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文字的起源探究中国书法的美感:通过对中国书法历史的梳理、对古人书法评论的分析,展现中国书法的形态美和音韵美等美感,并展望古今,提出对中国书法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书法 文字 美感
“昔者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人类造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发明。如果说钻燧取火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进步,那么发明文字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的发端。纵观世界各国的文字,能上升形成独特的书法艺术的,唯有中国的汉字。汉字同埃及圣书文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当其他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发展成字母文字而停止了使用的时候,汉字沿用至今,最终成为世界上古老而完美的表意文字。
汉字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当我们的先人用刀笔在龟甲兽骨上刻下最原始的字符时,昭示着中华文字经过最初生产的美妙阵痛,形成了文字的雏形。甲骨文字形的书刻方向,或左或右,或倒或侧,难以统一,合体字偏旁部首的方法的方位也很难固定,使字形结构多变活跃(结构变化的神出鬼没与线条的单一构成了变与不变的视觉反差,这就是书法艺术美的体现)。甲骨文字或劲健雄浑、或秀丽轻巧、或工整规矩、或疏朗清秀,表现了不同时期的先人对美的取向。邓以蛰先生在《书法之欣赏》里说:“甲骨文字其为书法抑或为符号,今固难言。然就书之全体而论,一方面固纯为横竖转折之笔画所组成,若后施之于真书之‘永字八法’,当然无此繁杂之笔调。他方面横竖转折却有其结构之意,行次有起左行右行之分,又以上下字联系之关系,俨然有其笔画之可增可减,如后之行草书然者。至其悬针垂韭之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美,竞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之精心结撰可知也。至于钟鼎彝器之款识铭词,其书法之圆转委婉,结体行次之疏密,虽有优劣,其优者使人见之如仰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古人言仓颉造字之处云:‘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今以此语言形容吾人观看长篇钟鼎铭词如毛公鼎,散澧之感觉,最为恰当。石鼓以下,而加以停匀整齐之美。至始皇诸刻石,笔致虽仍为纂体。而结体行次,整齐之外,并见端庄,不仅直行之空白如一,横行亦如之,此种整齐端庄之美至汉碑八分而至其极。”
古人造字是为了记事,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中国的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实用是体,艺术是精。中国书法以文字为载体,用黑墨白纸软笔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神韵。
书法是艺术的绘画。王羲之的《兰亭序》被世人评为“矫若惊龙,飘若浮云”,天下行书第一。书家挥毫泼墨,于无字处见虚,有字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相映。“之”字不同的写法,变幻莫测,出于意表,各具情态,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纵观全篇,字里行间无不透着绘画的意境与技巧。宋人姜白石《续书—潜》曰:“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致雕疏”。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画,奇趣乃出”。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好的书法作品正如五线谱,字是跳动的音符,五线之内的空白正如书法里的空白,满是音符的乐谱必不是优美的乐曲,空白处也是优美乐曲的着情之处。书法着墨处是情,无墨处也是情,着墨处是景,无墨处也是景。《论语》记孔子的话:“绘事后素。”(郑康成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书法亦然。苏东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法亦然,诗是书法的语言,画是书法的形式。诗、书、画是三位一体,是包容与被包容、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
《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由人心生,正如佛家所云“相由心生”。“生成文,谓之音”,书法是有音乐境界的,字迹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正如灵动的音符跳动:楷书如古典名曲雄浑激荡,草书似摇滚疯狂张扬,行书如流行音乐般似醉非醉、仪态万千……宋朝雷简夫说:“余偶昼卧,闻江涨暴声,逊抉掀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雷公昼卧听潮,引自然之声入书法,书法便有了自然之声。
书法不仅沟通于音乐,还沟通于舞蹈。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提到:“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动作是舞蹈的灵魂。人在高兴时,无法用言语表达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应该就是舞蹈的起源。人是万物的灵长,观察自然,学而习之。华佗观察动物的动作创造五禽戏,老子道法自然,如是而已。学习书法也是这样,道法自然,道法他人,道法他技,一定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就是“道”引他技,观舞剑而人书法,融会贯通。舞蹈讲究步法,讲究动作的协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张旭的书法正是笔尖在宣纸上舞动的奇迹。他的字如游龙,恣意汪洋、豪迈天成,似不拘礼法的侠士,洒脱壮怀、有魏晋风骨。他的书法犹如舞蹈跌宕起伏,观之似乎没有章法,然而气韵不绝,笔法像舞蹈的步法和动作,自然舒展,连贯相接,又如水银泻地,铺就千里。公孙大娘舞剑英姿飒爽,张旭书法豪气勃发。
书法是一种态度,是对自然、人生的看法与向往。所谓字如其人。中国人是讲究“气”的,“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千年长存于中国人的行为中。“气”是人精神、意念的行为表现。中华民族是最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从其对宗教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让不同的宗教信仰之花同时盛开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中国的文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者。他们游走于儒、道、释之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儒家入世为公的表现,独善其身是释道出世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物有不平则鸣,人有不平则会寻找选择宣泄的方式。怯家的宣泄方式就是书法。他们执笔、凝墨,书就于宣纸之上,移情于笔画之间。一幅精妙的书法就是作者的“气”的表现。“气”就是作者个性的发挥。清人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说道:“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欧阳父子隆劲秀拔、 鹰隼摩星,英俊之气咄咄迫人。李太白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公书绝于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淡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欧阳父子通儒,李太白似仙,黄山谷近道,苏轼、米芾游走于三家之间,合而为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境界犹如梦境,是很难刻意独造的。佛家有云:境由心造。心生万物,万物由心而始。人生的境界犹如孔子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二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境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而精进,书法的境界也如是,但也不全如是。有的书家少年老成,年轻时所书已表现出大气象、大境界。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自然合二为一,也就是道家所言的天人合一、境界不像登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风景。登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无限风光在险峰。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在独孤求败的“剑冢”旁发现他埋剑所书其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剑,就是他的武学境界:其一,“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其二,“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祥,乃弃之深谷”;其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其四,“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如果真有独孤求败其人,张旭观其舞剑,不知会造出何等神品。书法意境的创造与人格涵养休戚相关。书家平素的涵养、天才的发挥、活跃的心性和临笔时的氛围,决定了书法意境的高低。
梁漱溟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复兴的时代。书法作为国粹,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普及,人们手工书写越来越少,书法的技艺自然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我国古代对书法是相当重视的,科举考试把书法列入评定成绩的一部分,历史上也有过由于书法不好而不得入仕的案例。当今时代,人们对书法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人学习书法是当做爱好和兴趣学习,古人在兴趣和爱好之外把书法当做一门生存技能学习。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法不过一技之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千年书法以降。时至今日,不断式微。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国人越来越自信,用更加审慎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国学热悄然兴起。对于书法,我们应用国际的视角审视,把书法推向国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书法爱好中来,书法才能重新走向繁荣。
[关键词]书法 文字 美感
“昔者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人类造字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发明。如果说钻燧取火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一大进步,那么发明文字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的发端。纵观世界各国的文字,能上升形成独特的书法艺术的,唯有中国的汉字。汉字同埃及圣书文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当其他文字在演变过程中发展成字母文字而停止了使用的时候,汉字沿用至今,最终成为世界上古老而完美的表意文字。
汉字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当我们的先人用刀笔在龟甲兽骨上刻下最原始的字符时,昭示着中华文字经过最初生产的美妙阵痛,形成了文字的雏形。甲骨文字形的书刻方向,或左或右,或倒或侧,难以统一,合体字偏旁部首的方法的方位也很难固定,使字形结构多变活跃(结构变化的神出鬼没与线条的单一构成了变与不变的视觉反差,这就是书法艺术美的体现)。甲骨文字或劲健雄浑、或秀丽轻巧、或工整规矩、或疏朗清秀,表现了不同时期的先人对美的取向。邓以蛰先生在《书法之欣赏》里说:“甲骨文字其为书法抑或为符号,今固难言。然就书之全体而论,一方面固纯为横竖转折之笔画所组成,若后施之于真书之‘永字八法’,当然无此繁杂之笔调。他方面横竖转折却有其结构之意,行次有起左行右行之分,又以上下字联系之关系,俨然有其笔画之可增可减,如后之行草书然者。至其悬针垂韭之笔致,横直转折,安排紧凑,四方三角等之配合,空白疏密之调和,诸如此美,竞能给一段文字以全篇之美观,此美莫非来自意境而为当时书家之精心结撰可知也。至于钟鼎彝器之款识铭词,其书法之圆转委婉,结体行次之疏密,虽有优劣,其优者使人见之如仰观满天星斗,精神四射。古人言仓颉造字之处云:‘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今以此语言形容吾人观看长篇钟鼎铭词如毛公鼎,散澧之感觉,最为恰当。石鼓以下,而加以停匀整齐之美。至始皇诸刻石,笔致虽仍为纂体。而结体行次,整齐之外,并见端庄,不仅直行之空白如一,横行亦如之,此种整齐端庄之美至汉碑八分而至其极。”
古人造字是为了记事,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中国的书法在创造伊始,就在实用之外,同时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实用是体,艺术是精。中国书法以文字为载体,用黑墨白纸软笔描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神韵。
书法是艺术的绘画。王羲之的《兰亭序》被世人评为“矫若惊龙,飘若浮云”,天下行书第一。书家挥毫泼墨,于无字处见虚,有字处见实。虚实相生,空灵相映。“之”字不同的写法,变幻莫测,出于意表,各具情态,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纵观全篇,字里行间无不透着绘画的意境与技巧。宋人姜白石《续书—潜》曰:“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致雕疏”。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画,奇趣乃出”。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好的书法作品正如五线谱,字是跳动的音符,五线之内的空白正如书法里的空白,满是音符的乐谱必不是优美的乐曲,空白处也是优美乐曲的着情之处。书法着墨处是情,无墨处也是情,着墨处是景,无墨处也是景。《论语》记孔子的话:“绘事后素。”(郑康成注:“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书法亦然。苏东坡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法亦然,诗是书法的语言,画是书法的形式。诗、书、画是三位一体,是包容与被包容、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
《礼记·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由人心生,正如佛家所云“相由心生”。“生成文,谓之音”,书法是有音乐境界的,字迹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正如灵动的音符跳动:楷书如古典名曲雄浑激荡,草书似摇滚疯狂张扬,行书如流行音乐般似醉非醉、仪态万千……宋朝雷简夫说:“余偶昼卧,闻江涨暴声,逊抉掀磕,高下蹙逐奔去之状,无物可寄其情,遽起作书,则心中之想尽在笔下。”雷公昼卧听潮,引自然之声入书法,书法便有了自然之声。
书法不仅沟通于音乐,还沟通于舞蹈。杜甫的诗《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提到:“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於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中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动作是舞蹈的灵魂。人在高兴时,无法用言语表达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应该就是舞蹈的起源。人是万物的灵长,观察自然,学而习之。华佗观察动物的动作创造五禽戏,老子道法自然,如是而已。学习书法也是这样,道法自然,道法他人,道法他技,一定要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大进就是“道”引他技,观舞剑而人书法,融会贯通。舞蹈讲究步法,讲究动作的协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张旭的书法正是笔尖在宣纸上舞动的奇迹。他的字如游龙,恣意汪洋、豪迈天成,似不拘礼法的侠士,洒脱壮怀、有魏晋风骨。他的书法犹如舞蹈跌宕起伏,观之似乎没有章法,然而气韵不绝,笔法像舞蹈的步法和动作,自然舒展,连贯相接,又如水银泻地,铺就千里。公孙大娘舞剑英姿飒爽,张旭书法豪气勃发。
书法是一种态度,是对自然、人生的看法与向往。所谓字如其人。中国人是讲究“气”的,“气”看不见、摸不着,却千年长存于中国人的行为中。“气”是人精神、意念的行为表现。中华民族是最具有包容性的民族,从其对宗教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华民族那样让不同的宗教信仰之花同时盛开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中国的文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者。他们游走于儒、道、释之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是儒家入世为公的表现,独善其身是释道出世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学。物有不平则鸣,人有不平则会寻找选择宣泄的方式。怯家的宣泄方式就是书法。他们执笔、凝墨,书就于宣纸之上,移情于笔画之间。一幅精妙的书法就是作者的“气”的表现。“气”就是作者个性的发挥。清人周星莲在其《临池管见》中说道:“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文章妙古今,忠义贯日月,其书严正之气溢于楮墨。欧阳父子隆劲秀拔、 鹰隼摩星,英俊之气咄咄迫人。李太白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坡老笔挟风涛,天真烂漫;米痴龙跳天门、虎卧凤阙,二公书绝于一时,是一种豪杰之气。黄山谷清癯雅脱,古淡绝伦,超卓之中寄托深远,是名贵气象。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褚登善、颜常山、柳谏议、欧阳父子通儒,李太白似仙,黄山谷近道,苏轼、米芾游走于三家之间,合而为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境界犹如梦境,是很难刻意独造的。佛家有云:境由心造。心生万物,万物由心而始。人生的境界犹如孔子的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_二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生的境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而精进,书法的境界也如是,但也不全如是。有的书家少年老成,年轻时所书已表现出大气象、大境界。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自然合二为一,也就是道家所言的天人合一、境界不像登高,“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风景。登得越高,视野就越开阔,无限风光在险峰。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在独孤求败的“剑冢”旁发现他埋剑所书其不同年龄阶段使用不同的剑,就是他的武学境界:其一,“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其二,“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不祥,乃弃之深谷”;其三,“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其四,“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如果真有独孤求败其人,张旭观其舞剑,不知会造出何等神品。书法意境的创造与人格涵养休戚相关。书家平素的涵养、天才的发挥、活跃的心性和临笔时的氛围,决定了书法意境的高低。
梁漱溟先生在其著作中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中华文化的复兴的时代。书法作为国粹,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等现代科技的普及,人们手工书写越来越少,书法的技艺自然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我国古代对书法是相当重视的,科举考试把书法列入评定成绩的一部分,历史上也有过由于书法不好而不得入仕的案例。当今时代,人们对书法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的人学习书法是当做爱好和兴趣学习,古人在兴趣和爱好之外把书法当做一门生存技能学习。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法不过一技之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千年书法以降。时至今日,不断式微。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国人越来越自信,用更加审慎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国学热悄然兴起。对于书法,我们应用国际的视角审视,把书法推向国际,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书法爱好中来,书法才能重新走向繁荣。