似乎把我们带入了清晨幽静的竹林中,仿佛看到了那婆娑起舞的竹叶竹枝,听到了那清凉的风声;听竹笛《扬鞭催马》,我们又仿佛看到了那飞奔的骏马,马背上骑着一位英俊的少年,他春风得意,英气俊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人的思绪飞起来。教学《晓》诗时,我们同样可以选几段切合这首诗的音乐带进课堂,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到西湖的艳美、湖中荷叶的无边无际、风中荷叶的飒动,以及荷花亭亭玉立的美好姿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诗中美好的意境。
  
  四、利用动画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杨万里写《晓》这首诗,描绘了六月西湖荷叶之美、荷花之丽,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赞美之情,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礼赞。如何让这种感情巧妙地使学生体会到,在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动画短片《荷花童子的故事》,动画中有顽皮的荷花童子,有憨厚的青蛙大哥,还有机智的蜻蜓小妹妹。这些动画形象无不透现出了儿童的稚气,孩子们一看就喜爱。如果将这样的动画引入古诗教学课堂,不也能使古诗的意境得到延伸、升华吗?
  从教学杨万里的诗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给小学生教学古诗,不能在读、背、理解的传统方法上停滞不前,不要当“子曰诗云”式的老先生,我们应该是画家,绘出鲜艳的色彩;应该是音乐家,奏出美妙的乐章;应该是三月里春天的使者,放飞想象的“风筝”。要让古诗鲜活起来,动起来,跳跃起来,飞起来。要多角度、多层面、多感官地去体会古诗的意境,让古诗的意境得到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飞起来。
  (作者单位:137400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教育局)
其他文献
有参考资料称,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的两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笔者认为有些不妥,不敢苟同,特提出商榷,以求抛砖引玉。  我认为要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下简称《得道》)的中心论点,首先得认识和了解作者孟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又一大师。青壮年时代,孟子就有改革社会的理想抱负,他曾到处去游说自己的“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希望得到采纳
期刊
诗人海子青年夭逝,诗作成就众口称扬。他的抒情十四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融西方商籁体形式和中国文化内涵于一炉,感情诚挚,意境高尚,被选入大学、高中教材,引来众多的解读赏析评论。陆续读过这些文章,我既受到启发,也还有一些遗憾。评析文学作品应该“知人论世”,探索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心路历程,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著名诗作,我也来谈感受。  首先必须了解,海子当时遭遇困窘,一是在诗坛受攻击。他是“浪漫主义
期刊
作文讲究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而在实践中,多数学生的作文根本谈不上真情实感。这关键在于学生平时缺少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尤其是细节描写在文中的体现更是寥寥无几,大都是一些概括性的语句,使文章显得十分干瘪,缺少生命活力。那么,怎样扭转这一局面呢?我觉得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学会积累,从积累中去寻找材料  为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用心去看、去听、去想,然后,把这些材料专门整
期刊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的惊奇开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应从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开始。因此,“质疑”就成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策略。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引疑呢?    一、自学中质疑  让学生在自学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激发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教师在读后检查时,可规定“提一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质疑
期刊
语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我是一名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拼音教学时,我采用了一个新的举措,让每个字母都走到孩子们的身边,让每个孩子都来做快乐的拼音字母,让每个孩子都来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使枯燥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我的做法如下:    一、为每个孩子起拼音字母名字     在教学汉语拼音第一课aoe时,我就给三个孩子分
期刊
中学数学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其自觉而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应该是教师教学所要着重考虑和策划的。如何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激励”手段,其具体可从五
期刊
面对现在的课程改革,对于起步不久的我们,从理论的学习到课堂的实践,想要随心所欲,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如何让他们乐于去学习和思考呢?这是我们教师一直钻研的课题和苦恼的问题。  大家都说:“课改”适应大城市的条件,农村改什么呢?现实是:农村的教育设备落后、资源匮乏,老师上课还是一如既往地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而已;农村的孩子受到方言和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等情况的
期刊
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能力差。   2、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   4、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应付了事;遇到困难不想办法解决,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标准这一倡导,其目的就在于要求数学教师在其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师
期刊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著名的画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田园诗。他的田园诗以淡雅的笔触传达出清丽丰润的美感,创造出浑然一体的意境,让人感悟到生命的存在。创作于晚年隐居期间的《积雨辋川庄作》,就是这样一首情景相生、物我交融的精品。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