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诗句描绘了西湖六月别具特色的风光美景:大片碧绿的荷叶与碧空相连,绿得没有边缘;红日映照荷花,花鲜红无比。诗的最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象,成为写景佳句。每一次教学这首古诗时我都有一种新的感受,但要让学生真正进入诗中的意境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从不同途径对诗中意境进行拓展,则是教学本诗的一个良好切入点。
一、利用影像直观导入意境
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下简称“《晓》诗”)前,用影像资料将艳阳映照下的满塘莲荷展示给学生看:一座古寺前,是宽阔辽远的湖面,湖面上那随风颤动的荷叶层层迭迭,一望无际,随着镜头的拉近,朵朵红艳的荷花亭亭玉立。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满眼的荷叶似乎与蓝天相接,那么空阔,那么悠远。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时,都不由自主地赞叹:多么宽广的湖面啊!那荷叶真多啊!那荷花真美啊!这西湖的风光真令人陶醉啊……美艳的画面,悠然的笛声,一下子便将学生带入了莲叶荷花的诗情画意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湖岸边,在同诗人一道观赏那六月西湖荷叶的美景。当学生正处于这种赏玩意境时,我们便可抓住时机,导入古诗的教学,去体会诗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
二、利用诗文横向拓展《晓》诗的意境
古今中外写荷的诗文很多,我们在教学《晓》诗时是否可以将它们选其一二进行链接拓展呢?如杨万里自己就有一首《小池》的七绝,在这首诗中,我们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种小家碧玉式的“小荷”又别有一番情致,小荷是初夏之时的景致,那是小镜头,是一个景物切片。诗人从俯视的角度勾画,扣住诗题中“小”字来写,写了荷之嫩,用了“小”、“才”、“尖尖”等词,表明嫩荷在初夏太阳的光照下含苞未放,刚刚露出小小的、青青的尖角,蜻蜓早就悠然伫立在嫩荷的尖角之上,这一幅特写,使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灵动活泼,又趣味盎然,引人遐思妙想。只是季节不同,这种景致与《晓》诗中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初夏小荷,一个是盛夏莲叶,而且还有红花;一个隽永含蓄,一个热烈奔放。课堂教学中,这种对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迁移,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对《晓》诗的理解。
再如教学《晓》诗时,我们还可以引入现代散文的精美片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诗歌中的荷是在艳阳下,是接天的,碧绿的;散文中的荷是在月色中,是田田的,亭亭的。诗歌中的花是红艳的,散文中的花是袅娜的,羞涩的,是明珠,是星星。古诗与散文中的荷叶荷花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韵味。将荷叶荷花的意境从诗拓展到散文,如果课堂上能把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利用音乐让学生的思绪飞起来
为拓展古诗的意境,我们不妨预先精选几段美妙的乐曲。古诗词讲究的就是音韵节拍,好的诗词它不仅有其词句美、画面美,而且在格律、音韵上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听二胡曲《云雀》,可以想象到空中翻飞的鸟儿,是那么自由,那么轻灵,那么无拘无束,似乎能听到那一声声欢快的叫声;听葫芦笙《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乐曲似乎把我们带入了清晨幽静的竹林中,仿佛看到了那婆娑起舞的竹叶竹枝,听到了那清凉的风声;听竹笛《扬鞭催马》,我们又仿佛看到了那飞奔的骏马,马背上骑着一位英俊的少年,他春风得意,英气俊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人的思绪飞起来。教学《晓》诗时,我们同样可以选几段切合这首诗的音乐带进课堂,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到西湖的艳美、湖中荷叶的无边无际、风中荷叶的飒动,以及荷花亭亭玉立的美好姿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诗中美好的意境。
四、利用动画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杨万里写《晓》这首诗,描绘了六月西湖荷叶之美、荷花之丽,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赞美之情,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礼赞。如何让这种感情巧妙地使学生体会到,在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动画短片《荷花童子的故事》,动画中有顽皮的荷花童子,有憨厚的青蛙大哥,还有机智的蜻蜓小妹妹。这些动画形象无不透现出了儿童的稚气,孩子们一看就喜爱。如果将这样的动画引入古诗教学课堂,不也能使古诗的意境得到延伸、升华吗?
从教学杨万里的诗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给小学生教学古诗,不能在读、背、理解的传统方法上停滞不前,不要当“子曰诗云”式的老先生,我们应该是画家,绘出鲜艳的色彩;应该是音乐家,奏出美妙的乐章;应该是三月里春天的使者,放飞想象的“风筝”。要让古诗鲜活起来,动起来,跳跃起来,飞起来。要多角度、多层面、多感官地去体会古诗的意境,让古诗的意境得到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飞起来。
(作者单位:137400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教育局)
一、利用影像直观导入意境
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下简称“《晓》诗”)前,用影像资料将艳阳映照下的满塘莲荷展示给学生看:一座古寺前,是宽阔辽远的湖面,湖面上那随风颤动的荷叶层层迭迭,一望无际,随着镜头的拉近,朵朵红艳的荷花亭亭玉立。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满眼的荷叶似乎与蓝天相接,那么空阔,那么悠远。当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时,都不由自主地赞叹:多么宽广的湖面啊!那荷叶真多啊!那荷花真美啊!这西湖的风光真令人陶醉啊……美艳的画面,悠然的笛声,一下子便将学生带入了莲叶荷花的诗情画意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西湖岸边,在同诗人一道观赏那六月西湖荷叶的美景。当学生正处于这种赏玩意境时,我们便可抓住时机,导入古诗的教学,去体会诗中的语言美与韵律美。
二、利用诗文横向拓展《晓》诗的意境
古今中外写荷的诗文很多,我们在教学《晓》诗时是否可以将它们选其一二进行链接拓展呢?如杨万里自己就有一首《小池》的七绝,在这首诗中,我们吟诵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种小家碧玉式的“小荷”又别有一番情致,小荷是初夏之时的景致,那是小镜头,是一个景物切片。诗人从俯视的角度勾画,扣住诗题中“小”字来写,写了荷之嫩,用了“小”、“才”、“尖尖”等词,表明嫩荷在初夏太阳的光照下含苞未放,刚刚露出小小的、青青的尖角,蜻蜓早就悠然伫立在嫩荷的尖角之上,这一幅特写,使画面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灵动活泼,又趣味盎然,引人遐思妙想。只是季节不同,这种景致与《晓》诗中的“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初夏小荷,一个是盛夏莲叶,而且还有红花;一个隽永含蓄,一个热烈奔放。课堂教学中,这种对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迁移,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加深对《晓》诗的理解。
再如教学《晓》诗时,我们还可以引入现代散文的精美片段。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诗歌中的荷是在艳阳下,是接天的,碧绿的;散文中的荷是在月色中,是田田的,亭亭的。诗歌中的花是红艳的,散文中的花是袅娜的,羞涩的,是明珠,是星星。古诗与散文中的荷叶荷花在不同的时候有着不同的姿态、不同的色彩、不同的韵味。将荷叶荷花的意境从诗拓展到散文,如果课堂上能把它们巧妙地联系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三、利用音乐让学生的思绪飞起来
为拓展古诗的意境,我们不妨预先精选几段美妙的乐曲。古诗词讲究的就是音韵节拍,好的诗词它不仅有其词句美、画面美,而且在格律、音韵上也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我们听二胡曲《云雀》,可以想象到空中翻飞的鸟儿,是那么自由,那么轻灵,那么无拘无束,似乎能听到那一声声欢快的叫声;听葫芦笙《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乐曲似乎把我们带入了清晨幽静的竹林中,仿佛看到了那婆娑起舞的竹叶竹枝,听到了那清凉的风声;听竹笛《扬鞭催马》,我们又仿佛看到了那飞奔的骏马,马背上骑着一位英俊的少年,他春风得意,英气俊朗……音乐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让人的思绪飞起来。教学《晓》诗时,我们同样可以选几段切合这首诗的音乐带进课堂,让学生从乐曲中体会到西湖的艳美、湖中荷叶的无边无际、风中荷叶的飒动,以及荷花亭亭玉立的美好姿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诗中美好的意境。
四、利用动画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杨万里写《晓》这首诗,描绘了六月西湖荷叶之美、荷花之丽,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了诗人对眼前景象的赞美之情,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礼赞。如何让这种感情巧妙地使学生体会到,在这里我想起了一个动画短片《荷花童子的故事》,动画中有顽皮的荷花童子,有憨厚的青蛙大哥,还有机智的蜻蜓小妹妹。这些动画形象无不透现出了儿童的稚气,孩子们一看就喜爱。如果将这样的动画引入古诗教学课堂,不也能使古诗的意境得到延伸、升华吗?
从教学杨万里的诗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那就是给小学生教学古诗,不能在读、背、理解的传统方法上停滞不前,不要当“子曰诗云”式的老先生,我们应该是画家,绘出鲜艳的色彩;应该是音乐家,奏出美妙的乐章;应该是三月里春天的使者,放飞想象的“风筝”。要让古诗鲜活起来,动起来,跳跃起来,飞起来。要多角度、多层面、多感官地去体会古诗的意境,让古诗的意境得到拓展,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活起来,飞起来。
(作者单位:137400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