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起并创建思维科学论,提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基本形式。无论是在语言应用还是在语文写作上,灵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灵感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培养灵感思维就是下文重点论述的内容。
一、加强积累,奠定顿悟基础
法国著名评论家丹纳曾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要不断积累知识,为灵感的涌现夯实基础。
首先是生活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界的四季变更,关注人们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多多参与历练,观察积累,写作中做“有米之炊”,为触发灵感思维奠定基础。
其次是思想的积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更要注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并形成基本的感悟能力。由于小学阶段以记叙文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习作中将事情叙述清楚就行,但是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从中悟出一点东西。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开展“每日一讲”活动:每节语文课前由一名学生演讲五分钟,内容来自生活,演讲后师生共同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光能够做到叙事清楚,还能表达出一些“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每月安排一次辩论赛,内容来自课前演讲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长时间的积累和关注,必然会酝酿灵感思维的出现,正如杨振宁所言:“‘灵感’当然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而出现的‘顿悟’现象。”
再次是词语的积累。成语典故、熟语俗语、名家名篇中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它们是既定思想的编码表征,经过了千百年的广泛流传,形成了凝练、精粹的词语组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引申意义。作为思想的外壳,对词语多加积累,可以为人们随口吟诵提供思维表达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提升语言的思维含量,引发联想和想象,促进比较和选择,进而大大增加触发和引爆灵感思维的契机。
二、长期关注,相约灵感闪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灵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沟通的结果。也就是说,大脑中储存的潜意识信息越丰富,越容易与显意识对接,从而促进灵感思维的形成。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记叙了孔子带领弟子在泗水河畔“赏春景”时“论水”和“言志”的故事。文章首先写了如画的春景让孔子和弟子们沉醉其中,深感“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暗示恰当的情境为孕育灵感提供了契机。随后,孔子论水,是文章的精彩之处,可谓妙语连珠且富有哲理,正是灵感的闪现之处。教学时,笔者在总结处设计了一句追问:“孔子此时的论水妙句是只有像他这样的天才才能想得出来的吗?”继而引导学生抓住“逢水必观”一词,理解孔子泉涌的文思是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这里,既是让学生走近孔子,又是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逼近高峰体验
情感对思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情感越强烈,则思维活动越激烈;反之,一个人在情绪极度低落时,其思维状态一定是缓慢的、呆滞的。在教学中,需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以情引思,逼近思维的高峰状态,从而产生“高峰体验”。
针对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进行高峰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阅读教学中,同样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始与亲”,从而与作者产生“共振”。在《孔子游春》赏春景部分,教师先让学生美读,再让学生议读,谈体会。教师继而发问:如果你自己身在其中会是怎样呢?学生会说陶醉,或飘飘然等。教师此时告诉学生,孔子也是如此,大家发现了吗?这时,学生将平时神秘或枯燥的修辞手法与孔子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体会到孔子触景生情的“朦胧”状态,为下文孔子论水提供铺垫,此时孕育灵感就不足为奇了。该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外,还可作为灵感思维培养的素材,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长此以往必将“大悟大彻”,从而产生可爱的灵感。
四、专项训练,实现定向提升
首先,诗文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灵感的重要途径。比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思考点是庐山。但在灵感思维中的核心思维点,却是视野和视角。表面上是写看庐山,实际上是说看问题、看事物要变换角度。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主题。其中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最后概括为在此山中看,一连用了七个方位视点,六种视角,来点出“当局者迷”的意味。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外的东西却是诗人对事物观察思考的规律,这也正是该诗至今让后人传诵不绝的原因和价值所在。假如我们能从观察和思维的视野扩展开来,其灵感思维不正是取之不尽吗?
其次,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的灵感思维运用之妙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小的创作来激活和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观察是灵感思维的前提,在诗歌创作时,务必引导学生观察清楚,达到对事物的特点和功能等非常熟悉。如学生创作的《信号灯》:
睁着一只眼/闭上两只眼/从来不打瞌睡/眼色是你的行动指南。
从此作清楚地看出小作者对信号灯功能和运转情况相当熟悉,所以才会写得生动有趣。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在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将观察到的客观世界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寻找灵感的跳板。比如学生创作的《钥匙,我的项链》:
钥匙,我的项链/它虽不像宝石那样耀眼/却镶嵌着比宝石更珍贵的祝愿/爸爸说/这是岁月奖给我的第一枚金牌/妈妈说/它还是一把普通的钥匙/打开了我走向生活的门槛。
小诗人观察到钥匙从成人的口袋到自己的脖子上,长大成人后又被拴在腰带上这一现象,将钥匙方位转移与人的成熟度进行了精巧而又自然的联系,从而使得创作灵气十足。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激情与灵感是如影随形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便是营造了学生创新的良好心境。
五、结束语
灵感好像是虚无缥缈,很难把握的,但它却无处不在。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多思、多留心,灵感就会不断出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学生平时注重加强对素材的积累,在阅读诗文和简单创造中体验灵感的微妙,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写作目标下,多鼓励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实现定向提升,灵感就会如电闪般进入脑中。因此,小学教师要长期关注小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灵感。只要情在眼中,想在心中,练在手中,念在口中,充满激情,勤奋劳作,灵感终会如影随形。除此之外,激发兴趣、类比联想也是创造产生直觉和灵感的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
一、加强积累,奠定顿悟基础
法国著名评论家丹纳曾说过:“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要不断积累知识,为灵感的涌现夯实基础。
首先是生活的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界的四季变更,关注人们的社会活动,让学生多多参与历练,观察积累,写作中做“有米之炊”,为触发灵感思维奠定基础。
其次是思想的积累。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因而更要注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并形成基本的感悟能力。由于小学阶段以记叙文教学为主,学生主要在习作中将事情叙述清楚就行,但是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从中悟出一点东西。笔者在教学中的做法是,开展“每日一讲”活动:每节语文课前由一名学生演讲五分钟,内容来自生活,演讲后师生共同点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不光能够做到叙事清楚,还能表达出一些“真知灼见”。在此基础上,每月安排一次辩论赛,内容来自课前演讲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长时间的积累和关注,必然会酝酿灵感思维的出现,正如杨振宁所言:“‘灵感’当然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而出现的‘顿悟’现象。”
再次是词语的积累。成语典故、熟语俗语、名家名篇中脍炙人口的名言名句,它们是既定思想的编码表征,经过了千百年的广泛流传,形成了凝练、精粹的词语组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引申意义。作为思想的外壳,对词语多加积累,可以为人们随口吟诵提供思维表达的选择性和多样性,提升语言的思维含量,引发联想和想象,促进比较和选择,进而大大增加触发和引爆灵感思维的契机。
二、长期关注,相约灵感闪现
心理学研究认为,灵感是显意识与潜意识沟通的结果。也就是说,大脑中储存的潜意识信息越丰富,越容易与显意识对接,从而促进灵感思维的形成。
苏教版第十二册《孔子游春》一文,记叙了孔子带领弟子在泗水河畔“赏春景”时“论水”和“言志”的故事。文章首先写了如画的春景让孔子和弟子们沉醉其中,深感“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暗示恰当的情境为孕育灵感提供了契机。随后,孔子论水,是文章的精彩之处,可谓妙语连珠且富有哲理,正是灵感的闪现之处。教学时,笔者在总结处设计了一句追问:“孔子此时的论水妙句是只有像他这样的天才才能想得出来的吗?”继而引导学生抓住“逢水必观”一词,理解孔子泉涌的文思是长期观察思考的结果。这里,既是让学生走近孔子,又是在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创设情境,逼近高峰体验
情感对思维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情感越强烈,则思维活动越激烈;反之,一个人在情绪极度低落时,其思维状态一定是缓慢的、呆滞的。在教学中,需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之以情引思,逼近思维的高峰状态,从而产生“高峰体验”。
针对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进行高峰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阅读教学中,同样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始与亲”,从而与作者产生“共振”。在《孔子游春》赏春景部分,教师先让学生美读,再让学生议读,谈体会。教师继而发问:如果你自己身在其中会是怎样呢?学生会说陶醉,或飘飘然等。教师此时告诉学生,孔子也是如此,大家发现了吗?这时,学生将平时神秘或枯燥的修辞手法与孔子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体会到孔子触景生情的“朦胧”状态,为下文孔子论水提供铺垫,此时孕育灵感就不足为奇了。该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外,还可作为灵感思维培养的素材,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长此以往必将“大悟大彻”,从而产生可爱的灵感。
四、专项训练,实现定向提升
首先,诗文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灵感的重要途径。比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思考点是庐山。但在灵感思维中的核心思维点,却是视野和视角。表面上是写看庐山,实际上是说看问题、看事物要变换角度。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主题。其中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最后概括为在此山中看,一连用了七个方位视点,六种视角,来点出“当局者迷”的意味。值得注意和思考的是,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外的东西却是诗人对事物观察思考的规律,这也正是该诗至今让后人传诵不绝的原因和价值所在。假如我们能从观察和思维的视野扩展开来,其灵感思维不正是取之不尽吗?
其次,在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时的灵感思维运用之妙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小的创作来激活和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观察是灵感思维的前提,在诗歌创作时,务必引导学生观察清楚,达到对事物的特点和功能等非常熟悉。如学生创作的《信号灯》:
睁着一只眼/闭上两只眼/从来不打瞌睡/眼色是你的行动指南。
从此作清楚地看出小作者对信号灯功能和运转情况相当熟悉,所以才会写得生动有趣。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在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将观察到的客观世界与另一事物进行类比,寻找灵感的跳板。比如学生创作的《钥匙,我的项链》:
钥匙,我的项链/它虽不像宝石那样耀眼/却镶嵌着比宝石更珍贵的祝愿/爸爸说/这是岁月奖给我的第一枚金牌/妈妈说/它还是一把普通的钥匙/打开了我走向生活的门槛。
小诗人观察到钥匙从成人的口袋到自己的脖子上,长大成人后又被拴在腰带上这一现象,将钥匙方位转移与人的成熟度进行了精巧而又自然的联系,从而使得创作灵气十足。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激情与灵感是如影随形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便是营造了学生创新的良好心境。
五、结束语
灵感好像是虚无缥缈,很难把握的,但它却无处不在。只要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看、多思、多留心,灵感就会不断出现。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这方面的引导,教育学生平时注重加强对素材的积累,在阅读诗文和简单创造中体验灵感的微妙,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写作目标下,多鼓励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实现定向提升,灵感就会如电闪般进入脑中。因此,小学教师要长期关注小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灵感。只要情在眼中,想在心中,练在手中,念在口中,充满激情,勤奋劳作,灵感终会如影随形。除此之外,激发兴趣、类比联想也是创造产生直觉和灵感的条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三牌楼小学)
(责任编辑:张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